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穷人穷?巴菲特: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至真至程 2019-12-04
为什么穷人穷?巴菲特: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亚马逊总裁贝佐斯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01

长期主义:

没有一个高手是突然牛逼起来

巴菲特11岁就参与到投资游戏当中,15岁的时候(1945年)就有了6000美元的资产,但真正爆发是从56岁起,从此之后,价值产生价值,势不可挡地进入全球富人榜前三位。

巴菲特是长期主义者,他的成功源于“时间的复利”。

为什么穷人穷?巴菲特: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不过,即便是他公开自己的秘密,我们依然只记得他的财富,忘记为此需要付出的时间。

比方说,亚马逊1997年上市的当天,股价就从18美元涨到了23.5美元,是一匹“黑马”啊。当时愿意购买这只股票的人大有人在。

从1997年上市到现在,股价上涨了1000倍。如果当年投资了哪怕100块钱,现在也可以支付二三线城市的首付了。

为什么穷人穷?巴菲特: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不过,当年看好亚马逊的人,有多少人还在持股?真没几个人,因为太难坚持下来了。

亚马逊尽管销售持续增长,季报却始终是亏损的。短期成绩单常常不如人意。

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鲁森回忆说,在2000年的时候,因为他还持有亚马逊股份,在分析师会议上被公开嘲笑:“他疯了吧,这家公司肯定要破产了。”

对此,贝佐斯的回答是:盈利很容易,但是现在就盈利太蠢了。亚马逊一直是长期主义的坚守者,从开始就在打造一个庞大的“轮子”:

为什么穷人穷?巴菲特: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用低价吸引访客,用访客增长销售量,用销售量吸引更多卖家,然后扩展渠道分布,让更多产品能够低价。

畅销书作者吉姆·柯林斯把亚马逊的策略比喻成一个飞轮:让千斤重的轮子旋转,你必须全力地推,一圈又一圈。然而,随着轮子转的圈数变多,你不需要那么吃力了。轮子本身的“千斤重”成为旋转动力,即使你不继续努力推了,轮子自己也能飞起来。

长期主义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却是一个稀有的特质,是我们把目光放在能够长久产生价值的事上,而不被眼前昙花一现的痛苦、质疑、愉悦所阻碍。

出生时的地位、财富、家庭,不是我们所能够选择,但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度,却能借由“长期主义”这把梯子爬上去。你的梯子有多长,就能看到多高的风景。

02

普通人的逆袭:

在长期赛道当中找机会

我关注了一个博主“程序员新视界”,他分享了自己做自媒体人的经历:

2015年他就注册了公众号。按现在的说法,妥妥的最大红利期,他也有想法把公众号做大,但是失败了。为什么呢?

因为太在意短期内的收获了。

比如,昨天发了文章,今天就在想,为什么还是没有人看呢?为什么没人转发?还没有增粉呢?短期内没有得到这样的反馈,开始觉得,要么是自己能力不行,要么是这事根本不靠谱。于是,自信心就这么没了。

为什么穷人穷?巴菲特: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后来,他离职了,有了清晰的目标:在网上为自己构建职业形象,也为其他程序员提供一些经验。

当自己的目标不再着眼在短期的收获,而是长久的影响后,他才感受到了“时间的复利”。微博上的粉丝已经增长到50多万,有出版社来约他写书,前几天刚刚交稿。

他说,反思之前的失败,才明白:“不是自己做了某件事,就能快速获得某些成就。把格局放在短期,就会觉得我已经做了,它就应该怎样。只有长期做,五年十年地做,才可能会怎样。”

2011年贝佐斯写的一封公开信当中说:

“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不只是对企业,对个人也遵循着同样的道理:短期市场里竞争者多,运气总是能很大地影响结果;但是在长期的赛道上,机会往往不是那么拥挤,影响结局才是判断力和执行

03

怎么规避自己的“短视”,

保持长期主义?

