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法厉无边 2019-12-03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题识:浮云奄忽互相逾,北首长安万里余。灞上将军真戏尔,回中消息近何如。祥麟谁见游郊薮,塞雁空闻有帛书。泽国西风秋正急,有人东望忆鲈鱼。清秋早晚自江东,摇落河山日夜风。白马去从天竺国,铜驼谁问洛阳宫。九朝文物于今盛,万里车书自古同。憔悴嵇康无复事,只留双目送飞鸿。江上芙蓉玉露零,秋风乍起阖闾城。白龙终见沙虫困,黄鹄何时羽翼成。四海秪今怀德化,诸公须用荅升平。苍梧万里云千迭,日暮空含帝子情。朔风吹惨度江城,北雁时传塞上声。此日文章宁有益,中朝爵禄久还轻。空闻汉室诛曹节,不见长沙召贾生。千里苍苍云日暮,自梯高阁望神京。右秋兴四首,皆正德末年之作,偶阅旧稿,重录一过。徵明。钤印:文徵明印、停云馆、玉兰堂

题签:秋兴诗书,此卷先二伯所藏□家将百年矣,□□去岁邮寄与□莫名忻抃云。筱村题端:秋兴。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

说明:此卷为清内阁大学士兼兵部侍郎杨佩璋鉴藏,在其家族收藏逾百年。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河南长葛后河镇后河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今见其收藏作品流入艺术品市场的有北京保利国际拍卖2016年秋王鉴1669年作《拟古山水册》,此作以1470万成交,由此可见杨佩璋鉴定古书画眼力之精深。大字如斗光夺月 国朝征仲书第一——文徵明《秋兴诗卷》赏鉴文徵明大字行书《秋兴诗卷》,高45厘米,长1100厘米,凡六十七行,每行三四字不等,共计二百四十五字。本卷篆书题引首“秋兴”二字,未署款印,以风格辨识,应为文徵明自题。纵观整卷,书写自由,两至四字成一行式,气脉连贯、流畅自然,与文徵明收藏在各大博物馆的“大字”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立春进贺帖卷》、《元旦春阴等诗卷》、《新燕篇诗卷》,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灯花等诗卷》,上海博物馆藏《石湖烟水诗卷》,苏州博物馆藏《游虎丘诗卷》等,皆是两至四字成一行式,笔法、章法与本卷几乎一致。文氏的“自书诗卷”多以“节令”为题材创作,如《立春进贺帖卷》、《上巳》、《九日》、《春日漫兴》、《雪后早朝》、《元旦朝贺》、《进春朝贺》等。本卷是文氏旧作《秋兴诗》三首与《朔风》共计四阙,著录于文徵明著《莆田集》卷七。本卷明显可以追溯文徵明瓣香黄庭坚之深入,其笔势纵横,点画开张,结体欹侧,大开大合,予人以气势开阔、风神洒脱之感,这都是黄庭坚与文徵明大字行书的特点。从现存文徵明法书作品来看,“文氏大字”始于六十岁前后,集中出现在八十岁左右。比较著名且署年款的主要有:八十一岁《新燕篇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八十一岁《石湖诗卷》(上海博物馆藏);八十一岁《灯花等诗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八十七岁的《前赤壁赋卷》(上海博物馆藏)、八十八岁的《自作诗卷》(广东省博物馆藏)等。本卷《秋兴诗卷》虽未落年款,然卷后书:“右秋兴四首皆正德末年之作,偶阅旧稿重録一过”。“正德末年”为1521年,时年文徵明五十二岁,且“旧稿重録”,结合落款形式、流传作品比对及印鉴分析,此作应为其八十岁偏晚期所作。试以文徵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立春进贺帖卷》、《新燕篇诗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灯花等诗卷》结字为例比较,可知其结字用笔的一致性:“千”(《秋兴诗卷》与《立春进贺帖卷》)“风”(《秋兴诗卷》与《新燕篇诗卷》)“龙”(《秋兴诗卷》与《立春进贺帖卷》)“不”(《秋兴诗卷》与《新燕篇诗卷》)一、中锋用笔文徵明写大字行书,笔笔中锋,从而使得行笔更加饱满,明显带有黄庭坚大字行书的厚重感。典型的代表如“千”字横画,“不”字起笔,为了配合中锋用笔,舍弃行书手札作品中一向习惯的侧锋直切,多以逆锋起笔,然后裹锋行笔,例如“落”字的长横起笔,“朝”的长横画等,中锋用笔使得字体感觉线条周正饱满,立体感更强,有了厚实的端庄和稳健感。