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是指诗词中的'词',其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所以称为:宋词。 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后来是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所以叫作:填词。(或者称为:倚声)。再往后,则是依照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至此,词与乐(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所以,词,又叫:长短句。 词,规定的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又各有其特定的名称,这个就叫作:词牌。比如:毛泽东主席写作诗词时常用的:《水调歌头》、《浣溪沙》、《沁园春》、《蝶恋花》,等等。 不同的词调,(即词牌,为方便起见,以后均写作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以及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填词时必须严格遵守。 △词牌,(原来的意思不再解释)是作为填词时句式、文字丶:音韵等的定式。据明末清初的词学家万树所编著的《词律》一书,记有六百余调,一千余体。校订平仄音韵,句法异同,确定规格,也纠正了之前的词谱错误。 有些词牌,其名字本身也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本身即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写的是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与词牌名就无关了。 再往后,词牌既然与词的内容相脱离,有一些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意。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即在词牌下作一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并怀子由'(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又如:毛泽东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下边有序曰:'读陆游咏梅诗,反其意而用之。' 在此说明的是,词牌的名称,与词的声情无关,并且与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就仅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了。 所以,起初只是以某一词牌的代表作品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韵律来填词、创作新词。后来,就有人把各种词牌(注意!是各种,各种各样的)的句式、平仄、韵律等标注出来,编成词谱,供他人依照填写,所以说,写词就叫作:填词。(注①) △词韵,填词时所用的韵。词韵比诗韵宽,所以有'倚声填词”之说。有清代词学声律专家戈载编撰的《词林正韵》可做参考。 词韵与诗韵不同。因为汉语的语音、语调等等方面古今有许多不同,而宋词的作者大多是根据宋代当时的实际语言来用韵。所以说,《词林正韵》与《平水韵》一样,均为后人对前世的总结而成。 ◇关于写词的平仄问题,笔者在前几天(十月十一日)的问答中有祥细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往查看。 在此,简单的说一下词的用韵与对仗。 △用韵:词韵与诗韵不同。词的用韵: ①,可以一韵到底。 ②,同部可以平仄互押。 ③平仄可换韵。通押、互押,都是在同一韵部之内,换韵则是可以改换韵部。 △词的对仗。词与诗(指律诗而言)的对仗也是有所不同。 ①,律诗的对仗是必须的。 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主要原因在于,词的句式所决定。 两个长短不齐的句子,当然不能对仗(也无法去对)。但是字数相同而且相连的两句,即可对,亦可不对。 一首词的上下阙,上下两阙句式相同,在上下阙相同的位置上,都是可以使用对仗。也可以上阙用,下阙不用。这都是说明词的对仗没有固定的要求。 但是,词的对仗还是有一定的习惯的。一般来说,上下阙的起首两句,如果字数相同,大多数是用对仗。 词的对仗,既可以平仄对仗,也可以平仄不完全相时,甚至可以平仄完全相对或完全相对。 词的对仗不避同字相对,即:上句使用的字,下句同样可以用。(前几天的问答,有条友提出类似的问题,在此一并答复)。 注①:古代的词,都可合乐歌唱,故唐代及以前后均称为'曲'、'杂曲'等。词的名称,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因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为:长短句。另外,也有:诗余(这个可以放在以后讲的)、琴趣、乐章等等的别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