我们都想做选择了“长期利益”的人,但又常常会陷入各种“瘾”。我们告诉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人,要对自己狠一点。从今天起:

网购,不买了。

游戏,不玩了。

短视频,不刷了。

……

至于怎么才能做到?靠着意志力吧。

殊不知,靠意志力作斗争,十有八九是场败局。意志力和金钱一样是消耗品,你用意志力兑现了第一笔承诺,不代表你还有余额支付第二笔。

那么,我们能够怎样让自己保持“长期主义”?

(1) 规避“错误选择”的最佳方式:不让自己做选择

TED演讲有一期演讲,叫《早起生活经历如何写入DNA》,演讲者是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表观遗传学家摩西·西夫(Moshe Szyf)。

在演讲中,他提到一个关于“毒瘾”的实验:给小白鼠喂食可卡因,然后间隔30天,期间小白鼠没有上瘾,一些都很正常。但当实验员提示小白鼠第一次喂食可可因的场景,比如说笼子的颜色,小白鼠忽然就疯狂起来,拼命按笼子里的杠杆——原本能掉落可卡因的机关。

人也是受到类似的影响,摩西提到一个,有些高中生受到同学影响,尝了可卡因,但是一点也没上瘾,直到过了几个月,偶然又碰到了毒贩子,想起几个月前的场景才产生了“上瘾”的感觉。

让我们“上瘾”的事情,往往不只是“瘾”本身带来愉悦感,还有场景。

在“短期愉悦感”和“长期利益”摆在你面前,你却无法选择的时候,不妨试一下换个环境,不带上能让你犯瘾的“触发道具”。

比如,我们习惯了在家肥宅躺刷手机后,一回家就容易颓废,但在别处就积极向上许多。如果你想每天下班后读书一小时,那不妨先去别的地方看够一小时书再回家。

(2) 正面在回避的事情

刷视频的人,白天傻笑、晚上责备自己,他们知道自己是错的。

沉迷游戏的人,对重要的人视而不见,他们也知道自己是错的。

选择“短期回报”,往往不是因为不知错,而是不知自己害怕了。上瘾的事,背后都有一件让自己不能接受的情绪和事情。

杭州某位女士购物成瘾被老公送去医诊,原来,仅双11凌晨她就花掉了10万元。是她一直这样大手大脚吗?

并不是。采访她的时候,才知道一个月前,这位女士刚刚辞职,情绪始终都比较焦虑。

如果看不到自己真正的伤口,就会选择错误的方式疗愈自己,让自己被新的绝望淹没,更加谈不上“未来”。

姜思达在《透明人》节目中,采访过一位酒瘾者,受访人说:

“不喝难受,喝的时候缓解一点,然后喝完了就更难受,到最后就是每天想自杀,然后一边哭,一边喝,停不住。”

为什么穷人穷?巴菲特: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不自律的背后,都有一个想回避的事情。知道自己成瘾的人,活在不能够打破怪圈的自责里,始终和错误的对象在痛苦争斗。

回忆自己第一次通过游戏、网购,烟酒让自己开心的场景,发生了什么难过的事情让你觉得上瘾了会更好?

揪出你想通过上瘾回避的事情,正视自己真正的“敌人”,这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3) 时间复利的前提:在同一领域深耕

这两年,“知识付费”逐渐有了“割韭菜”的名声。难道真的是讲师们恶意割韭菜?其实不是讲师们有“割韭菜”的想法,而是大部分的付费知识是碎片化、非系统性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知识摄入方式,能够变成江湖百晓生,但却不见得对自己成长有所裨益。

关于个人成长的复利效应,有两条非常著名的公式:

1.01的365次方 = 37.08

0.99的365次方 = 0.025

意思是说,每天有1%的成长,一年后的平均值是年初的37倍;而如果每天退步1%,365天后就只剩下原来的0.025。

不过,这种成长是有前提的,就是知识之间是有联结的。

《穷查理宝典》当中有一句话:

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我们从来不去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的试图别变成蠢货,久而久之,我们这种人便能获得非常大的优势。

亚马逊的“飞轮效应”里,推动力固然重要,但是最重头戏是构建飞轮。先去找到自己想达成的目的,才能完成思考系统框架,最后才是填充需要执行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