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倾城之恋》:真真假假的调情必然结束,人性的另一面总会发挥到极致

 杨柳依依bnachr 2019-11-30



笔者:刘川鄂


绝大部分张迷最先喜欢的作品,或者说最喜欢的作品是《倾城之恋》,因为这个主题比较好理解,《金锁记》也很沉重,而《倾城之恋》呢,比较轻松,比较华丽,更能符合今天的欣赏趣味。《倾城之恋》写的是一个关于婚姻与爱情的故事,或者是一个恋爱与谈恋爱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对《倾城之恋》里面很精彩的谈恋爱的细节都是非常的欣赏,津津乐道的。《倾城之恋》也被改编过电影,1984年,许鞍华导演,周润发主演的电影。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开头是写的是拉胡琴,结尾写的也是拉胡琴。张爱玲喜欢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这和传统的章回体也是很近的,但是它增加了一种诗意的含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的照应。


《倾城之恋》里面一男一女,男性叫范柳原。我把他称之为租界洋场上的浪子,高等调情的圣手。高等调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会暧昧的人。高等调情,其实是张爱玲原话,张爱玲写了各种各种各样的男女关系。为恋爱而恋爱,为结婚而结婚而结婚的男女关系。写了姘居。就是有实无名,女人为了生活,跟着很多男人,每次都以夫妻的方式生活。但是,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或者是搞个乡村的婚礼,那种承认也没有。

高等调情呢?也是张爱玲描写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是写的是洋场上流社会,它里面的女主人公叫白流苏,大家知道白流苏是离过婚的,再回到自己的娘家,是很尴尬的。因为中国的传统的观念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回到娘家,不到万般无奈,她是不愿回去回去的。回去之后呢,就好像就低人一等。

有一天,他们姊妹也多,有一天呢,她那个妹妹有人介绍要去相亲,就让见过世面的白流苏去陪。那时候反正白流苏已经是结过婚的人,应该是没什么危险的。哪想到一见面之后,要跳舞,谁会跳舞?只有白流苏会,而且还跳得很好。见面的那位相亲那位男性,当事人范柳原就喜欢上了白流苏。他喜欢有古中国情调的白流苏,因为这个范柳原是个华侨,洋场浪子,见识过不同风格的女性,但是他现在喜欢有古中国情调的,善于低头,会低头的女性。这样白公馆一下炸了锅。但是,白流苏为了自己的前途,她不顾了。于是,她跟范柳原有很多很多的来往,很多的交往,就是在谈恋爱了。
  
洋场生活腐蚀了范柳原,他一会儿是个高等调情者,一会儿是个老老实实实实的恋人。他习惯了职场上的装假做爱,什么真情假爱,是难以分辨的。你看他带着白流苏,经常出席各种场合,各种约会。明明两个人在外面跳舞,跳的好好的,他突然对众人说白流苏头疼,我要送她回家,可是白流苏一点都不头疼。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把她拉到一边去,单独跟她接近。他一会儿在她面前装的像个老实的恋人,一会儿在众多女孩子中,故意跟别的女孩子亲近,来冷落她,引起她的这种嫉妒心啊,让她吃醋。一会在月光下弹琴。一会儿又要把白流苏送回去,送回去一个电话又把她召回来,所以他就是深谙这种谈恋爱的技巧。

我们现在常常说,谁跟谁跟谁恋爱,谁与谁在恋爱中。我觉得谈恋爱和恋爱是两个的概念。恋爱就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状态的自然迸发,而谈恋爱,往往往往是为了达到婚姻目的的一个过程。你看我们常常说某某他们正在谈,意思就是谈的差不多了,谈成了意思就是要走向婚姻。谈,是带有明显的目的的。张爱玲所说的高等调情,就是某些人永远停留于谈的阶段的一种方式。他是深谙谈的技巧啊,或者言语挑逗或者故意让女孩子吃醋,或者是当众放肆狎昵,背后故作正经,或者是独处时随意轻浮而当中又和一个正人君子一样。这就是张爱玲所说的高等调情。它不像恋爱那样郑重认真,也不像狎妓那样粗俗下流,也不像姘居那样有实无名。它是一种爱情游戏,是上流社会屡入情海而又无聊空虚的男女之间一种不健全的身心运动。这是我对她谈恋爱这种高等调情的一个解读。

白流苏就是怀着要把自己嫁出去,这样一个婚姻的目的。她要一种结结实实的结果,她要有安全感。而范柳原呢,他根本不在乎有没有婚姻,他只在乎跟他喜欢的人在一起,那么谈着。这场拉锯战似乎是无休无止,折腾了无数个来回,似乎是无休无止,但是突然有了一个反高潮的结局,那就是香港打仗了,香港沦陷了,高等调情的场合已经消失了。一个再花心的人,一个在沉迷于高等调情不能自拔的人,当他失去了这样一个高等调情的环境之后。质朴的、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就逼近了他。这样,从高高的云端就跌落到现世的大地之上,这样范柳原就跟白流苏结婚了。因为香港战争的爆发,无论什么人,都都面临着共同的生死,这样他们齐整整的站在你的底线上了。这一对男女就结婚了。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霎那,他只有她,她也只有他。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我觉得倾城之恋精彩之处不在前头,先两个人怎么谈恋爱那些花花细节,而在于这个结尾,再花的人,因为我们今天的通俗的表述,当起码的生存困境,迫近了他的时候,他也会变成凡人一个。这个时候,大家也能感受到,什么都是浮云。唯有切实的,简单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有一个地方睡觉,他们的房子被炸了,有一个地方能买到米,范柳原到处找米去了。那个时候,那些前面的跳舞啊,咖啡啊,洋场女孩儿,那些环境都不见了。所以张爱玲这边讲的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平时的底层的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倾城之恋还需落实现实的婚床之上。
所以张爱玲的结尾写到,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所以欣赏《倾城之恋》啊,如果你只欣赏前面怎么谈恋爱?我觉得那还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你要欣赏它这个结果怎么精彩,你才是真正一个高明的文学爱好者,它那个结尾就是一种反高潮式的写法。张爱玲说过,我喜欢反高潮,艳异的空气的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地啼叫起来,艳异的空气前面都描写了很多,这个时候突然没有了,突然跌落了。这个时候更见人性的常态,所以反高潮是张爱玲对现代文学一个非常精妙的贡献。这个在她的《倾城之恋》有表现,在《色戒》里面,在《封锁》里边《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面都有表现。它不单是一种技巧,也不是故作悬念,而是张爱玲对人生别致而深入的理解。它是人物行动走向极致而突然出现另一面,同时也是人性的一面发挥到极致而突然露出了另外一面。看起来突兀,却不牵强,看起来荒唐却更加真实。使读者在惊愕之中,不得不回味沉思。在蓦然回首中,产生真应该是这么回事,还是这个人,这样的反观照的效应,因而更加立体化,更有深度。这就是张爱玲所说的反高潮啊,就是走向高潮的反面,走向读者满怀期待的一种结果的反面。你觉得好像不是这么回事,但是你仔细一想,却就是这么回事。你觉得不应这个人不该是这个结局,但是你再更深的意义就只应该是这个结局,这就是张爱玲,她所写的一种反高潮,这种反高潮这种写法的一种创造性的意味,在这点上《倾城之恋》的结尾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