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云锦居士 2019-12-01

2019年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题是“全球客家,永续共荣”。其中有一个专题,特别提出了客家文化的传承隐忧。而马来西亚首相给世客会的寄语,就是讲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正是那些恒久远的东西,穿越时空,弥足珍贵。和很多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需要探讨传承之道。

1

断层之忧

一、客家话面临代际断层和衰落。

客家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话,是全球客家人主要使用的共同语言。不论何处的人,只要一讲客家话,彼此之间的交流,就像乡亲和近邻。根据1994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统计数据,当时全球客家人约有一亿人,其中讲客家话的,有大约五千万人。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客家围龙屋

客家话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发音和词汇,是客家人源流和历史的文化见证(参见客家话的分布和形成)。客家话根自中原,大约成型于宋朝,因为客家大本营林茂山深,相对远离兵燹,故能存古并融合,自成特色。其中很多词汇是生动有趣、韵味十足,并自带画面感。这种语言自带故事,在语言学上,是有益身心和智商的。而普通话实际上来自清朝满人并不标准的汉语发音,存古性是比较少的。

然而,有资料显示,客语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中国大陆客语广泛使用普通话,传统客家地区一般也不使用客语授课,年轻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话教育。同时,由于电视媒体的普及,客语又极少用于新闻传媒和大众娱乐。到21世纪初,年轻一代客家人已经很少使用客家话。曾看过一部记录片——《世界客都》,片头的梅州小朋友,是用普通话跟讲客家话的奶奶交流,看起来好像已经不会讲客家话了。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龙岩人王兴在饭否中提及的传承问题

在缺乏大机构和体制教导和推广客家话、大力提倡普及普通话教育的前提下,那些口口相传的,曾经童年充满乐趣并且受益终身的客家童谣,现在已经极少人能够完整诵唱了。此外,在珠三角地区以“方言岛”形式存在的客语同时受普通话和相对强势的粤语影响,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语转向普通话或粤语。

在香港,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以后,客语基本上从传媒和公共场合绝迹,以致人们错误地认为香港没有存在过客语,忘却了开埠的客家人。随着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客家人与其他族群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海外客家人中,客家话也用得越来越少。不少父辈是客家人讲客家话、年龄三十岁以下的客家后代,很多已经看不懂汉语,基本主要用英语交流。代际之间,已经逐渐出现了语言断层。

二、客家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渐行渐远。

客家话以及客家话唱的山歌、演的戏曲、讲的故事,就是客家文化的天然载体。随着客家话的弱化和断层,客家文化也在年轻客家一代中影响力弱化。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秘诀是什么?

走出传统客家地区的客一代是源头,生长于异地他乡的客二代,对于故土他乡,已经不像客一代对”胞衣迹“一样眷恋和铭记。年轻的客二代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而被逐渐同化,遥远的原乡故土和祖籍地,在他们心中逐渐变成一个难以引起认同感的陌生名词。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闲了了。这是梅州客家谚语对家族传承的说法,放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一样适合。但是也不一定。

实际上,文化是比较抽象的词,以文化之,文以载道。道是无形的,客家精神也是无形的,而文,就是让”道“和”精神可视、可听、可传。客家文化,就在客家的语言、建筑、文章、民俗等方面表现。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在七十年代那场运动,很多传统文化的视觉载体,已经被打砸干净。客名君老家附近河边的山麓,有一座小庙,自我懂事以来香火不绝,但是外面看平实无奇。后来父亲跟我说,其实那座小庙之前有过南宋的木雕,古朴大美,七十年代木雕连庙都被人烧掉了。

还有客家人素来敬惜字纸,写过字的纸,要以一种特别尊敬的仪式,挑到特定的地方——文昌塔烧化,并祭拜文昌君。文昌塔被铲平,此类习俗也不复存在。很少客家人知道就在几十年前,老人们对文字的珍惜,以及在深山之中耕田使牛的客家人对文化和教育的高度推崇。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客家敬字亭

围龙屋也是客家文化的显著载体,是客家凝固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围龙屋的故事和其中的文化,已经很少人能够解读。楹联是什么含义,堂号有什么故事,除了偶尔涉足的旅行者,后代都不一定知道了。其中的祠堂犹在,斑驳的窗棂上蛛丝结满了雕梁,灰尘蒙住了牌位,苔藓爬上了木窗。

老房子不断地为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让路。乡村原来的美,逐渐爬上了沧桑的青苔,当年因为勤勉闯练而带来的繁华,逐渐被斑驳的沧桑所掩盖。

诸如此类的,载体灭失,风俗不存,看不见、摸不着,更别提记得住、传得久了。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济济楼(客名君 摄)

知之深才能爱之深。如果知之不深,焉能爱之深?!

