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故事 | 跌不破的形,堪称壶中王者的存在

 apaol 2019-12-02

宜兴紫砂壶,造型多变无穷,品种数以万计,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你可曾好奇,在紫砂行内称作“跌不破的形”,如此经典的石瓢壶究竟是怎么来的?

石瓢的起源

相传石瓢是由陈曼生所创制。不过要说石瓢壶还得先从石铫(diào)说起,说起石铫又需先从大文豪苏东坡说起。

石瓢的产生可以看做是石眺的再进化,陈曼生创作石瓢壶,就是以自己石眺为原型。

东坡与石铫

石铫,在现代汉语中的注释是:陶制的小烹器。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试院煎茶》中写道:“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也有人认为这是关于石铫最早的记载。

▲东坡像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唐朝前古人用来煮茶的器具是鍑(音读:fǔ,或作釜),由生铁或瓷、石等材质为之。

到了宋代,釜演变成铫。苏轼好友周种送给苏轼的石铫壶即是一种由’釜’改良而成,有流有柄的煮茶器。

苏轼得到此石铫壶之后,曾作了一首诗给周种,以表达感谢之意: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诗中赞扬石铫壶这种新产品,由于在材质与器身设计上加以改良,因而更适合用来煮茶。

曼生与石铫

用于“泡茶”的“石铫”壶,最早是谁创制的呢?相传是清代文人陈曼生。

2012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杨彭年制,陈曼生为江听香铭的石铫提梁以368万港币的价格成交。

 

▲杨彭年制,陈曼生为江听香铭石铫壶

曼生与杨彭年根据石铫壶的造型再加以改造、创新。壶身铭文:“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听香铭。”

意思是这把由紫砂泥抟制的石铫壶,已不同于周种的那把,而是自行创作设计的。

听香是陈曼生的幕客江听香,原名青,字步青,别署红豆。

 

▲ 清·路大荒旧藏 杨彭年制段泥提梁石铫壶 

陈曼生的“粉丝”们都知道,他是苏东坡的“狂热粉丝”,常以坡仙之徒自称,石眺提梁自然是他向苏东坡致敬之作。

石铫到石瓢

而石瓢是陈曼生在石铫的基础上改良而来,这种款型自产生以来,就受到欢迎。

 

▲阿曼陀室 曼生石瓢壶

石瓢符合三角美学定律,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加上简洁实用,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紫砂经典款。

▲阿曼陀室 曼生石瓢壶

他与杨彭年合作的曼生石瓢,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可谓概括了石瓢壶的精髓。

从石铫改制而来,这应当是石瓢的真正起源。

而坊间传说曼生是在微服途中,偶得一元代瓢器,才创作出石瓢壶的,不过是后人对其艺术话的演绎而已。

子冶石瓢的诞生

紫砂中的石瓢壶自陈曼生始,流传后世成为经典器形,各紫砂名家而作,其中有一款便是极负盛名的子冶款,「子冶石瓢」

子冶,便是瞿子冶,其名应绍,字子冶,尝任训导,上海松江人。

他工诗文,其诗耀艳深华、缠绵悱恻;擅书画,晚年尤工兰竹,用笔放逸,为世所重;精鉴赏,凡钟鼎彝器、秦砖汉瓦无不立辨真伪。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酷爱紫砂壶,并自号为「壶公」

子冶石瓢,最早乃是由子冶在石瓢上刻绘而得名,并且此款形制与曼生石瓢略有不同。

其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

▲子冶石瓢

而在如今,我们则普遍把「壶身形制为典型的三角的瘦石瓢」,称之为子冶石瓢。

然而,在百年前真正的子冶石瓢,不仅仅是因为其挺拔清矍之器形,子冶之诗文刻绘更是点睛之笔。

近1000年的光阴,从最初的釜到东坡的石铫,再从曼生石铫提梁到石瓢,最后以子冶石瓢为首的百家争鸣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