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委,虚化神化气化形生而万物 道用,形化气化神化虚明而万物通

 HNYZL 2019-12-04

有无相生,体会道妙

宇宙万物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来源论。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无中何以生有是个大问题。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一情绪化权威主宰能左右;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因果互变,万有形成, 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

从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道立场来讲,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境界,才能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若要体认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道不可执着于认为是一般的常道。不得已提出道字;但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万有名器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

在形而下要体认形而上的道,必须从常无境界中体认道体。可要更透彻精辟理解,又要在常有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有无间互为因果,有无相生互用道妙。名之始而到有名之际,必须要各以不同命名分别。要追溯有无同体,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里面还有空无, 妙有之中还有妙有。这样去体认道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

道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名相只是人为意识塑造而已。叫它是道已是头上安头,早已着相。要想明白这不可见、不可得道只有在用上体会,才能解有无同出而异名道妙

舍二元得道妙而自在

美善是古今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认为人生须达至善,生活到至美境界。从修道讲,无论后世哪种宗教或教育哲学都会树立美善架构。修道人大多把道境由自己主观观念建立起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首先建起道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因此老子便说: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真如是修道者思想见解上难以避免的大问题。佛学以解脱见惑(理解上困扰)和思惑(观念上困扰)为见道重心所在。老子用归纳法简单指示,佛家则演绎法精详分析。若舍一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着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

从学术思想观点讲:美丑、善恶都是形而下人为相对假立。为人上者,无论哪方面都不可有偏好偏爱趋向。即使偏重仁义道德、自由民主,也会被人利用假冒为善,为造孽作恶借口。同样地,爱美成癖,癖好便是大病:

倘使从传统道家观念说明有无相生原理,自庄子、列子开始,都用神化气化说明。道家中比较接近理论物理思想,当以五代谭峭《化书》为首,其中《道化》说: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由道衍化为德,德衍化为仁义礼乐,仁义礼乐衍化为权术,表示人类心路历程每下愈况,陷溺愈深。但所谓术化妙用亦是有无相生同出而异名。万物本虚,万法本无,得虚无之窍者,知法术之要乎

效法天地,大公无私

做人处世要效法天道,尽量贡献不辞劳瘁。自己不计较名利,功成弗居为己有。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万类精神,只有施无丝毫占己有倾向,更无相对要求回报。人如效法天地作人处事才是最高道德风范。否则辞于劳瘁,有怨天尤人怨恨心理非效法天道自然精神。

历代史实告诉我们,所有破坏社会安定引起历史文化一再变乱,不是奸人即妇人造成。要起用懂事人并非只用能办事而不懂事的人,确语重心长。是领导和为政者必须了解重点。做官无大难事只莫作怪。天下人才,贤且能又具有高明晓事智慧,不炫己所长,不标奇立异,针对危难弊端因势利导而致治平大贤,实在难得。诸葛亮之贤死即无继永留遗憾。天下事误于奸慝者十有三四,误于不通世故君子者十有六七。天下有欲办事而不晓事者足以启纷扰之患。天下有虽晓事而不办事者,尤足以贻废弛之忧。盖人臣敬事后食,见事欲其明,而任事更欲其勇;明而不勇,则是任事时先无敬事之心,又安望其事之有济,且以奏厥成效。

相争即错,依法论断

选贤能标准,不管是选道德、仁义、才能结果都会被坏人所利用,有正面标准建立就有反面伪模式出现。说一句话,一个道理,好比打个固定桩在那里,事所必至,理有固然。重点在领导对政治,对教育或任何事若不特别标榜某标准和某典型,那有才智的人会依自然趋势发展;才能不足人也安安稳稳过日子。倘使标榜怎样作是好人,大家为争取这好人目标终至不择手段争取好人模式。用手段争到好人模式,争过程中反而使人事起紊乱。所以,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并非消极思想讽刺。

法家最有名韩非子提出个理论,是这一观念引申发挥,提倡用法治领导,并不一定要标榜圣贤道德政治。他说:相爱者则比周而相誉,相憎者则比党而相非,诽誉交争,则主威惑矣。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若舍法从私意,则臣不饰其智能,则法禁不立矣。社会心理很怪。大家一起两三个人情投意合成为无形小圈子。相反地相憎者,则比党而相非,对自己所讨厌的人会联合其他人攻击。领导对于互相怨憎诽谤和互相爱护称誉都要小心明辨,不可偏听受迷惑。若先入为主落偏差,诽誉交争人主惑矣。

凡是相争者,双方都已有错。法家主张领导对左派 右派间诽誉,只有依法专断,不受偏爱所惑就算是秉公无私。 韩非由家庭现象推及国家,便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若舍法从私意,则臣不饰其智能,则法禁不立矣,不特别标榜圣贤政治。人毕竟是平常人,一律平等应以人治为根本才对。这与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互为表里,相互衬托。上古时代,人心朴实,不需要标榜什么道理。上古时代,圣王在位,纵然百里之内,有一个道德学问很好的人也是枉自虚生与没用人一样。那时代个个是好人,人人差不多,又何必特地请一些贤人来治世呢!好比社会完全安分守法,既无作奸犯科 人和事便不需有防止、管理作奸犯科警察。但后来王道衰落社会变乱,千里之外如有一贤士,也要立刻找来,并肩同事以治天下。

不尚贤则民不争

淮南子说:鸟穷则啄,兽穷则触,人穷则诈。鸟饿抓不到虫吃时候,看到木头,不管什么都啄来吃。野兽真饿,为获得食物,管你是人或是别 什么都敢去碰。人穷则诈,人到穷时候就想尽办法,以谋生存,骗人也得要骗。峻 刑严法,不可以禁奸。纵使法令非常严格,动不动就判死刑,然而众生业海,照样犯罪杀人。这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道理,也是没有办法事。真到穷凶极恶时胡作非为。又否定法治功能还要以道德感化,才能够使天下真正地太平。

真正所标榜贤人贤到何种程度?不论孔孟,或老庄,各家所指圣贤,要到达何种标准?很难确定。白石似玉,奸佞似贤。一方白色好石头,晶莹剔透,看起来好像一 块白玉,但是就它质地来看,不论硬度、密度,都不够真玉标准。若拿宝石标准评定充其量只能叫什么石。如青田石、猫眼石,实 际上只是一种质地较好石头而已。至于人也是,有时大奸大恶人看起来像个大好贤人。所以贤不贤很难鉴定。

在作用方面,老庄道都是出世修道和入世行道,相互掺杂应用无方,妙用无穷,甚至妙不可言。读老庄如读《孙子兵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真正太平盛世没有什么标榜好人必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