其他强势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也让客家青年逐步脱离了原乡故土的意象,融入到新的移民环境中,这也是正常的事。

然而,这个传承的断层,其实是人生教育的极大损失。

2

传承之道

事实上,有生命力的文化,也没有那么容易断层和灭失的,尤其是经历了五千年风雨、融合了无数其他文化的汉族文化,肇自中原的客家文化也不例外。

很厉害的文化,自己就有能力渗透到人类的基因里,骨子里。这里面是有“道的。要不然,为什么客家人历经千年的迁徙,仍然特立卓行地保留了很多古代中原的印痕?

第一,了解需要传承的对象是什么。

禅宗说的传承,以“衣钵”为信证,六祖之后是“传法不传衣”。王兴这条微博:”meme这个概念确实很有趣。方孝孺被诛十族,他的gene全部完蛋;但是他注定会被写进史书,meme会保留下来。“ 这个meme就是看不见的文化基因。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建筑中的文化元素 (客名君 摄)

客家文化的信证、“法”或者“meme”是什么?马来西亚首相所说的那些穿越时空的恒久远的东西,穿越时空,弥足珍贵,是指什么?

客家文化,最重要的“法”,就是客家人的为人之本。

客名君这里不说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客家精神——勤劳、正派、耐苦、坚毅,也不说《城南旧事》里面那位斯斯文文却无比勇毅的父亲对他12岁的女儿英子说的词——闯练,今天用一个词来说明——英雄主义。

不管男女,做自己人生里的英雄,光明俊伟,浩然正气,具备天行健的力量,而不是狗熊。如果不这样,那么在动荡的迁徙之战中,或者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就无法生存下去。

客家人的为人之本,如果进一步分解,可以引用《黄公素书》的结构,就是道、德、仁、义、礼。简单解释,道就是人之所蹈,是人要认识和遵循的自然法则。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就是顺应自然去安排好利益分配。仁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慈慧恻隐之心,人之亲情顺其产生和形成。义者,人之所宜,与事理相宜,赏善罚恶,从而建立功德、成就事业。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勤奋实践,形成人与人之间有序的伦理。按照这五个方面去做,生命就会有丰盈的质感,自然会成为自己人生里的“英雄”。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围龙屋视觉元素中的客家文化(客名君 摄)

汉族文化中自足的英雄主义是会传染和传承的。实际上,客家人对光明正能量、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家国情怀的卓越人士的无比推崇(而不是打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秉持儒家提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路径。这个”平天下“其实可以特指一个商业平台、生态乃至商业帝国。不论深处何地,不论深处何方,都有大用。

我们今天看龙岩地区涌现的互联网巨头,王兴和张一鸣,上大学的时候曾经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被同学嘲笑为很”二“;对科技力量有着强烈信仰、骨子里喜欢”大力出奇迹“的张一鸣,曾经因为长相太斯文而被知名投资人鄙视。而到了公司上市市值几百亿的时候,这种很客家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就变成了一路屡败屡战连续创业、修齐治平直至在某个领域”平天下“的降维打击。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文化这个词,其实是高大上,而且是永远时尚的。文以载道、以文化之,古人创造这个词,是有伟大的深意的。文化,是可以像阳春德泽、春风化雨一样,温煦和滋养人的一生的。失却了文化的根,人会变得犹如无根的飘萍,很可能变得肤浅而不辨是非,并且容易被煽动。因为心里面没有判断是非的一杆秤,没有一根让心安宁的”定海神针“,文化就是那杆秤、那根针。

教育很厉害的犹太人,不论在哪里开枝散叶,那本千年不变的经书就是传承、指导和团结的法宝,所以各领域有好多卓越人士。

第二,要了解为什么要传承客家文化

因为客家文化是有魅力的。所谓魅力,是指吸引力、保护力和自我增长力。有魅力的东西,自然持久。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客家文化的魅力,在于能够自然滋养出杰出人士。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士、人中翘楚,会自然而然地长江后浪推前浪,成为下一代杰出人士的楷模。这就是为什么客家人在各行各业英才辈出的原因,尤其是智力和勇力密集的军政商科教文体领域。

客家文化的魅力,源自其深处穿越时、空的吸引力。

在时间这条线上,客家文化高度敬祖穆宗。曾经,客家人是带着祖先的骸骨和牌位在战乱和兵燹中辗转迁徙,到了大本营落地生根之后,精勤带着族人创业的开基祖,会被放在围龙屋的中央位置,开基祖的故事,会在族谱中一代又一代地讲下去。有得讲,就有得传。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梅州的老屋,“行道有福 、与德为邻”的“余庆庐

摄于1905-1930年间;图片来源: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官网

王兴曾在饭否中写道:原来“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序依次为: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下序依次为: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

