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三国名将录之陆逊篇(三)黄钺对黄钺—吴魏石亭大交兵(下)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鉴于曹魏三路大军中,司马懿的西路军完全是打酱油的,因此陆逊真正需要对付的只有曹休的中路军和贾逵的东路军。

现在陆逊就面临一个选择,究竟先打曹休还是贾逵。按常理说,柿子要捡软的捏,先找到敌军的的薄弱环节予以打击,不仅可以震慑敌人,还能提升本方士气。

不过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贾逵的兵力肯定远少于曹休,即使他能攻下濡须坞,威胁也远不如曹休,因为东吴掌握着制水权,魏军不太可能延濡须水南下进入长江一线。而曹休的兵力太强大,却不能放任不管,只要能击败曹休,利用水军优势夺回濡须坞也不是难事。事实上,东吴在屯兵皖口的时候就已经确认曹休中路军才是主要的打击目标了。

曹魏的情报机构毕竟也不是吃干饭的,在曹休南下的过程中,他就已经得知上了周魴的当,这时候若是他及时退兵止损还来得及,可惜对东吴全胜的战绩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再加上兴师动众却中了诈降之计对他来说太过耻辱,曹休不愿退兵,他仰仗自己兵力强大,无视了同行的琅琊太守孙礼的警告,反而继续进军。

休既觉知,耻见欺诱,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十三)
从大司马曹休征吴於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三国志魏书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不过魏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这一次东吴的兵力却不比曹休少太多,因为东吴集中了几乎所有机动兵力,多达九万人。

有了旗鼓相当的兵力,东吴这边的将领中也有人提高了最终的战略目标,这个人就是朱桓。他认为:曹休名不副实此战必败,他撤军的时候必定经过两个地点,即挂车和夹石,这两处道路险要,如果用一万军队去堵住道路,就能全歼敌军,进而攻取淮南并威逼中原。

桓进计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三国志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孙权对这个计划是比较感兴趣的,于是马上去和陆逊商议,结果陆逊表示反对,出于对他的信任,孙权最终没有批准这一计划。

按说以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的操作,他的胃口一向都是很大的,但为何这次却显得有些没有进取心呢,毕竟夷陵之战中他就断过蜀军的后路,尝到过这一战术的甜头。

实际上仔细推敲一下便能得知,朱桓这一计划有点太过冒险了,陆逊是稳健派统帅,不答应也是正常的。

为什么说朱桓冒险呢?首先朱桓献计的时候,曹休已经率大军从皖城南下了,大战一触即发,这时候去断后路意义并不大。因为断后路的前提是曹休战败,而朱桓要求这支奇兵人数是一万,这就导致分散了兵力,让本就人数较少的吴军在兵力上更占劣势,同时也就降低了取胜的概率,如果前线都不能获胜,断后路又有什么意义呢?夷陵之战时陆逊派韩当朱然攻打涿乡断刘备后路时,前线已经胜券在握了,因此这两次在客观条件上是不同的。

其次夷陵之战时,吴军完全掌握了制江权,可以很轻松地攻打蜀军的后方夷陵。而从皖口北上到夹石只能走陆路,东吴强大的水军没有发挥的余地。一万人并不是一支小部队,难以隐瞒行踪,何况曹休也不是饭桶,想从对方眼皮底下偷偷溜过去谈何容易。如果被曹休发现后人家掉头回去就追着这一万人打,恐怕这支部队就要全军覆没了。

还有最后一点,除了曹休的十万大军以外,魏军还有贾逵的东路军去向不明,孤军深入敌后的话很可能会遭到贾逵的打击,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从安庆走廊北上还有其他路线,也就是无强口,这其实是最主要的交通线,曹休南下就是走的这条路。

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但既然这样的话,曹休撤军不一定要走夹石的山路,他也可以从无强口返回,如果他这么选择,即使能够阻断夹石和挂车也没有意义。关于这点,我们后面再详细说明。

总之,出于以上这几点原因,陆逊心里清楚这次并不具备打歼灭战的条件,集中兵力于前线击溃敌人是最有可行性的,于是他依旧按原计划进军,准备迎战曹休。

这场战役虽然被称为石亭之战,但是双方第一次接触却并不在石亭,具体位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据推测应该在皖城东南不远的地方。

当时皖城附近还是曹魏的地盘,曹休算是主场作战,他打算布下埋伏以逸待劳。但这对陆逊来说就太小儿科了,当地全是平原地形,很难隐藏伏兵。陆逊见状作出了针对性的部署,他亲自率领中路军三万人,令朱桓、全琮分别率领左右翼各三万人,三路齐发向魏军发起猛攻。

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十三)

按照曹休的计划,肯定是在他与陆逊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伏兵杀出一举击溃吴军。但陆逊偏偏不让他如意,兵分三部的目的是一上来就直接与曹休的伏兵接战,这样就打乱了曹休的计划,使他陷入了被动。

