分享

《生命视角》4:你来自传承(上)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1-30

今天我们继续讲戴维·威尔逊的《生命视角》这本书。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非常高,我们不得不把节奏稍微放慢一点。

有很多特别宏大的、基本的问题,历史上各种思想家、哲学家、文人墨客思考过、困惑过,你要是用演化思维一看,会发现答案无比清晰。

真正的读书人,得敢于思考大问题。演化思维能满足你对宏大叙事的所有幻想。

这一讲咱们继续干大事。我们把人们经常思考的几个重大话题放在一起,用演化思维给来一个终极解释。这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不同领域的东西 ——

  • 人的各种特性中,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后天形成的?

  • 学习的原理是什么?

  • 社会传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 我们常说人生要有意义,比如公司都得给员工提供意义,那这个“意义”,到底有什么意义?

  • 人生应该怎样摆脱枷锁,获得自由?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演化思维的两个概念来解释。

第一个概念叫“先天性的(innate)”。这是你继承来的东西,包括与生俱来的基因编码和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因。先天性的东西是不自由的,很多表现为潜意识的行为。你可能每天都在这么做,但是不自知。

另一个概念叫“适应性的(adaptive)”。“适应”是进化论的常用词汇,但在这里我们特指那些在基因编码和文化传承之外,你后天主动适应当前新环境的行为。适应性的东西,是你可以自我改变的。

把这两个概念想明白了,你就能想明白前面说的那些大问题。

你可能会感到非常意外,我们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先天决定的。

有一种青蛙叫太平洋树蛙。生物学家发现,太平洋树蛙的蝌蚪,会针对三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做出三种不同的反应。

有的蝌蚪从出生到长大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水里没有任何捕食者。这些蝌蚪们整天就自由自在地游泳。

第二种环境是水有鱼类捕食者。在这种环境里出生的蝌蚪,它们整天的行为模式就是尽可能地不动,避免被鱼发现;但是一旦感觉危险临近,这些蝌蚪会以爆发的速度逃跑。

第三种环境,是水中主要的捕食者是昆虫,专门叮咬蝌蚪。这种蝌蚪平时也是尽可能不动,但是感到危险的时候,它们的选择是掉头,把尾巴留给昆虫叮咬 —— 因为尾巴不怕咬 —— 以此保护自己其他器官。

那你说太平洋树蛙蝌蚪的这三种行为,是天生就会的呢?还是出生以后在环境中,通过跟鱼和昆虫的较量,自己学会的呢?

答案是天生就会。研究者做了一个特别有说服力,而且特别直观的实验。这个实验能证明,真正决定蝌蚪行为的,并不是鱼和昆虫的存在本身 —— 而是鱼和昆虫带来的、水里的不同化学物质。

研究者人为地制造了一种水,水里含有鱼释放的化学物质 —— 差不多就相当于是鱼的气味吧 —— 但是并没有鱼,然后让一些蝌蚪在这个水里成长。同时还制造了含有昆虫气味、但是并没有昆虫的水,也让一部分蝌蚪在里面成长。

好,现在把这两组蝌蚪放进真有鱼的环境里,那你说它们会怎么表现呢?结果是鱼水里长大的蝌蚪面对鱼这种捕食者的存活率,大大高于昆虫水里长大的蝌蚪。这就说明,鱼水里长大的蝌蚪,天生就知道怎么对付鱼!

同样地,把两组蝌蚪放进真有昆虫的环境里,则是昆虫水里长大的蝌蚪存活率更高。

看似是两种不同的蝌蚪,其实它们的遗传基因是完全一样的。研究者只是用不同的化学物质,开启了它们不同的行为模式而已 —— 而三种行为模式,其实都是基因里写好了的。

我给你用编程语言打个比方。蝌蚪这个行为基因,就好像我们编程用的“如果……则……”语句一样——

如果 (水中有鱼的气味)

平时不动,危险时快跑;

否则如果 (水中有昆虫的气味)

平时不动,危险时掉头;

否则

自由游泳;

注意这段代码是在蝌蚪出生的时候执行的,而且只执行了这么一次。出生时的化学环境决定了蝌蚪整个幼年到青春期的行为模式。

好消息是它们不需要学习。坏消息是它们不能根据出生以后的环境改变,去随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看似是不同的行为,其实是同一个编码。蝌蚪,生活在基因编码的枷锁之中。

太平洋树蛙蝌蚪的行为模式由出生时水里的化学物质决定,而很多鸟类的行为模式,则是由妈妈留在鸟蛋里的荷尔蒙决定。

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的雌鸟会感受到生存的精神压力。这个精神压力会导致雌鸟体内一种叫皮质醇的荷尔蒙的浓度升高。于是雌鸟产的蛋,也会含有高皮质醇。从这样的蛋里孵化出来的小鸟,有独特的行为模式。