例如客家刘氏的开基祖,是南宋的刘广传。他有14个儿子。他写了一首诗鼓励子孙后代走出去开创基业,后来这首诗成了刘家人的认宗诗。这首诗开场就有一种英雄主义——骑马骑行出疆场,还有做人安身立命的原则——立纲常,以及铭记门第之自信——刘家汉室,交代了念祖的要求——顾祖炉香,而且指示了开放式、适应性的思维——他乡即故乡,给了子孙后代恒久远的祝福和佑护——共炽昌。

骑马骑行出疆场,认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需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汉家室,十四男儿共炽昌。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刘家族谱中的开基祖

客家围龙屋祠堂的堂号,也会置入祖先的丰功伟绩或者祖先来源的郡望之地。例如,黄姓的江夏堂,刘姓的铁汉堂,李姓的陇西堂,马姓的伏波第,都蕴藏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故事。在这种文风颇盛的门第之名中,你知晓了祖先的故事,祖先都那么帅那么厉害那么有文化那么有德行,你好意思变成矮矬穷么?!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文化具备跨越时空的温度

这些故事有什么用呢?假如我都移民到了异地他邦了,还要这种故事干什么?客家先人的这种安排,是有道理的。

首先,当年能够聚族南迁,越过战争和饥荒的丛林,来到野兽、强盗和瘴疠环生之地生存下来的客家人,绝对是文武双全、有实力的高手。不然早就在敌人环伺的境地中葬身途中了。

其次,客家敬祖穆宗的安排,暗合了《人类简史》中智人因为会讲故事在进化中取胜的道理。约在200万年前到1万年前,地球上同时存在多种人种,其中包括人类的祖先智人和尼安德特人。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这个尼安德特小鲜肉拥有白皙的皮肤、柔顺的头发、高超的狩猎技巧,因为不会讲故事,结果被智人灭了

尼安德特人跟智人相比有更加发达、更大的脑容量,都会用火,并有高超的狩猎技巧。然而就是因为不会讲故事,跟其他所有人种一样都被智人给灭种。智人可以讲不存在的虚拟的事情,比如洞口这颗大树是咱们的保护神,这样就可聚集更多人为一个目标而协作。讲故事的能力是决定人类发展特别重要的能力,宗教、国家以及现代企业,都是通过虚拟的故事让更多陌生人协作。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故事是一种神奇的纽带,不论是示范作用,还是升起的信心和荣誉感,都是正能量的。好比佛经里一开头的”如是我闻“,以及论语里面的”子曰“。即便到了异国他邦,例如李光耀先生回忆起他在大埔的开基祖,仍然会追念祖先勤奋读书,在广西做一个正直勇毅的地方官的故事。而没有显赫祖先故事的客家人,只能自己创造故事。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李光耀先生在演讲中提及祖先的故事

客家人淬炼子弟后代的实力,用的就是讲历史讲故事。围龙屋内往往就设有私塾,私塾就在祠堂中。子弟们,年年月月带着对故事里祖先的敬意,在祠堂读书,精勤所至,力求渊博深透。晴耕雨读,在阅读艰深的圣贤书、经营的商道书的同时,还要耕种、练武、编织、做繁重的家务。

在空间这条线上,客家,客而家焉,是唯一跨越地域的民系。历史上,客家人敢于迁徙,跨越山海的阻隔广泛播迁,敢于纵情向前进入艰苦卓绝的境地开疆拓土,是客家人的胆魄所在。这个迁徙过程,客家人是要求坚持语言和文化的。

客家文化口口相传的载体,还有山歌和戏曲。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山歌里面的文化,不仅唱出情,还唱出理,予人力量

不论到了毛里求斯,还是到了印度,客家人,都是坚持记载族谱,坚持讲客家话。“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这是客家人从古至今在语言方面的信条。1978年9月29日至10月2日,第四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决定:“为保持客属团体传统固有语言口音,今后凡属客属人士集会,均采用客语发言。”

有魅力并不意味着完美。很多人提出客家尚存在一些农耕文化的遗存,如i有些人的偏于保守、格局有限、团结性弱等,这个也是要知道的。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文化中蕴含安身立命的智慧

实际上,有生命力和增长性的文化,总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让弱势变得微不足道。比如,客家人的闯练精神、坚毅耐苦精神、崇文重教习惯带来的持续学习力,就把保守克服了。客家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具足的开放、包容、创新思维,就把格局有限克服了。客家人的族谱向心力和彼此之间跨时空的文化认同,就把少数人的不团结克服了。