随着战局的发展,东吴逐渐开始占上风。此时曹休心里也清楚,陆逊和之前遇到的那些杂鱼比如审德等人不可同日而语,这次是不太可能占到什么便宜了,再加上之前周围的人多次劝说不要太深入,他终于意识到了危险,于是他开始打退堂鼓,退往石亭宿营。

战不利,退还宿石亭。(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石亭是皖县下属的一个亭,按照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的记录,此地就在皖城以北的怀宁县和桐城市之间。

胡注云:“其地当在今舒州怀宁、桐城二县之间。(资治通鉴,胡注)

此地距离皖城数十里,至于魏军为何不退入皖城防守待援,我推测可能是当地囤积的粮草不多,难以供应十万大军使用太长时间,一旦粮道被断局面就危险了,再加上曹休和贾逵关系不慕,他怕对方会见死不救,因此还是尽快北撤更稳妥,但陆逊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由于白天作战不利,魏军将士不仅归心似箭,精神也高度紧张。终于,最可怕的事情出现了,军营里发生了夜惊。

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陆逊在夜袭这一方面是强项,当初夷陵之战他就是这么做的,因此可以推测,魏军发生的夜惊很可能就是东吴的夜袭所导致的。吴军趁势掩杀,一直追到夹石,最后大获全胜。

这场战役魏军损失一万多人,牛、马、骡、驴等车一万辆,所有辎重几乎全部被东吴缴获。其实在正面战场上魏军倒没吃大亏,主要损失都是在追杀过程中发生的。

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馀,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十三)

曹休狼狈撤退,果然如朱桓所料走夹石山路,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无强口的大路,则是因为东吴这边已经派了一支部队先占领无强口了。这支部队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连夹石都拿下了,这下曹休无路可走,即将成为瓮中之鳖。

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这就是朱桓当初献策时候根本就没提到无强口的原因,东吴已经提前在这条路做好部署了。那么问题又来了,陆逊是不愿意分兵的,堵截无强口的这支部队是从哪来的呢?

这点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根据其他记录做个推断。贾逵的东路军在抵达东关后发现当地守备力量非常薄弱,他立刻明白东吴已经将主力全部集中到皖城一线了,此时曹休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于是贾逵不计前嫌立刻前往支援。

逵度贼无东关之备,必并军於皖;休深入与贼战,必败。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不过贾逵还是慢了一步,在途中他就从吴军俘虏口中得知了曹休已经大败的消息,不仅如此,连夹石也被阻断了。贾逵认为必须要支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结果吴军见魏国援军赶到也就撤退了。这也证明了陆逊的远见,因为有贾逵东路军的存在,基本很难阻断魏军的归路。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推断吴军这支断后路的部队并不是来自陆逊手下的九万人,而很可能是原本驻扎在濡须坞的守军,也只有如此,这支才能做到先据无强口后断夹石,贾逵发现濡须坞兵力薄弱也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贾逵的援军赶到,曹休终于逃出生天,这场石亭大战至此彻底结束。关于陆逊为何没有和曹休继续纠缠而是放任他北归,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包围网已经被打破,想全歼敌军是不可能的,继续打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不如见好就收。

第二,东吴发动这次战役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孙权称帝造势,现在已经歼敌一万多人并缴获大量辎重,这样的功绩已经足以交差了,没必要节外生枝。这也是陆逊得到孙权信任的原因,因为他对主君得的心思把握得非常到位。

石亭之战是一场硬碰硬的对决,曹休也是百战名将,在此之前东吴没人是他的对手,但陆逊出马后则高下立判。白天的战斗在陆逊指挥下,东吴以少胜多,正面击退了魏军,而之后的夜袭战更是导致了魏军的崩溃,他的军事指挥艺术深得孙子兵法中奇正之术的精要。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兵势第五)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吴擅长防守擅长水战,而不擅长进攻和陆战,但石亭之战足以证明吴军在陆战方面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过这也得看是谁来指挥,若是孙权亲自指挥估计就是灾难了,从这点来看孙权主动放权倒也体现出他是个明君。

最后说句题外话,曹休得救后不仅不领情,反而斥责贾逵救援来迟,最后闹到了魏明帝那里,曹睿居中调和了此事,但不久之后曹休贾逵二人双双离世,从人才的角度来看,曹魏损失巨大。

陆逊因为再次立下大功,孙权特意为他创立了上大将军这一职务,一时风光无两。此后陆逊在战场上表现不多,而在内政方面却颇有建树,最后做到了丞相的高位,虽然最终没有得到太好的结局,但那并非他的过错,陆伯言不愧是出将入相的古代士人之典范。

本文上篇在这里

晚三国名将录之陆逊篇(三)黄钺对黄钺—吴魏石亭大交兵(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