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脾汤

 欣然书斋 2019-12-04
温脾汤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组成】 当归 干姜 各三两(各9g) 附子 人参 芒硝 各二两(各6g) 大黄 五两(15g) 甘草 二两(6g)
【用法】
古代用法: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日三。
现代用法: 水煎服,后下大黄。
【功用】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 阳虚冷积证。便秘腹痛,脐周绞痛,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阳虚冷结证为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冷积中阻,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脐周绞痛;阳气不足,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是阴寒里实之象。治宜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方解】
君药- 附子、大黄: 附子辛温大热,温脾阳以散寒凝。大黄苦寒沉降,荡涤泻下而除积滞。二药相配,温下以攻逐寒积,共为君药。
臣药- 芒硝: 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臣药- 干姜: 温中助阳,增附子祛寒温阳。
佐药- 人参、甘草: 脾阳虚弱,脾气亦惫,运化无力,故佐入人参、甘草补益脾气,且二者与附子、干姜相伍,有阳虚先益气之意。
使药-甘草:甘草尚能调药和中,又兼使药之能。
佐药- 当归: 养血润燥,既润肠以资泻下,又使泻下而不伤正。
【配伍特点】 本方以温补阳气与攻下寒积两法合方,寓补于攻,温下相成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之常用方。以便秘腹痛,得温则缓,倦怠少气,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附方】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组成】 大黄 四两(12g) 附子 大者一枚(12g) 干姜 人参 甘草 各二两(各6g)
【用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功用】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 下利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积不消,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鉴别】
1.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
相同点: 同属温下剂,组成中均有大黄、附子,皆具温阳泻下,攻下寒积之功,用治寒积腹痛便秘。
不同点:
温脾汤:又伍以当归、干姜、人参、芒硝、甘草,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下不伤正,主治脾阳不足、冷积阻滞之便秘腹痛,证属虚中夹实。
大黄附子汤:以大黄、附子配细辛,通便止痛,辛温宣通力强,主治寒积腹痛之里实证。
2.《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和“卷十五”之温脾汤

相同点: 二方皆含附子、大黄,均有温下之功。

不同点:

“卷十五”之温脾汤: 较“卷十三”少芒硝、当归,大黄减至四两,且附子用量大于干姜,该方所治为久利赤白,虽有寒积,但其证大便自利,故只用大黄,并减其用量,同时重用附子,意在以温阳为主。
“卷十三”之温脾汤: 治证为大便不通,脐腹绞痛,其证以寒积为主,故芒硝、大黄并用。
【方歌】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