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120名幼童官费赴美,为何只回来了94人?实情令人心情沉重

 昵称UZWbF 2019-12-02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中国被西方列强肆意欺凌。为挽救日益颓败的国势,恭亲王奕?与桂良、文祥于咸丰十一年进呈《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史称“洋务运动”。在这场改革中,清政府曾花费巨资,组织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希望他们能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学成归国后以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目标。

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由容闳倡议,曾国藩、李鸿章支持完成。本来留美计划为15年,可是由于文化差异和政治因素,清政府最终将这些赴美幼童紧急召回。这些官派留学生回国之后,还未来得及建设祖国,就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谴责,当时《申报》就写道:“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这群赴美的学员,带有很大的偏见。更令时人议论的是,这批官派留学生一共120人,可是当时只回来了94人。

那么,剩下26名学员去哪儿了呢?结合各方面资料,大致可以知道他们的三个去向。第一,有些学员的学习成绩和表现太差,被勒令终止学业,提前返回中国,这部分人没有被列入强制回国的名单之中。第二,中国与美国之间相隔万里,当时只能通过轮船跨越太平洋达到美国,这些幼童由于年纪太小,加上大多出自贫穷人家,体质羸弱,最终在途中不幸病逝。即使一些人侥幸到达美国本土,也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身体不适,加上无法适应周遭环境,最终身体不支,长眠于异国他乡。其中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天才少年潘铭钟,他15岁就考入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努力学习不敢懈怠,却因为身体过度劳累而不幸病逝。

最后一部分没有回国的学员,则是真正的不愿回国。清政府对留美幼童的期望是他们保持政治和思想上的“纯洁性”,单纯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然后回国为清政府效力,继续维护清朝统治。为此,清朝官员强令这些幼童保持满清的装束,每天面朝东方跪拜,然后给孔老夫子的画像磕头,每周还要写一篇作文。这些学员因为这些刻板教条和装束备受周围同学嘲笑,在他们逐渐适应美国生活和学习西方知识之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改变,渐渐接受了西方思想,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有了一定认识。

在考上美国的大学之后,他们的心态更为成熟,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规划。因此当清政府命令他们回国时,他们权衡利弊之后,认为一旦回去就难以学有所成,之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他们之所以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为的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而是拯救日益衰落的中国。为此他们选择留在美国,是为了继续努力学习,等有朝一日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踏上回国的旅程,不遗余力地建设祖国。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并没有错。按照清政府命令回国的94名赴美留学生,不仅被社会各界批评,还在官场中还饱受排挤压迫,有些甚至因此郁郁而终。直到袁世凯实行新政,这些接受美国先进知识的人才登上时代舞台,在各行各业中展现自己的力量。这94名留学归来的学员,成为孕育近代化中国的种子,他们中有中国铁路、矿业等行业的开山鼻祖,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也有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为落后的中国谋得一丝苟延残喘之机,是中国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说起来,“洋务运动”开展了几十年,清政府只看到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总想着学习工业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很多方面的改革都不彻底,最终做成了一个“四不像”。相比而言,这九十四名留学出国的幼童,几乎成了腐朽的清政府当时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一次投资,其效益造福百年,令后世称赞不已。

参考资料:

《清史稿》《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