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表在《家庭医生》 “医生,您就多开几个月的药吧,来回一趟不方便啊······” 这是在病房、门诊经常听到的一句恳求,我也觉得为难;然而,除了拒绝,我能做的唯有耐心的说教。 晏大姐来自江西农村,周身多个关节对称性肿痛数年,甚为痛楚,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经过数天的治疗后,关节痛肿痛好转了不少,就准备出院了。考虑到从江西到广州不甚方便,她希望我能给她开上大半年的药,吃完以后再回来医院复诊,这样也省了不少路费。 看着她历经沧桑的老脸,我甚是同情,但冷冰冰的“不行”二字,还是从我的嘴里说了出来。其实,医生也有为难之处。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定期复诊很重要,尤其是初诊的病人。欲知何因,请看—— 治类风湿并非“一药到底” 目前我只给病人开了一种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药物-甲氨蝶呤,而除此以外,常用的还有来氟米特、硫酸羟氯喹、柳氮磺吡啶等。 对于大部分病人,单用一种抗风湿药来控制病情的疗效不太好,往往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众所周知,服用任何一种药均可能出现副作用。为了认清副作用是由哪种药物引起的,医生往往会逐个加用抗风湿药。就如初诊病人先只是单用甲氨蝶呤,但一段时间后,医生还要视情况来要加用其他抗风湿药物,而并非大家以为的“一药用到底”。 开多了药=毒害病人? 在治疗期间,为监测抗风湿药的副作用,病人需要定期回医院随访并作相应检查。譬如甲氨蝶呤,虽然其疗效肯定,且严重的毒副作用少,但服药后,仍有少数人(发生率小于5%)可能出现不适,如恶心、口腔溃疡、肝转氨酶升高、外周血白细胞降。而一旦出现,医生就得调整用药剂量,或加用护肝药、升白细胞药等,甚至有极小部分病人可能因此必须停药。 又如另一种药——来氟米特,少数病人可出现一过性的转氨酶(ALT)升高和白细胞下降,因此,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病人须每月检查肝功能和血常规。 还有原来用于抗疟疾的药——羟氯喹,也有抗风湿的作用。此药的副作用较轻,但由于易沉淀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继而影响视力,故病人在服药半年左右应查一次眼底,以便及早发现早期的轻微病变,及时停药。 可见,若让病人长期吃上了药而“不闻不问”,那相当于害了病人,因此,不能答应一次大量开药的要求。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可能要调整 病例:42岁女性病人多年前因关节痛,在某中医院就诊,按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当时不能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拟诊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医生给予雷公藤、双氯芬酸及泼尼松治疗。服药后症状能控制,患者多年来一直未复诊,而在药店自购上述两药治疗。近来因发现月经稀少、体型越来越胖,关节疼痛不能控制,来我院求医时我发现病人的腕关节固定,不能活动了。 一种治疗方案现在有效,并不等于以后都有效,因此,在以后的随访中,医生还可能根据病情和药物副作用来调整用药,上例病人月经稀少是雷公藤的副作用,而体型肥胖可能是泼尼松的副作用。对于处于缓解期的病人,可以每3个月至半年随访一次。 由于关节破坏和关节肿痛分别由不同的信号通路控制,所以有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可能无关节肿痛症状,病情似处于静止期,而关节破坏在静悄悄地进行。所以,应定期复查关节X线片,医生会以此来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调节治疗的方案。 “火车头”未停,“车厢”怎能停 病人服药后,虽然病情已得到控制,但是关节内部的病变(如滑膜炎症、滑膜增生、软骨下破坏及骨侵蚀等)过程并未真正停止,只有较长时间应用改变病情的药物,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所以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在症状控制后,还需长期服药,药物治疗的“火车头”未停,紧随的检查“车厢”肯定不能停。 编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破坏性的关节病,只有用药治疗才有望控制病情,阻止发展,进而避免畸形和残废。药物虽有毒副作用,但机率小,若将其风险与治疗获益相比,这是值得的,就如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同样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