二、骨力遒劲文徵明此作大字之所以给人雄强的感觉,“起笔重按”是重要因素。尤其是长横的起笔,类似于隶书“蚕头”一样圆润、沈厚。起笔重按后,裹锋行笔,达到聚气凝神,加上长线条直率的伸展,给整个字增添了张力,整个运笔过程中实、挺劲,有着浓厚的篆籀气息。比如“落”字、“朝”字、“长”字的横画,自学黄之后,中锋行笔的厚重感、节奏感、力量感十足。“云”(《秋兴诗卷》与《新燕篇诗卷》)“长”(《秋兴诗卷》与《立春进贺帖卷》)“莫”、“漠”(《秋兴诗卷》与《新燕篇诗卷》)“送”(《秋兴诗卷》与《立春进贺帖卷》)三、开张纵横文徵明的大字行书,在结构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主笔,放射结构,以达到奔放、开张的效果,给人“ 盘空硬语、气势磅礡” 之感,主笔的纵横捭阖、独特的中锋行笔、收放自如的处理技巧,势必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比如“车”字的横竖画,“黄”字的横画,“送”字“走”之旁的长捺等等。有学者认为,裹锋行笔的力量感和结构放纵的自由度,是文徵明大字能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感的原由。四、气势撼人文徵明大字行书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审美感受,即大字行书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借助长线条的长度和力度,增加字的张力和气势,尽情挥洒,淋漓痛快,气势逼人,就是靠这样的用笔和结字来增强字的整体效果。文徵明《秋兴诗卷》每字大如拳,却字字匀称,挺拔峻峭、重心稳当、行距整齐,表现出文徵明用笔强大的驾驭能力,或许,只有笔耕不缀、勤奋如斯才能做到。二、文徵明《秋兴诗卷》与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比较 :以文徵明《秋兴诗卷》与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和本卷作对比,可探究文徵明对黄字的取舍。“飞”、“翻”(《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见”(《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逾”、“略”(《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书”(《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黄庭坚大字行书的风格特点: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卷对文徵明影响甚大,为其师沈周所藏,文徵明早年在老师家欣赏过,三十年后此卷又归华甫所收藏,华曾请文氏为此卷题跋,并被文收录在自家的《停云馆法帖》中。所以文氏在此期间肯定进行了大量临摹和深入的研究学习。此卷是黄庭坚最具个性的大字行书作品之一。在笔法上,藏锋逆锋入纸,且大量使用中锋裹锋行笔,行进中通过提按顿挫的滞涩用笔,写出劲道且饱满的线条。结体宽博,中宫紧收,呈放射状,且突出主笔。比如“ 略”字长撇,“书”字长横画。黄的字在用笔强调提按顿挫,而过分夸张这种提按顿挫用笔,就会形成比较涩劲的线条,所以作品显得更恣肆、奔放。而结构上因为字字都往有上角倾斜,所以更加险绝,加上撇捺皆向外伸展,放而不散,给人气势开张之感,雄浑之感。文氏在学习黄字上,取其长处,结体宽博,用笔厚重,突出主笔等,且将这些优点与自己的行书书风融会贯通,例如:“书”字四个横画皆为侧锋行笔,“见”字内部的连笔,“飞”字的钩挑,是非常具有自己行书风格特点的。“莫”、“漠”(《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沙”(《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马”(《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复”、“漫”(《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二者的不同之处:第一,黄庭坚起笔以藏锋为多,后转中锋用笔,而文氏因受手札类行书用笔的影响,偶尔出现顺锋起笔,例如“莫”字的长横画,“书”字的长横画,“马”字的竖画等,都以顺锋起笔。