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的思维方法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43)
 
子罕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我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截焉。
述而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张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中庸的思维方法
 
中庸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它不否定事物的矛盾思考问题时从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去思考,不走极端,通过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孔子有“叩其两端”之说,他说我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截焉。(《论语·子罕》)两端是指事物的两极是统一体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两种力量或方向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孔子自己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智者。有一个乡下人问他问题他对谈的问题一无所但是他却能较满意地回答了对方的提问。他的方法是从问题的两端去一点一点问对方问题搞清楚然后综合起来分析判断,回答对方的问题。

孔子的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把握事物中两方面的多重联系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找出最恰当的方案,即求”。如果只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就会片面,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能准确。

作为标准的“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一种动态的平衡,具体情况、具体条件的变而变动,可能是中间,也可能靠近两端的其中一端不管在那个方位,只要恰如其分,就是“中”。如果一件事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可能其中一个方案是优方案,也有可能所有的方案都有欠缺,综合各个方案的优点,组成一个新的方案只要合理、恰当,符合事物本质,效果最好,是最佳方案这就是中

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反对偏执。《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就是凭空猜测,主观臆断;必,就是绝对肯定,绝对化;固,就是固执己见拘泥不变通;我,就是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孔子说,要杜绝意、必、固、我四种毛病,做到不主观臆断,不绝对化,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孔子所说的四种毛病概括起来就是认死理,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撞到南墙也不回头

国学大师庞朴根据孔子“叩其两端”把中庸为分为四种形式:
一种形式:AB--B弥补A不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其不足之处,也就是不及”,需要对立面来补充,然后达到理想”的状态。《论语·述而》:“子温而厉。”温,温和;厉,严肃。孔子外表看起来很温和,温良恭俭让,很容易让人接近,但是为人处事很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对他不敢过于随便。孔子的性格用子夏的话解释就恰当: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起来好象有三种变化,远远望,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之后,觉得他很严肃

很多要么温和,要么严肃,一般不能兼而有之,不是过温和严肃不足,就是太过严肃温和不足。过分温和,就显得人没有血性,容易被人轻视,而严肃正好弥补了其不足,温和中带着严肃,使人既不敢对他太随便又不是让人望而却步。

第二种形式A而不BBA的特殊形态——防止“过”任何事物都有趋向极端的可能防止其过头。孔子为人“威而不猛”《论语·述而》“威”是威严;“猛”是凶猛,二者的意义相近,但程度不同,“猛”是“威”过头之举,不太好,因而要适当克制,防止“威”发展成极端成为“猛”

第三个形式AB——排除“不及”和“过”对立的双方都有缺点,一方面是“不及”,另一方面太“过”,既不采取这一端,也不采取那一端,排除两边缺点。如“不卑不亢”,谦卑和高傲是两个极端,谦卑是“不及”,高傲是“过”,都是缺点,不值得提倡,做人要既不谦卑也不高傲。

第四种形式:AB——两全其美两个方面都有其优点,又不一样,就把两个方面的优点都集中起来,做到两全其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各有其优点,但二者又有区别,不能互相替代,就把二者的优点集中到一起,把质朴与文采恰当地配合起来才是君子,缺一就显得不圆满。

中庸的思维方法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学会系统思维,把握全局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出最佳的切合点,解决问题,避免盲人摸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