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明清时期的沙河县古城

 社会学者胡顺安 2019-12-03

作者:胡顺安

沙河县的古代城池肇自隋唐,地处东洼,屡遭水袭。五代后晋开运九年,西移三里,迁建今址。憾留坊传,匮乏载考。

改建新郭,南衔湡水。北高南低,金龟探水。明清两朝,亦历经多次水患,屡有冲毁新筑,导致形状多变。

兹参考历版《沙河县志》,雍正年间《畿辅通志》和《顺德府志》,以及坊间早期轶闻,综合简要摘述,并略加注释,以便阅读。

隋唐沙邑,冀南名城。沙河之北,依系土墙。逼邻道旁,灿若孤斗。六省通衢,南北要冲。至元末,县城周边,地旷多沙,四望不毛,惟稀柳环抱,御路纵贯。

明初,约成化十八年(1482年),沙河城池被大水溃决。志载,弘治四年(1491年),知县葛祯奏请西迁三十五里(今新城)小屯。弘治十八年(1505年),复还旧址重建。同期修扩南北月城(即瓮城),并于南北关外四五百米处,筑阁楼各一(相关修筑的记述曾刊石立于阁楼上。上世纪中期,不知所踪)。阁楼门旁植两米巨石,上写“大路然”,系明朝诸生、北关籍人李法则所书。

万历版《沙河县志*建置志》载,明朝万历(1572-1620年)时期,沙河古城,方(周长)五里二十步。南北二门,南曰“泳薰”,泳薰就是沐浴南来之风的意思;北曰“拱辰。”拱辰,指的是拱卫北极星,比喻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隍(护城河)深一丈有奇(四五米),阔二丈(六米左右)。

崇祯十三(1640)年,知县崔钟英将城加高五尺,改修城北。雍正年《畿辅通志》记载,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县冯源在城外广植柳树,以固堤岸。

康熙时期(1661—1722年),城方五里二十步,高三丈(九米多)。广六米五,城门阔近两丈(六米)。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知县孙凤立请帑重修(刊四方石柱记载,现埋存于北街村民胡东贵位于北街北端的住宅房檐下)。广增五步,高节三尺。土城堞一律完整。此时,城池周长五里二十三步(有人测量实际远大于此)。城墙高两丈七尺(九米左右。有人测量,实高十米左右。南北门楼全部为砖木结构,通高十二三米),广(宽)一丈有奇(五米左右。实际上,五米加上三尺,即是六米。而笔者小时候曾经实际测量,城墙广约九米),砖雉堞(又称齿墙、垛墙、战墙,是有锯齿状垛墙的城墙。可用来作为守御城墙者在反击攻城者时的掩蔽之用。垛口长度约几十厘米到两米)一千四百一十二。(城墙上排水用的)水道九十,炮台二十。(南北)城楼两座。四隅角楼四座。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文庙东南隅重修奎楼一座。保留南北二门。南门叫“迎薰”(迎接南来之暖风。语出《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北门叫“拱极”( 犹拱辰。《旧唐书·礼仪志二》:“叶台耀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隍(护城河)深一丈有奇(四五米),阔二丈(六米左右)。护城河是旱沟,有池无水。

顺德府志记载,明清时期的沙河古城,南北城门两侧的砖城长达九十三丈七尺(约三百米)。

民国六年,发大水,城池南关的阁楼被冲毁。1945年,沙河古城的城门被破坏拆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河古城的城墙被村民逐渐破坏,至八十年代,损毁殆尽。如今,东南角还有一点点残存的南城墙遗址,在南街一户李姓村民家中。北边只残存北关外一座明朝修建的旧阁楼。一层破旧不堪,二层已完全损毁。近期在邢台历史建筑清查时被列入“邢台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

因此,我们记忆中所见的沙河城,基本上都是残留的明清时期的城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