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亭之战正篇:公元228年魏吴全面战争图景

 罗宋汤的味道 2019-11-30

公元228年,在三国后期历史上是一个战争格外频繁的年份。

这一年年初,有新城之战(司马懿平定孟达);春季,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冬季又发起了第二次北伐);秋季,魏吴两国展开了一场全面战争,通常被称为石亭之战。

今天,诸葛亮北伐世人皆知,石亭之战却很少被人提起。然而,在当时,诸葛亮的北伐只能算“小打小闹”,石亭之战才是一场决定性的大战,魏国与吴国在这次战争中都用上了全力。

在上一篇文章《石亭之战序章:周鲂是怎样计赚曹休的?》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引爆石亭之战的“导火索”——周鲂诈降之计。这是在孙权统一部署下实施的一次战略欺骗行动。其实,当时魏吴双方的战略博弈是针锋相对的,不仅吴国在计诱魏国,魏国也在谋划征伐吴国,两国军队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内来回调动、部署和佯动,彼此诱导、相互干扰,使得战争进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的效果。下面,就让我们从整体上来看一下这场魏吴全面战争的图景。

一、魏吴相争的总体形势与孙权的诈降诱敌计划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结束后,蜀国因战败元气大伤,专心处理内部事务,原本三方制衡的三国战略格局暂时简化为魏吴双方的对抗。

在魏强吴弱的形势下,魏文帝曹丕决心一举吞并吴国,先后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分别是公元222年9月——223年3月的伐吴之役,以及在公元224年9月和公元225年10月的两次广陵对峙。公元226年,魏国皇位更迭,曹丕死、曹叡继位,孙权乘机发起反攻,命诸葛瑾、张霸进攻襄阳,自己率军围攻江夏石阳城(今武汉市黄陂区)。但是,吴国很快就被魏国击败:司马懿率军击败诸葛瑾、斩张霸,文聘坚守石阳城击退孙权,另外曹休也在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寻阳(今湖北黄梅市)一带歼灭和招降了大批吴军。

从总体上看,当时魏吴两国的对抗形势是:魏国据守中原腹地,定都洛阳,面向吴国主要有东、西两个战略方向——东面是以淮南对吴之江东,基地是寿春(今安徽寿县),前方门户重镇是合肥;西面是以南阳对吴之荆州,基地是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前方门户重镇是襄阳。而吴国则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这里是联结荆州与江东两地的枢纽,在东面筑濡须关(东关)以拒合肥,在西面守江陵以拒襄阳。另外,魏国在江夏郡筑有石阳城,紧逼吴都武昌,而吴国则有夏口城(今武汉市武昌区)与之相对。

石亭之战正篇:公元228年魏吴全面战争图景

公元228年魏吴对峙形势图

当时,魏军和吴军的战斗力明显不对称:魏军擅长陆地作战,吴军则擅长水上作战。因此,吴国凭借长江天险,自保有余,想要北上进攻曹魏却力有不逮。吴军此前已多次在襄阳、合肥以及石阳城下遭到挫败。在这种情况下,吴国想要打一场胜仗,必须选择一个有利的战场,并且需要集中优势兵力争取以多打少。

这也正是孙权当时的谋划,他让周鲂行诈降之计,引诱曹休军进入皖城走廊,准备在这里围歼魏军。“皖城走廊”是一个地形相对平坦的长条状区域,由皖城、松滋(今安徽宿松县)一直延伸到寻阳,其西北一侧是大别山脉和巢湖水域,东南一侧则是长江航道及其沿岸的湖泽丘陵地带,只有少数几条陆地通道伸入这一密闭区域。因此,对于魏军而言,这里就是一个天然陷阱,而拥有水军优势的吴军却可以来去自如。

石亭之战正篇:公元228年魏吴全面战争图景

“皖城走廊”的地理形势

在一年前(公元226年底),曹休曾率军进入皖城走廊,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吴军主力部署在襄阳、石阳方向,留在皖城、寻阳等地的吴军兵力较弱,且没有水军支援,等于被切断了退路,因而被曹休尽数歼灭。然而,这一战也启发了孙权,让他注意到了这个极其有利的战场环境。现在,孙权就在同一地点设下了陷阱,准备报此一箭之仇,他是否会如愿以偿呢?

