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作家和读者两个角度,浅析自序对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

 空谷罗汉 2019-11-30

前言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创作素材通常来源于作家所处的现实世界,作家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加工成文字之后,又以文学内容的形式反馈给现实生活。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感悟,从而赋予作品全新的意义。

过去的人讲究精读,通常会在一段文字一句话甚至某个插图处进行停顿,细细的琢磨反复的推敲,品味其中蕴含隐藏的深意。而现在的人深受市场带来的快餐文化变化的影响,或是迫于有限的精力,在阅读方式上更加追求速阅,也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我的职业是一名公共图书馆管理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大量的读者。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都会采用速阅的模式,企图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化掉作家夜以继日用生命铸就的长篇巨作,这种想法是极其不现实的,而从中获取到的感悟也是肤浅且片面。

读者在阅读小说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个极大的通病,他们会跳过序言而直接进入正文。要知道,一篇小说里的序言,往往代表了作家在创作这部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心理所处的状态、写作的原因以及想要表达的态度。对于喜欢速阅的读者来说,正文前的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加深读者对小说深层次的理解起到关键的作用。

序又分为自序和他序,而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小说自序的方式,重点解读序言对作家写作和读者阅读的重要性。

每个时期的自序,都是作家赋予作品的重新定义

一部市面上的畅销文学作品会历经多次出版。在每个不同的出版时期,针对不一样的阅读人群,一般情况下,出版社都会充分尊重作者的意见并邀请作者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重新作序。

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每一次的阅读都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感悟。而每个阶段,作者本身对笔下曾经创作的作品理解也在时刻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所以,一部文学作品每个时期的自序,都是作家赋予作品的重新定义。

《活着》作为余华最有名的代表作,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这部小说曾于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于2004年获得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从1992年创作至今已有十七年的时间,先后远销多个国家。余华更是为这部小说写了整整五篇自序:分别为1993年创作的首版中文版自序、1996创作的韩文版自序、2000年创作的日文版自序、2002年创作的英文版自序以及2007年创作的麦田新版自序。

从作家和读者两个角度,浅析自序对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

一、 中文版自序: 余华对写作本身的态度和思考

我在新媒体写作的初期,曾经历过一个比较痛苦的阶段,不知道文字应表达什么内容,经常文章在写到一半的时候大脑出现一片空白的状况。对于优秀的作家而言,很多时候,他们也会掉进瓶颈期,不明白自己应该创作怎样的作品,又该如何去进行创作。

余华在写于1993年的首版中文版自序里,就对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详细的讲述,长期以来,他都在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但如何更好的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写作的本质又是什么?他陷入了痛苦的思考。

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是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而《活着》就是建立在这种真理之下的作品,小说蕴含着作者本身对写作新的理解。或许正如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二、韩文版自序:余华对《活着》的定义

作家几乎很少解读自己创作的作品,尤其是面对广大读者的时候,更是保持绝对缄默的态度。而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主要还是交给读者站出来发言,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到这个过程,从而让作品整体进行升华,意识形态产生新的高度。

而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勇于直面自己创作的作品。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他选择以直接的方式来定义这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与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如何熬过来的。

余华选择自序的方式,将解题的标准答案在测验之前公布出来并面向每一位读者,而读者所要做的,就是能否在原有标准答案的基础之上,找到另外一种解题思路。

从作家和读者两个角度,浅析自序对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

三、日文版、麦田新版自序:余华对幸福的理解

在阅读完《活着》后,我的内心时常会感到一种压抑疼痛的悲伤,就像是实习医生拿着手术刀片一刀一刀刺穿我的心脏。富贵的人生经历让人感到动容,在大多数读者的眼里,富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是在2000年创作的日文版自序中,作者余华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对于富贵而言,更多地感受到幸福。在这篇自序里,他通过对富贵经历的讲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分界的看法。

余华认为: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富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富贵的讲述这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而在2007年受麦田出版公司之邀创作的麦田新版自序中,则进一步从旁观者和富贵自己的角度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活着》里的富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这不仅仅是作者余华对《活着》里关于幸福的理解,也是他本人想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从作家和读者两个角度,浅析自序对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

自序对于读者阅读的重要性

以长篇小说《活着》为例。自序对于作家而言,更多贯注的是对创作的文学作品本身的思考。而对于读者而言,我们通过自序可以更好地捕捉到作家写作的动机,从而对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帮助。

为了进一步加深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真正的了解。许多作家都会通过自序的方式,和读者之间进行奇妙的互动,从而达到和读者共同创造文学的目的。就比如说《穆斯林的葬礼》的自序,作家霍达写于《穆斯林的葬礼》一书问世的二十年后,通过简短的文字让我们大致知道了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读者抱着这种对文学初步的认知,在阅读小说正文的过程中,更容易融入自身的人生感悟。

甚至有的自序还会超脱作品本身,比如说陈忠实的《白鹿原》自序,主要讲述陈忠实自小到大的文学经历,从初中阅读第一本小说《三里湾》,到天命之年写完了《白鹿原》……这种对作家自身人生经历和与文学之间的交际轻描淡写的讲述,丝毫不亚于一场文学盛宴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从作家和读者两个角度,浅析自序对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

结语

通过文学作品的自序,我们往往能够探究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而在阅读正文的过程中,自序更能为我们指明新的阅读方向,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