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学研究》博士课程讲座丨 纪要:访俄所见欧亚草原地区古代冶金

 七烟 2019-12-01

一、考察背景与经过

      陈老师首先指出,中国的冶金技术研究离不开对国外冶金考古情况的了解。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两河流域和土耳其高原便出现了对自然铜的利用,其后冶金技术很可能开始向外传播。目前虽有很多与冶金技术的起源和传播机制相关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争议。根据世界各地砷青铜和铅青铜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各类早期冶金遗存的出土地点,可以发现随着年代的发展,冶金技术有从两河流域和土耳其高原逐渐向周边地区传播的大致趋势。欧亚大陆冶金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对研究中国冶金术起源有所启发。

欧亚大陆早期冶金发展面貌

      除去年代上存在争议的陕西姜寨出土的黄铜制品、马家窑文化零星出土的铜制品,中国最早大规模出现青铜冶铸的时间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时间上比西亚晚,但冶铜技术和铜器制作的发展道路和西方不同。欧亚草原便是考察中国和西亚之间冶金技术交流及本土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从环境上来看,北方草原地带交通通畅,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国历来也存在农耕地带和北方游牧地带进行文化互动和商品流通的现象;在矿产资源方面,欧亚草原有重要的锡资源,它是配制青铜器的重要合金原料;同时,考古材料表明,东西方采矿工具、采矿技术及相关冶铸遗物具有相似性。因此,东西方冶金术交流与传播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欧亚草原地区地理位置图

      紧接着,陈老师介绍了他多次到欧亚草原地带不同区域进行考察的经历和体会。陈老师谈到,除了调查矿冶遗址及周边环境、参观各大博物馆馆藏金属器并搜集冶金考古研究成果,他们还对国外考古学家的工作方式有了充分的了解。陈老师指出,考察工作就像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一样,最关键的是前期对于考察目标的制定、考察路线的规划以及对突发事件的预测和对不同国家国情应该有预先了解。在考察过程中,实地踏查、与国外学者面对面交流以及建立起的友谊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老师在欧亚草原地区的考察经过

二、乌拉尔地区青铜时代晚期的铜冶金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作为欧亚大陆的分界线,在东西方冶金术的传播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陈老师主要介绍了法兰克福大学Rüdiger Krause教授团队关于乌拉尔地区青铜时代晚期采矿、冶炼和金属流通(2000~1500BC)的研究成果。

      1、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Sintashta-Petrovka,公元前2100-1800年)的铜冶金

      辛塔什塔遗址位于乌拉尔山东南部,是20世纪下半叶欧亚草原考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年代为公元前2000~1800年。在这个时间段,欧亚草原地带的文化主要有阿巴舍沃文化、彼得罗夫卡文化、辛塔什塔文化,还有年代稍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研究冶金活动在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中的作用,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冶金技术;畜牧经济形态与冶金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料的来源;冶金生产的组织形式;区域间冶金术的互动情况。

辛塔什塔文化-彼德罗夫卡文化分布范围

      Rüdiger Krause教授团队主要调查跨乌拉尔山辛塔什塔文化聚落分布区域,并重点分析了Kamennyi Ambar遗址。该遗址中不见农耕迹象,以动物经济的生业形态为主。遗址内发现了铜器以及遍布于整个聚落的炉渣、坩埚、鼓风管、矿石和铸铜废料等,表明该处存在坩埚炼铜及青铜生产活动。铜器多为红铜,有少量的砷青铜和锡青铜,不含铅。这说明距今4000年左右,辛塔什塔聚落中已经出现了锡青铜的冶炼,矿源为聚落附近的矿山。通过一系列的研究,Rüdiger Krause教授团队初步构建了辛塔什塔遗址群有关金属采冶和流通的社会经济模式,即聚落的部分人群季节性从事金属生产活动,金属产品的流通范围往往在离生产地半径约15公里(即300~700平方公里)。由此可见,冶金是定居聚落的一项重要活动。

Kamennyi Ambar遗址的地理位置

      2、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

      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或文化)是广布欧亚草原东部的一种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最初为盗墓者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发现,分布甚广,东起南西伯利亚,西经乌拉尔山,直迄乌克兰草原,直迄乌克兰草原,东西跨度约5000公里。目前在甘肃、青海,乃至中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陆续发现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带钩铜矛,中国与欧亚草原地区两者之间的交流引起国际学界的重视。陈建立等访俄期间,对此现象进行了系统考察。