第三,要懂得怎么传承客家文化。

客家人一直在用文化打败时间,文化里面就蕴含了解决方案。这里面就是传承之道,而”道“是具备无形而又有强大作用力的。

此外,还要有传承之“措”,举而措之。比如语言,必须从体制和经济上让它鲜活起来,让语言借助音乐、故事、时尚等鲜活的载体百花齐放。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文化是民系经久不衰的基石

传承之”道“和传承之措,不妨参考历史上曾对客家地区有”文而化之“德行的贤者。这里举三个例子。一位是东晋时期的程旼,一位是北宋的刘元城,一位是明朝的王阳明。

程旼家族本是洛阳望族,以学问、财富或公益美德载誉京师。在东晋八王之乱期间,程旼和杨、卜、古等家族,组成近2千人的队伍,祷过天神、拜别乡邻,带着祖先骸骨,结伴南下。据《嘉应州志》记载:“程旼,邑之义化人(今属梅州平远),生于晋时,好读书,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邦人仰程之风,故名其所居之里为程乡,所筑之桥曰程桥,而江亦曰程江。”

程旼道德著于乡里,“有愧怍者望其庐而思过”。程旼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文化,在当地教书育人,令人尊敬。到什么程度?村民如果自己做得不好,会望着他的房子思考自己的过错,并加以改进。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程旼在梅州平远的故居

刘元城,就是苏东坡口中的”铁汉“。刘安世(1048-1125年),字器之,北宋魏(今河北大名)人,学者称元城先生。《宋史》上说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元祐年间担任监谏议大夫,他口才雄辩,主持公道,常常面折廷争,直言犯上,人称“殿上虎”。大权奸章惇将刘元城贬出京城,让他忽东忽西奔波于两广崇山峻岭之间,最后,贬至梅州。

刘元城在梅州创建了元城书院,师资力量堪称当时国内一流,吸引了一大批对文化如饥似渴的梅州士人,使梅州成为当时岭南的人文汇萃之地。与他同期贬至循州的大文学家苏辙将元城逆境中不忘文人使命的事告知了苏轼,苏轼感慨:“元城乃真铁汉也!”明末清初乡贤李二何在《松江书院序》中说:“开辟全潮之山川者,昌黎韩公;开辟梅州之山川者……元城刘公也。”以“元城书院”为起点,书院、社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南宋方渐描述的:“梅人无殖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所至以书相随。”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河北通州王之正出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墙匾立于衙门正门,以志梅州文风之盛。明崇祯十一年,程乡县令陈燕翼倡建州城北门楼,塑元城之像于上,每年春秋二仲,正印官致祭,此楼也被命名为“铁汉楼”。这些接受过元城教育的人的后代,他们从各自的祖先那里学到了对知识的期待,对人才的尊重。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为了纪念刘元城而建的铁汉楼,摄于1913年。上世纪拆城后,铁汉楼玉石俱焚,仅余楼前一条街,叫作元城路。

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朝时,王阳明历任南赣巡抚、江西巡抚,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前封新建伯,官居显赫,身后谥文成公。

王阳明打仗、主政的活动范围很多是客家人分布的区域,偏远、贫瘠、蛮荒,而阳明先生用最高效的心学,短期内给这些地方输入最先进的管理和文化,令其人文彻底改观,“变盗贼强梁之区,为礼义冠裳之地”,泽被后世数百载至今。他的得意门生很多都是客家人,如聂豹(永丰)、胡直(吉安)、罗洪先(吉水)、罗汝芳(南安)等。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王阳明书法和诗词:回军上杭诗(1517年四月)

1516年闽粤两省交界之漳州南靖县山区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一直看重王守仁才华的兵部尚书王琼推荐他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命他巡抚江西南安、赣州及湖广郴州、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等地,如有贼盗,即设法剿捕。

阳明先生1517年正月到任南赣,到嘉靖元年(1522)回到故乡浙江,在赣时间有五年,其中有些时间是在南昌度过的,算起来他在赣南的时间其实只有短暂的四年,但赣南是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之地,是王阳明“文治武功”的实践之地。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嘉靖七年(1528),57岁的王阳明从广西梧州东归浙江老家途中,病逝于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赣南也是王阳明生命的最后一站。可以这样说,赣南成就了王阳明的理想,而王阳明也深刻影响了赣南。王阳明在赣南推行书院与社学,教化了当地百姓,使当地成为人文秀美、崇文重教之地,“久安长治,无出于此。”

这些贤者的教化功德,就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之道,就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之道。骨子里,重视文化,重视人才,重视传承,从各种角度让年轻人触摸客家的文化载体,聆听客家名人的故事。

客家文化的断层之忧和传承之道

知晓了传承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方法论,就要起而行之、举而措之,故事要持续地讲述,载体要尽量留住,魅力要不断地发扬,相信,客家文化中的温度,会给世人以启迪和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