二、曹叡/司马懿的“两道伐吴”计划,恰好瞄准了吴军之软肋

在孙权布置诈降计划的同时,魏国方面也没有闲着。

新城之战结束后,司马懿回京汇报。魏明帝曹叡向其咨询:“应该先伐吴还是先伐蜀?”司马懿回答:“应先伐吴”,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兵分两路,一路以陆军攻向皖城,将吴军主力吸引到东面;另一路以水战军乘虚攻向夏口,直捣吴都武昌。这一“两道伐吴”计划得到了曹叡的认可,其后就开始付诸实施了。

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督休)〔休督〕诸军向寻阳。——《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当时,曹休是大司马、扬州牧,率领着魏国最庞大的一支陆军精锐军团,驻扎在寿春、合肥方向;而司马懿则是骠骑将军,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率军驻于宛城、襄阳方向。显然,率陆军进攻皖城、吸引吴军主力的任务应由曹休承担,而率水战军(应是水军与陆军混编的军团)沿汉江东下进攻夏口、武昌的任务则交给了司马懿。

受领任务后,司马懿在襄阳大力加强水军建设。同时,(在街亭之战结束后)曹叡命张郃率领关中魏军主力部队开赴宛城,接受司马懿的指挥。另外,还命令满宠率豫州后备军与之协同进攻夏口。而在曹休这方面,则抽调青州、徐州的后备军与之协同,在曹休大军进攻皖城时,由青、徐后备军接替合肥等后方要地的防御。

石亭之战正篇:公元228年魏吴全面战争图景

太和二年魏国“两道伐吴”计划示意图

由上述调动部署不难看出,司马懿提出的“两道伐吴”计划,恰好与孙权的诈降诱敌计划相对应。孙权想要在皖城走廊围歼魏军,司马懿却正是让东路魏军来此充当诱饵,而以西路魏军袭击其暴露出的后方。这可以说是瞄准了吴国的软肋。由此推测,司马懿可能也从曹休一年前的皖城、寻阳作战中发现了战场环境的特殊性,预感到孙权会在这一地区做文章,因此“将计就计”予以利用。另外,似乎还顺带着给曹休“挖了个坑”,让他兵临险地。(心机可谓深矣!)

三、吴军佯动导致曹叡决策失误,造成了曹休孤军深入的局面

228年五月,周鲂派人将诈降书信送给了曹休。此时,魏国刚击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久,“两道伐吴”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应该说,周鲂的诈降的确蒙骗了曹休,使他信以为真,但是此计的成功与否对战争进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按照魏国先前的计划,曹休原本就要率军进攻皖城一带以吸引吴军主力。然而,诈降计中附带的一份假情报却“歪打正着”,意外地搅乱了魏国的伐吴计划。

在诈降书信中,周鲂“泄露”了吴军的动向:孙权即将发动五路大军伐魏——吕范、孙韶从京口渡江北上,向淮河下游一带进攻;全琮、朱桓进攻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进攻襄阳;陆议(陆逊)、潘璋讨伐魏将梅敷(归顺魏国的蛮族头领,屯驻于襄阳南面的宜城一带);孙权则亲自率军进攻石阳城。

东主顷者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吕范、孙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趋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到襄阳,陆议、潘璋等讨梅敷。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弟孙奂治安陆城……——《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

石亭之战正篇:公元228年魏吴全面战争图景

周鲂给曹休的信中“泄露”的吴军动向(假情报)

上述内容当然都是假情报。但是,周鲂诈降是孙权统一部署的任务,当时吴军必然会实施一些佯动来与之配合。因此,魏国朝廷从其他情报渠道也会得到类似的信息,即吴军将要发起大规模进攻。

当时,曹休相信了周鲂的诈降,上书魏明帝曹叡要求调整原定计划,进军路线将更加深入(原定进至皖城,现在曹休想深入到松滋、寻阳一带,以更好地接应周鲂的起事)。然而,得到吴国将大举进攻的假情报后,缺乏战争指导经验的曹叡决策失当,全盘打乱了原定计划。他命令西路魏军停止进攻,在襄阳原地加强防御(司马懿原本要先佯攻江陵,以牵制当地吴军,使之不能东援武昌);又命令豫州军取消进攻夏口的行动,转而与青州、徐州军会合,在贾逵的统领下一起开赴合肥与曹休会合。显然,这两道命令都是为了应对吴军的进攻,是要进行防御作战。

