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面解读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今古言堂 2019-12-04

前言

说起曹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三国乱世时期,是他一力奠定曹魏立国的基础。不过在大家的眼中,想必曹操就是一个狡诈多疑、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奸雄形象。这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所塑造的曹操形象,很是深入人心。

但是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那样子的吗?其实并不尽然。

曹操,字孟德,小名叫做阿瞒,因此大家都叫他曹阿瞒。曹操小的时候聪明又机灵,遇事会随机应变,但就是调皮捣蛋,不务正业,就跟现在那些天生聪明但却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一样。从古至今,人们对学习都是十分注重的。不爱学习的曹操自然不怎么引人关注,并且他对学业德行的不注重让人们觉得他将来肯定不成大器,在那时只有两个人看到了曹操的才。他们便是桥玄和何顒。

桥玄: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顒:

“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他们都认为曹操是济世之才,并且他们也都没有看错,但是在太平盛世,曹操会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臣子,但是在乱世,他就必然会是一个枭雄。

当然了,不是《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奸雄,而是乱世枭雄,平定天下的枭雄。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作为治世能臣的曹操。

当时官场上买官卖官的风气十分盛行,所以作为官三代的曹操在二十岁时拿到一个郎官的职位,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不过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曹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恰恰相反,作为世家子弟的曹操相当有才能。

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在世家贵族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而曹操在先天聪慧机敏,又有着后天良好的教育的情况下,他可以说是一个文韬武略的人物,而且他所成长的环境,让他的眼光又能比常人看得更远。

年轻气盛的曹操还不太懂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想当一个好官,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他不畏权贵,严格执法。但是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对抗庞大的贵族势力就是以卵击石,不过因为他是官三代,所以曹操只是被调到了基层。但不久后又因为有着亲戚关系的宋皇后被废,他也被连累的罢官回老家去了。

但是曹操作为官三代,他底蕴深厚,不到两年就又东山再起,出任议郎。虽然经历过官场挫折,但是曹操还是那个心里为国为民的好臣子,他想匡正这个弊病繁多的国家和社会朝政,所以他提出过许多很有建设性的意见,不过权贵的利益不可侵犯,所以曹操算是白提了。

这是曹操的政治生涯,从政不行,曹操就想在军中寻找希望。

然后就是黄巾起义时,曹操能带兵讨伐贼寇;升为国相时,能爱护百姓,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乱世将起,天子势微,曹操能保持本心,拒绝王芬、周旌等人谋反行动的邀请,反而规劝他们不要乱国,此举是为忠君。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曹操认为他们注定会失败。而且结果也不出曹操所料,他们失败了,王芬自杀了。

不过曹操虽然拒绝了王芬他们的邀请,但是他也没有举报他们的谋反行动,因为曹操也有了异心,朝廷腐败,乱世将起已不可避免,他既然不能做一个安世之贤臣,那就在这乱世之中为自己谋一个前程吧。而且这乱世,更有助于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朝中汉灵帝的去世,太后把控朝政,刘辩、刘协的皇位之争,京城是彻底乱了。再加上董卓邀请曹操“共商朝政”,他的野心也已是昭然若揭。

不过曹操逃了,为什么呢?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董卓的做法直接把他自己钉在了乱臣贼子的位子上。但是曹操没有自己的野心吗?不。相反,他的野心更大,不过曹操看得更远,而且他所接受的教育是重视“正统”。他的“”能给他一个拥兵的借口,那就是讨伐国贼。现在的曹操虽有野心,但是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好青年。他和袁绍、袁术等人组成讨董军,但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的将领们可都是各有各的小心思,所以对于董卓的讨伐可以说是半途而废了,联军也解散了。原来诸侯们只是借伐董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已。然后曹操就变成了有官有权有军队,但是却无粮无地的人,漂泊无依。

不过没过多久,曹操就带兵消灭了东郡的黑三贼和南匈奴,平了外患,然后就被冀州牧袁绍推举当了东郡太守,然后又升为兖州牧。内有鲍信、张邈两位好兄弟的支持,就连强大的袁绍也支持他。

