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S自曝对不起二女儿!宁要一个熊孩子,也不要他太懂事

 雨吻花开 2019-12-03
行为实验室

-第96篇好文-

二胎的孩子心眼多?其实是因为咽下了太多委屈。

所长

作者 | 月影 白芥子

来源 | 积木育儿(ID: jingguanyuer)

1

在综艺《真相吧!花花万物》中,小S谈起了自己的三个女儿。

她自曝,三个孩子中,二女儿是最懂事贴心的那个。

因为上面有第一个最被疼爱的大姐,下面有个“老疙瘩”妹妹,在养育上,二女儿也没有受到自己特别的在意和照顾。

尤其在刚生老二和老三时,她担心老大会吃醋,就处处顾及老大的感受。

可在生了老三后,老二更是被冷落了。

妈妈的偏心造就了老二敏感、害羞、懂事的性格。

她会谦让姐姐,还会照顾妹妹,然后讨妈妈的欢心。

小S经常会使唤二女儿:每天晚上都会让她去倒两瓶水放在床头,并且温度要控制得刚刚好。孩子每次都会乖乖去做,做得也很好。

最右为二女儿

小S也感觉自己对二女儿有愧疚,还特别发微博向她道歉。

她说:“我心爱的二女儿,她总是夹在中间,急着想表达自己对我的爱,也渴望得到家人的爱……”

这样的许老二,真的挺让很多有同样经历的人心疼。

有个网友说,自己就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是姐姐,下面是弟弟,自己的存在好像很多余。她从小就学会了看父母的眼色,讨好父母,生怕父母不喜欢自己。同时,她也是家里最让父母放心、懂事的孩子。

……

“懂事”是个中国式词汇。大人夸谁家孩子,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这孩子真懂事!

这个“懂事”的含义大致如下:

孩子对父母体贴,守规矩,主动为家庭承担部分责任,父母甚至还未明确表达出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孩子可能已经用行动去代为表达,十分让父母开心、放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疯玩的小孩,他过多表现出了上述“懂事”行为,那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

从这个角度说,这不是懂事,是害怕。

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了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

换句残酷的话说,选择“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

孩子们就会倾向于压抑自己的需要,去照顾家庭,照顾自己父母的需求。

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显得很懂事,早早就独立了。

心理学上一般称之为“假性独立”

播放GIF
2

这种压抑自己,讨好父母与他人,早早独立的孩子,并不只出现于多孩子家庭。

比如,一个幽怨的母亲,跟丈夫相处得不好,总是过得不快乐,那么她的孩子会显得特别贴心。这个小孩,其实就是在割让属于孩子的那部分天性,转而去承担一个丈夫本该承担的责任。

比如,一个身体不适的母亲,当她犯病的时候,她的孩子往往会自动放弃游戏,去围绕在母亲身边,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并且尽量变得懂事,不给妈妈惹麻烦。

再比如,一个情绪容易失控的、脆弱的父母,他们很可能会有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这个孩子需要让自己尽可能乖巧,不去凭添父母的压力。

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们都在割让自己的领土,去适应大人,去成为父母的“父母”。

在这些家庭情境下,原本应该由父母温柔给予的部分,现在需要孩子自己跟自己杀伐一番,通过割让或者干脆牺牲掉那些自由、幻想和游戏相关的内容和步骤,过早地发展出自我照顾的功能。

但是,这样的孩子,他长大后内心有个地方会很空,总有一股难以摆脱的莫名的缺失感。

为了弥补这种空和缺憾,他们可能会一味追求事业,也许还会很成功。但是,他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总不可避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关系里,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两种极端,要么情感淡漠隔离,要么会有过强的依赖性。

这种早期依恋关系和滋养的缺失,还会导致一些典型的身心疾病,比如暴饮暴食、厌食等。

因为幼时未曾被真正温柔陪伴和对待过,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像一个索取者、剥削者,或者自大的独裁者。

他们只活在自己的需要里,无法真正共情他人,当然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阻,甚至受伤。

所以,我们宁愿要一个爱发脾气、喜欢疯玩儿、适当的自我中心、敢于说不……的熊孩子,而不愿意养一个过于懂事的孩子。

我们孩子,只需安心成长就好,根本不必刻意去讨好谁。

播放GIF
3

要想不会养出早早懂事、令人心疼的孩子,父母们一定要切忌做到下面的事。

切忌①:父母过于强势,心中有一个“理想小孩”

孩子爱玩是天性。

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这样的孩子往往父母很强势。

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心理早早地就有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

他们唯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

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学习的懂事的孩子,并非出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们进入大学,失去了来自“父母”的推动,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这一点,也许恰是很多高考优秀的学生,为何后劲不足的原因。

所以,做父母的,请随时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为此不惜改变自己的意愿、收敛自己的天性?

如果孩子在这样讨好你,那么他正在丧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包括自信和自尊。

切忌②:父母总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

我曾经有一个打小就非常“懂事”的朋友。她最大的困扰是,无法对别人说不,总会下意识地讨好他人,害怕自己不能让别人满意。别人的任何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到她,就像一只惊弓之鸟。

她有过怎样的一个童年呢?父母经常吵架,而她是家中的老大。为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高兴起来,她从不会哭闹,主动照顾妹妹,有玩具自己想要也会忍着。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她生怕自己哪里不够好,再给这个家添乱。

由此看来,父母的“不懂事”养出来的“懂事”孩子,太让人心疼!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非常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很难自在地与自己、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乃至亲密关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孩子,请做好自我成长,不要把孩子牵扯到父母的婚姻关系当中。即使偶尔吵架,也需要当孩子面和好,并且明确告知:

这是父母之间观点不和引起的,跟孩子没关系,不影响爸爸妈妈都很爱孩子。

切忌③:单亲家庭中,向孩子哭诉自己的遭遇,或者始终对另一半有怨恨

一位妈妈,离异,有一个8岁的女儿,女儿很懂事。在妈妈情绪低落时,女儿总是百般安慰,不仅学习上不用妈妈操心,连做饭、洗衣等简单的家务事都努力去做……女儿成为孙女士离婚后最大的精神安慰。

虽然女孩儿人前人后受尽表扬与怜爱,但她真的快乐吗?

这个8岁的女孩儿不仅要承受家务及学习方面的压力,还必须在情绪上照顾、安抚妈妈。而她自己却把所有的害怕和心理需求深藏内心,竭力在外表上装得很“懂事”、“坚强”。像这样心理过早“成熟”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成人化的孩子”

“成人化的孩子”现象是指基于某些特殊原因(生病、酗酒,父母冲突等),致使父母一方或双方“形同虚设”,其子女被迫去扮演原本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产生明显的“角色错位”现象。

有研究报告显示:

过早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后有较多的酒精和药物滥用现象,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

孩子无论如何都只是孩子,切莫让孩子承受父母的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

他们也不喜欢和谈论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表现,会让旁人误以为他们的状态还好,本想给的过多关怀,因自认为没必要而取消。这些孩子对于人生的态度多是消极的,身心长处于戒备状态,不会轻易信任他人。

当然,并非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如此。

关键是父母自己要成长,要有担当。

一个家庭,总要有人去担当的。

如果父母总是处于退行的状态,像个孩子,难道真的要孩子去承担不属于他的责任,扮演一个“大人”吗?

蔡康永说: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父母是父母,做自己该做的事。

孩子就只是孩子,做成长该做的事就好。

● End ●

播放GI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