然而,与此同时,曹叡却没有叫停曹休进攻皖城的行动,而是同意了他的意见,允许他深入皖城走廊接应周鲂的起事。这是想要促成鄱阳郡的叛吴投魏,使吴国后方陷入混乱。显然,曹休的进攻与其他各路魏军的收缩防御形成了反差。其结果,就是曹休军成了孤军深入,原本只是充当诱饵,现在却要白喂给敌人了。

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四、孙权陆逊全力赴战,曹休军交战不利陷入溃败

公元228年八月,曹休率大军从合肥出发,向皖城进军。实际上,对此次深入险地,曹休并非没有一丝警惕,他出动了十万步骑精锐,并且有大量的后勤辎重部队随行,做好了应对各种意外的准备。

在吴国方面,更是全力以赴。孙权亲自到皖口督阵,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吴军对阵曹休。此战吴国投入了九万精锐部队,兵力规模远大于此前的夷陵之战(当时吴国才投入了五万兵力)。

石亭之战正篇:公元228年魏吴全面战争图景

石亭之战双方进军态势图

尽管做了最大限度的动员,吴军仍然是以九万对十万,并没有形成兵力优势。因此,战前当朱桓提出要派出万余兵力切断魏军退路(夹石、挂车两条隘路)时,陆逊没有同意。他的考虑应是要尽可能地集中兵力,增大对阵获胜的概率。

228年九月,曹休军进至皖城。这时,曹休从侦察获知的各种迹象中,已经明白自己是中了诈降之计。但是,如果就此退兵,未免有损于自己的名誉,而且手中有十万精兵和充足的辎重供给,曹休并不惧怕吴军的进攻。因此,魏军就在皖城停下,准备与吴军决战。

此时,参战的吴军部队已经从长江上、下游乘船汇集到皖口,再沿皖水北上,继而登陆展开部署。主帅陆逊将兵力分为三部分:自己率中军,全琮、朱桓率领左右翼,三道俱进,与曹休军交战。

尽管此战名为“石亭之战”,但两军初次交战的地点实际上在皖城附近。魏军先据战地,摆开阵势,并在四周设下了伏兵。而吴军则分左、中、右三路进兵,一起向魏军合围夹击,这样就直接冲破了魏军的伏击圈,两军主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初次交战的结果,总体上势均力敌,并没有分出明显的胜负。但是,魏军的形势较为被动。经过这一番较量,曹休看出此战一举击败吴军的可能性不大,考虑到己方深入险地,战事不能久拖不决,因此决定率魏军撤离战场,退回合肥后方。

与吴军脱离接触后,魏军退到了石亭,在这里扎营过夜。石亭是皖城县的一个“亭”(乡镇),在皖城东北,即今安徽潜山县源潭镇附近。此时,由于远离后方,又有吴军尾随追击,担心敌人乘夜劫营偷袭,魏军部队的精神高度紧张,竟然发生了“炸营”事件,秩序陷入了混乱。而曹休却未能及时做出反应,安定军心。此后魏军由有秩序的撤退演变为各部队夺路奔逃的状态,将辎重车辆、物资器材都丢弃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战场环境的险恶一面凸显出来。魏军要离开皖城走廊,只有“挂车”、“夹石”两条隘路可走。“挂车”,在今安徽桐城市西南挂车河镇,北有挂车山,可沿峡谷通道前往舒县、合肥方向。“夹石”,在今安徽桐城市大关镇,地处北硖山,有山谷隘道通往舒县、合肥方向。在这两条通道中,“夹石”的地位尤其关键。如果吴国及时派兵堵住关隘,凭借险要地形阻止魏军通过,吴军大部队就可以追上来包围魏军。而魏军已经陷入混乱,不堪与吴军再战,结果很可能是全军覆没。

开战前,朱桓就曾建议切断魏军退路,当时孙权、陆逊虽没有同意,后来随着战事发展也派出了小股兵力去执行这一任务。这些小部队可能是从孙权驻地皖口出发,经北面的河湖水系赶往夹石一带的,也就是“从无强口断夹石”(见《三国志·满宠传》,无强口在夹石东南,应是指今桐城市一带河湖水系通长江的入口),赶到了魏军的前面。因此,当时曹休军的形势真是万分危急,他们还能够逃出生天吗?

