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的藩镇到元朝的行省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与平衡

 北斗维斟 2022-07-26 发布于贵州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一直是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从秦朝到西汉,郡县制和分封制就不断反复;从魏晋到隋唐前期,地方士族和皇权的关系也十分复杂。而从唐朝到元朝,中央试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取得了许多效果,也造成了许多问题。了解了唐宋时期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发展脉络,也能够对元朝行省制的意义更加了解。

 一,唐朝的“外重内轻”:导致藩镇割据

唐朝初期,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主动进攻,击溃了周边的东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等族。不过到了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周边的东突厥、契丹、吐蕃等强盛了起来,唐朝不得不把战略转为防守为主。为了适应游牧民族飘忽不定的流动作战,唐朝不得不在边疆设立藩镇,建立大量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规模化的常备军队,这些藩镇由节度使统辖


唐玄宗时期,已经在边疆地区建立了10个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唐朝在边疆设立藩镇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然也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天宝末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由于唐朝的边防都布置在边疆前沿,导致中原没有大规模的军队来应对。这也是“安史之乱”能够在短短时间就席卷中原的重要原因

唐中期的藩镇割据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陆续在中原设置了一些藩镇,这使得藩镇的设置逐渐从边疆进入了中原。安史之乱后,唐朝吸取了其教训,在中原重要的关隘和水路交通要道设置了一些藩镇,形成了边疆的藩镇和中原的藩镇相对平衡的局面。这些藩镇位于关中、河朔藩镇、东南财赋之地的三角中心地带,以开封为中心,有控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意义。

但是在中原设置藩镇,又加速了中央集权的瓦解。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的100年间,中原藩镇总体上服从唐朝的号令,但实际上也在暗中积蓄实力。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唐朝已经名存实亡。这时候的中原藩镇就开始猛烈的扩张兼并,最终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各大势力的争夺也基本围绕着开封展开,五代中有四代定都于开封。不过这些政权也未能解决其内部的藩镇问题,五代的建立者,基本都是节度使。


 二,宋朝的“强干弱枝”:导致“三冗”局面

宋朝建立后,很快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但是自唐朝遗留下的教训给了宋太祖以深刻的印象。宋太祖曾问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回答:“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于是宋朝的的政策就是从行政、财政、军事三大方面去解决藩镇问题。


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收回了将领的兵权,收揽地方军队集中于中央,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禁军。行政上,推行了文官治国的政策,并且在知州之外另外设置通判来牵制知州等。在财政上,地方只留下少年的财政,其他都转运到中央。通过军事、行政、财政三大方面的措施,宋朝基本解决了唐朝以来的地方藩镇问题。


但是宋朝的措施又带来的新的问题。由于宋朝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到了中央,使得地方的军队太弱,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另外由于地方官僚系统太过于繁杂,导致官员的行政效率低下,但是花费却多,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冗”局面。一旦边疆出现危机,低下的行政效率难以应付,战斗力低下的边疆军队也难以在这些艰苦的战斗中获得胜利。这也就导致宋朝和周边辽国、西夏、越南的战争中都基本以失败告终。


北宋的政策的确是内部长期稳定的有力保障,是北宋的经济、文化达到中国古代巅峰的重要因素。然而“强干弱枝”也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朱熹在就曾经评论到“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三,元朝的行省制:在中央集权和地方权力之间找到了平衡

元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了行省制度。行省的全名是“行中书省”,代表中央的中书省在地方行使权力。和唐宋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对比,行省制度有两大特点。一是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的长官是中央拍出的平章政事,是中央权力在地方的表现。二是行省打破了山川地理界线,防止地方割据称雄。由于元朝的统治重心在北方,因此行省格局基本是“以北制南”,四川的门户汉中划给陕西,南岭被纵向切开都是其中的表现。

元朝行政区划版图
最初的行省的军事色彩十分浓厚,是蒙古人为了控制全国各地而设置的机构。全国的统治稳定后,行省逐渐转为了行政机构。也因为此,行省的拥有较大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改变了宋朝“强干弱枝”的局面。由于行省的特殊性质,使得它拥有中央和地方双重职能。因而,行省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却始终代表着中央。这无疑能够很好地解决地方和中央的矛盾,同时也能够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使得元朝的政令能够迅速通达全国。

明朝省区地图
当然,元朝的行省制度处于最初形成的阶段,自然有许多较大的缺陷。如元朝行省面积过大,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行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导致官僚系统繁杂,压缩了下级机构的行政空间;行省极力打破山川地理形势,不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等。这些缺陷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使得行省制度能够延续至今。

清朝省区
可以说,行省制度,既解决了唐朝的藩镇问题,也避免了宋朝的“强干弱枝”现象,是一个相当有效的行政体系。元朝行省制的确立,适应了中国疆域奠定时期的地方区划,也为中国更大规模的大一统和民族融合创造了制度上的准备。自从元朝之后,中国长期的地方割据已经不再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平衡达到了一种相对合理的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