      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遗址出土典型器包括弧背刀、套管空首斧、马头刀、倒钩铜矛等,与欧亚草原同时代的木椁墓文化、阿巴舍沃文化、辛塔什塔文化的青铜矛、双刃剑、管銎斧等形成鲜明对照。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遗址还发现了一些铸造铜器的石范和生产工具。E. N. Chernykh发现这些器物在欧亚大陆从东到西都有分布,共有100多处遗存;他还推测阿尔泰山地区是塞伊玛—图尔宾诺的起源地,之后逐渐向西传播。

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的典型器物

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铜器的分布范围

      Fabian Fricke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在不同区域每种类型的器物出现比例不同。从合金成分来看,欧亚大陆东部发现的器物主要是锡青铜,重熔的器物占比较小;而西部的砷铜、锡砷青铜和重熔器物占比远远高于东部。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阿尔泰地区出土器物年代为2500~2000BC,欧亚大陆西部出土的器物年代为2200~1700BC,这是Chernykh先生推测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铜器起源地的主要依据。然而,考虑到硬水效应对碳十四测年数据的影响,阿尔泰地区出土器物的年代可能要晚到2200~1800BC,并不比东欧地区出土器物年代早。又由于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铜器使用时间超过了500年,所以到目前为止,东西方之间在器物出土时间上没有明显的早晚区别,该现象的起源问题仍有待讨论。另外,乌拉尔山和阿尔泰山之间东部地区发现了较多锡青铜器,西部则有较多的砷青铜器,根据铅同位素比值研究,它们的铜料有不同的来源。因此,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的研究仍需要通过碳十四数据、铜器的类型学和更多的检测分析来构建其发展历程。

三、铁器时代的金与铁:以阿尔然II墓为例(公元前7世纪)

      阿尔然帝王谷大型墓葬年代主要在公元前9~7世纪。其中,阿尔然1号墓年代为公元前9世纪,阿尔然2号墓年代为公元前7世纪。

左:阿尔然墓葬群的地理位置图     右:阿尔然墓葬群的鸟瞰图

左:阿尔然2号墓平面布局      右:阿尔然2号墓出土的部分金器

      阿尔然2号墓经过多次盗掘,许多陪葬坑被盗掘一空,主墓室由于位置不在最中间而幸免于难。主墓室一个棺中有两具人骨,分别为一男一女。阿尔然2号墓出土了很多金器,如金项圈、金腰带、金带扣、耳环、金头饰、金碗、金泡、马蹄形的金器、弹簧状金饰品等,还有用金银装饰的箭镞、铁器和铜镜,墓主人衣服上还发现了大量用于装饰的金珠。棺的西北角出土草原地区常见的铜鍑。

      阿尔然2号墓中金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多样化,整件器物的制作方式有铸造、切削等,平面造型使用了切割、雕刻、镂空、锤鍱、花丝、金珠和焊接工艺,此外还可以看到制丝、错金等工艺。许多金器都是铸造成形,有些器物制作方式和传统的陶范铸造不同,属于失蜡法铸造和模压技术。

阿尔然2号墓出土金器的制作工艺

      陈老师认为,通过阿尔然墓地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公元前9-7世纪该地区黄金制品造型多样、工艺种类丰富,今后应加强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黄金制品的比较研究。

四、进一步的思考

      在介绍了南乌拉尔地区到图瓦地区的冶金技术后,陈老师还简要介绍了关于土库曼斯坦和蒙古的考察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东西方出土器物造型有一定相似性。陈老师在土库曼斯坦观察到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锻造的铜器和银器,这些器物为叠唇,口沿有一圈不平整的凸起和凹陷;而中国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铸造铜容器口沿也有类似的叠唇造型。另外,从采矿和铸铜的工具上来看,在西亚、中亚和中国均发现了形制类似亚腰形的采矿石器;在张掖西城驿、安阳殷墟等冶铸作坊出土的鼓风嘴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及南乌拉尔地区出土鼓风嘴形制类似,且仅发现于铸铜作坊。因此,在中西相距甚远的遗址,出土形制、大小和功能类似的器物,必然是有联系的,需要深入研究。

审稿/陈建立

撰稿/吕雪妍

编辑/曹芳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