这种顺锋起笔行笔使得书写更为迅疾、顺畅、流利。第二,在行笔上,黄庭坚行笔的顿挫折转更加明显,文徵明的行笔相比之下略少,例如黄字“漠”字,“书”字的三个横画,都有顿笔后出现的较小波磔。而在“略”字中“各”的长捺,出现了文氏典型的“颤笔”,一波三折的用笔习惯。所以黄字奇崛、恣肆夸张,文徵明在笔法上学习黄的中锋、圆润、饱满的线条,主笔突出,尽量左右伸展,如“沙”、“逾”、“书”、“复”等字的主笔,大开大合,气势开张,但是,其在取法黄字基础上更加均匀妥帖,平实稳健。第三,在字形结构上,黄的字普遍往右上角倾斜,给人险绝之感。文徵明大字,结字多以平正为主,较少险绝,例如“飞”的两条横画 、“书”的四条横画等等。这或许和他的性格有关系,性格严肃内敛,一生坚守儒家中庸的道德规范,故更多的还是追求稳定,黄庭坚追求大开大合,突出主笔,挥运自如,给人奔放豪迈之感,这一点也是文微明所倾慕的,但运用到自己的大字行书上,亦稍做调整。第四,我们再从整体章法上分析,黄庭坚的字上下穿插,行与行之间也是穿插避就,而文徵明的章法结构较为统一,上下连贯,左右互补,字距收紧,行距拉开,依靠行与行之间的左右穿插互补,使得章法不散不乱,相得益彰。《秋兴诗卷》引首讨论:《秋兴诗卷》篆书题引首:“秋兴”二字,虽未署款印。但从书法风格上应为文徵明书写。在明代写古篆题引首虽不为多数,但诸如李东阳、文徵明等多用篆隶,而且两种书体中文徵明多用隶书、篆书题引首又少。文徵明早年已极有名,为宰相李东阳所赞赏。李东阳篆书有重名,大意是:“我的篆字,文生的隶字,无人能及。”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题引首、仇英画《赤壁游图卷》引首上的二枚文徵明私印“文徵明印”、“玉兰堂印”与《秋兴诗卷》文氏私印相同,且二者用纸一致,皆为冷金笺纸本,类似的用纸还见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文徵明《行书六言诗》轴书写所用的冷金蜡笺。《秋兴诗卷》印鉴比对落款及创作时间《秋兴诗卷》、《西苑等诗卷》、《雨夜行吟图轴》、《西苑诗三首卷》款字结合上海博物馆编纂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与《文徵明书法全集》来看,文徵明落款中“徵明”写法趋于草书的多见他八十岁以后的作品,如上海博物馆藏《赤壁赋卷》(八十三岁)、《春江舟游图扇页》(八十三岁)、《楚辞卷》(八十四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西苑诗三首卷》(八十五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苑等诗卷》(八十九岁)等,其特点为:“征”字部首“彳”以中锋行笔似“点”状,“明”字部首“月”最后一点向后,可推断为八十岁偏晚期的作品。《秋兴诗卷》根据文氏“仿黄大字”集中出现的时间与“印鉴款识”落款特征综合判断,极有可能是文氏八十岁偏晚期的作品。流传过程本卷包首有签条字迹残损,仍依稀可辨:“秋兴诗书,此卷先二伯所藏□家将百年矣,□□去岁邮寄与□莫名忻抃云。筱村”。“筱村”为清末内阁大学士兼兵部侍郎杨佩璋(1850-1920),根据签题内容可知本卷在杨佩璋入藏前,已在其二伯家百年。根据杨佩璋的生卒及二伯的辈分推算,至少在乾隆年间已入藏杨家。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河南长葛后河镇后河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今见其收藏作品流入艺术品市场的有北京保利国际拍卖2016年秋王鉴1669年作《拟古山水册》,此作以1470万成交,由此可见杨佩璋鉴定古书画眼力之精深。《秋兴诗卷》是目前发现文徵明书法长卷中最长的一卷,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耄耋之年书就,全卷大气磅礡,撼人心魄,至收尾处,豪气丝毫未减,蔚为奇观也。正如明人何良俊云:“咄咄逼右军,乃知自赵集贤后,集书家之大成者衡山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