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於石亭。——《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休既觉知,耻见欺诱,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石亭之战正篇:公元228年魏吴全面战争图景

石亭之战具体战况示意图

五、满宠、蒋济警示风险,贾逵率军急进救回曹休

其实,早在曹休出兵之前,魏国政府内就有人指出了此行的风险。满宠上疏说:“(皖城走廊)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强调战场环境对魏军极为不利,必须做好被吴军攻击的准备。蒋济也认为:“(曹休军)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希望阻止曹休的行动。

在曹休进军过程中,吴国为掩盖其主力向皖口集结的动向,派出了一支部队进攻魏之安陆城(今湖北云梦县),蒋济又上疏警告说:吴国“示形於西,必欲并兵图东”,是在“声西击东”,应紧急命令合肥后方的魏军前去援救曹休。

不过,上述意见都没有得到曹叡的回应,倒是在合肥前线统率青、徐、豫各州后备军的贾逵,及时发现危机并主动展开了营救。

贾逵的任务原本是到合肥与曹休会合,进而接替合肥等地的防御。但是,在曹休出兵之后,贾逵可能对东关(濡须关,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关镇)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发现吴军的兵力十分空虚。他据此判断,吴军主力肯定是被调到皖口、皖城一带去了,曹休军深入敌境与其主力军交战,必然遭到失败。因此,贾逵马上调集军队前去救援。

这一路援军水陆并进,连续急行军两百里后,靠近了皖城走廊的入口——夹石(北硖山)。此时,部队抓获了吴军士兵(可能是执行侦察任务的),俘虏供称曹休已战败,孙权派出的部队已抢占了夹石关口。贾逵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加快速度前进,并且多树旗帜、击鼓吹号来壮大己方声势。部下小将朱灵率先抵达了夹石关,果然遭遇了吴军小股部队。后者见魏国援军声势很大(其实也只有少数先头部队到达),就马上撤退了。这样,贾逵军就保证了夹石通道的安全,及时接应回了败退的曹休军。

逵度贼无东关之备,必并军於皖;休深入与贼战,必败。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得生贼,言休战败,权遣兵断夹石。……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贼见逵军,遂退。逵据夹石,以兵粮给休,休军乃振。——《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六、结语

石亭之战以吴军大胜而告终。虽然没能歼灭魏军主力,吴军还是阵斩、俘虏了魏军一万多人,缴获了数以万计的牲畜、车辆,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种物资器械。经此一战,魏国有二十年没敢再进攻吴国。

石亭之战的胜负,与双方统帅、将领、谋臣的表现关系甚大。

在魏国方面,曹休对战败负有直接责任。他之所以轻率地深入险地,受骗上当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还是因为轻敌、大意,过度低估了吴军的战斗力。而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以十万对敌九万却落于下风,撤退过程中又丧失了对军队的掌控,体现出曹休在作为将帅的素养上存在短板(至少与陆逊等一流高手比还是有明显差距)。

不过,如要追究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魏明帝曹叡也难辞其咎。正是他的决策失误,导致曹休军成了孤军深入。而且在后来,当需要派军紧急援救时,曹叡却又犹豫不决、坐失时机。幸亏有贾逵在前线主动作为,否则魏国扬州军团很可能要全军覆没。换个角度看,贾逵、满宠、蒋济的表现也说明魏国毕竟还是人才济济,随时能有人出来力挽危局。

在吴国方面,孙权决策果断,一如既往地显示出巨大的魄力。此战胜利是其周密策划的结果。而陆逊在此战中再度率领吴军主力取得了辉煌胜利,显示出了极其高超的战场指挥水平。

另外,还有两个人在幕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是周鲂,他的诈降是石亭之战的导火索,虽然该计策本身没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却“歪打正着”,意外地搅乱了魏国的伐吴计划,使吴国免遭被端掉后方大本营的危险。另一个则是司马懿,他其实才是让曹休军进入皖城走廊冒险的始作俑者。而在满宠、蒋济连番警告、贾逵紧急营救的时候,司马懿却默不作声地执行了曹叡让其停止进攻的命令,他真的看不出曹叡的决策失误和曹休处境的危险吗?还是有着自己更深的图谋呢?

总之,石亭之战不仅影响深远,个中情由也非常复杂,值得人们思考、玩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