可以说此时的曹操是志得意满,但是好景不长,知己鲍信战死,父亲被杀,好兄弟张邈背叛,袁绍又即将成为敌人,他成了“孤家寡人”了。可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这乱世,也正是这份“”成就了“枭雄”曹操。战场的洗礼让曹操褪去了少时的放荡爱玩,变得成熟,变得多疑,手段狠辣。但那是正常的,三国乱世,各路崛起的大人物,谁手中没有无辜人的血?谁没有为自己的前程利益杀过朋友?廖化作为盗贼时期,就能为了在这乱世之中搏一个光明的前程,而杀了同样作为那一伙盗贼的首领杜远。而杜远愿意和他平分抢来的夫人,这就可以看出杜远和廖化的感情算是挺好的,但廖化还是把杜远给杀了。正如黄摩西所说:“从古英雄,岂有不用权谋而成事者?”

但为什么曹操却是那么一个彻彻底底的反派形象呢?因为每个时代看曹操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的时代需要平庸,有的时代需要群英荟萃,而曹操恰恰推出了“唯才是举”的政策,而这不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所以历史上对曹操褒贬不一。无论是对曹操这个人还是对他所做的事,都会带上个人感情色彩和时代的印记。不过客观地说,曹操真的算不上坏,他秉持正统,爱国爱民,爱惜人才,他是君子,是能臣,也是枭雄。

但枭雄曹操在这乱世之中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如各路群雄般觊觎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想当皇帝?这个心思,不能说没有,毕竟时势造英雄。但是曹操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性格多疑之人,他是要一份霸业,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基业,但他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他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他的所得。

汉献帝刘协落寞逃难时,是曹操接纳了他,而曹操为的就是就所谓的“正统”。

接下来我们说说曹操光辉的战绩史,讨伐董卓;平叛黄巾军,平定东方;伐韩暹杨奉平动乱;灭袁术、吕布、张扬、眭固;令张绣俯首称臣;大败袁绍;斩袁谭、高干,收服黑山贼寇;灭马超、成宜,安定边境。他攘外安内,功劳何其之多?

所以他被册封为魏公,可另立一国——魏国。有领土,有子民,可设宗庙,曹操的各种礼制等同于皇帝。这就是曹操用阳谋光明正大得到的,而对比之下袁绍、孙权、刘备等人都非正统,才是真正的“国贼”。

曹操在兵法上有奇才,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且治军严整,法令严明,是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除了驰骋沙场的“”外,他还有着治国安邦的“”,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施行租调制,让社会秩序渐趋稳定,经济生产渐渐恢复。这是曹操的为民为国,曹操是学习儒家思想的,他也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

曹操的“”在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他的文学与书法。文学大家都不陌生,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都是十分有名的。除了诗歌,曹操的散文也是清俊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连鲁迅都评价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但是大家不太了解是,曹操也是个优秀的书法家,历史上对他在这方面的着墨比较少。不过看过曹操书法的人都赞:“笔墨雄浑,雄逸绝伦。”这十分符合曹操的形象,而且唐朝张怀瓘在《书断》里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这便可看出曹操的书法造诣之高。

曹操,并非是书上所言的“坏人”。相反,出自世家的他自有一番风度,他看出了那个时代的弊病,他想匡正,但是世家贵族的阻碍太大,在朝中从政并没有给他“治国”的机会,而那时乱世来了,他便从了军,以汉天子名义征讨四方,攘外安内。而且这也让他当时未能实行的治国之策有了施展的机会,制定礼制法律,行为规范,奖农桑,兴水利,实行屯田制,建学校,视才授官,抑制豪强,推行法治,崇尚节俭等等。

结语

东汉末年著名评论家许子将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并没有错,但说他是“乱世之奸雄”就过头了。范文澜在评价曹操时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笔者认为,英雄还不足以概括曹操为人,他更像是一个枭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