它们是穷人家的鸟宝宝。

它们出生时的体型比较小,但是它们肌肉反应很快,它们的飞行速度更快,它们比富人家的鸟宝宝更擅长战斗。它们仿佛注定就不是为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而生的,它们天生就是奋斗者。这些听起来似乎都是优点……但是,因为这些穷人家的鸟宝宝更好斗、更愿意为了获得食物而冒险,我们可以想见,它们会常常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穷人家的鸟宝宝的这些行为模式,是出生以后一看环境不太好,自己学习和摸索出来的吗?不是。是天生的。

研究者在实验中,可以选择富裕雌鸟的鸟蛋,只是往鸟蛋中注射一点皮质醇,其他一切条件都不改变,这样孵化出来的小鸟,它们的行为模式就跟穷人家的鸟宝宝完全一样。

鸟宝宝的行为模式,完全由鸟蛋里的皮质醇开启。所以这一切都是基因决定的,而基因都是一样的基因。我们可以设想,这就如同这些鸟的基因中有这么一行代码 ——

IF (皮质醇含量高)THEN

开启穷人行为模式

小鸟,一点都不自由。

作为哺乳动物的代表,小老鼠的人生选择,并不比小蝌蚪和小鸟更自由。

如果食物充足环境好,母老鼠的生活就比较自在悠闲,她生下小老鼠之后就有很多时间去舔自己的小宝宝。那些经常被妈妈舔的小老鼠,他们成长的气质,就比较稳重、淡定、从容不迫,一看就是富人家的孩子。而那些小时候被妈妈舔得少的老鼠,则是另一种行为模式。

穷人家出生的母老鼠会更早到达青春期,她面对其他母老鼠的时候会更具有攻击性。但是对公老鼠来说,这样的母老鼠更有性吸引力,所以她会更早地怀孕。而穷人家的公老鼠,则会更好斗。

简单地说,这些老鼠更早熟。它们简直是着急忙慌地配对,赶着生育下一代。从演化的角度这完全可以理解:环境这么艰苦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如果不赶紧生育可能基因就流传不下去。

但是,老鼠这种行为模式,既不是理性判断的选择,也不是自己在环境中摸索出来的 —— 它完全是由小时候被妈妈舔舐的次数决定的。只要实验人员用什么人工模仿的方法多舔一舔穷妈妈生的小老鼠,那些小老鼠就会具有富人气质。

老鼠在青春期的行为模式,也是写在基因里面的 ——

IF (被舔的次数少) THEN

早点配对生育

树蛙是这样,鸟是这样,老鼠也是这样,那难道人类,会有什么不同吗?

人当然不一样。人有思考、判断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只要行使这些权力,人理应能够摆脱基因的枷锁。更何况人是一种聪明得多、也复杂得多的动物。并没有像什么化学物质、荷尔蒙或者舔的动作那样的因素能单方面决定人的行为模式。

但是,人毕竟也是动物。我们也要受到基因的控制。荷尔蒙、幼年时所受到的照料,外部的环境,共同决定我们的行为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再加上面临食物短缺甚至是暴力,他就会表现出特定的性格特点。

跟小伙伴一起玩,他对快乐场景的印象不深,但是对那些发生矛盾冲突场景的印象强烈。正做着这件事,周围有点风吹草动他马上就会转过头去做那件事。他善于参加冒险的活动。他非常有办法获得即时的回报,但是不重视长远的利益。他很早就乐于跟异性交往。

难道这样的孩子就不知道好好学习推迟享乐的道理吗?他不明白应该跟人好好合作吗?他的这些行为,可能都不是有意识的。如果环境就是不好,他这么做恰恰是最有道理的。

那当一个聪明的男高中生、明明成绩不错但是决定不考大学了,想要赶紧工作挣钱的时候,当一个女高中生才 18 岁就决定嫁人生孩子的时候,你跟他们讲你以为正确的人生大道理有用吗?

他们的身上,背负着基因的枷锁。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基因的枷锁 —— 这些都是演化留给我们在富足或者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 只是有些人幸运地开启了正好适合的基因表达而已。

不知道这一讲是不是让你对“遗传”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专栏以前讲过“生命历史理论”中的“快策略”和“慢策略” [1],讲过“贫困病” [2],讲过布莱克本和埃佩尔的《端粒效应》[3]。我们知道压力会导致人的生理反应,其中就包括皮质醇升高。我们知道贫困性格是可以遗传的,而且我们知道遗传的不是基因,而是基因表达。

但是之前所有那些理论,都不如戴维·威尔逊在《生命视角》这本书里说的明白。富足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和艰苦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其实每个人的基因里都有 —— 只是一个开启问题而已。

我认为这个演化思维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希望。哪怕现在你的经济状况是贫困的,但只要你能给孩子很多关爱,他就可以拥有富裕的品性。

据我理解,威尔逊说的这个演化思维的解释,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并不是说这个理论有什么重大争议。这个局面是传统上研究人的行为的、研究脑科学的、研究动物行为的,和研究生物演化的,是几拨不同的人。非得有一些像威尔逊这样的大家出手,才能把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考虑,形成综合的判断。

所幸的是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演化思维。

但如果这么多行为都是继承的,我们自己怎么才能给自己做主呢?咱们下一讲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