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领导力,可能很多父母的认知还停留在「当领导」的层面上,认为这项能力更多地属于职场。 事实上,领导力并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能力。这项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觉得管教孩子有心无力,最后演化成“河东狮吼”,这也是父母缺乏领导力的表现。 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出了一些详细方法,能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能训练到孩子的领导力,同时,这些方法也是对父母领导力的巩固。 要想培养这种能力,首先我们就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领导力,首先是一种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个管理,体现在很多方面上。包括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对自己相关事务的管理上。 然后,是能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认识到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而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善于帮助别人发挥特长,并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 真正有领导力的人自己有激情,特别想做成一件事,这种激情会打动别人,让别人也愿意帮助他。 领导力还是孩子能够赞赏别人,承认别人有比自己好的地方,对别人有感激的心态。而不是用小群体称霸和孤立别人来彰显自己的能力。 那么,孩子的领导力要如何培养呢? 儿童的领导力其实就是孩子自我管理的过程。叶圣陶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现在管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他们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可多数时候,我们费尽心思,却总换来一地鸡毛。孩子不听话,说了没动作,推一步走一步......不是我们没使力,而是用力过猛了。 当我们把一句句的命令:「天冷,带上帽子」、「放学记得把作业带回来」灌进孩子的耳朵,也许能够获得暂时性的效果,但他们会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事情,没有掌控感,也就没有意识要为此负责。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意识尚未发育完全,要充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确实很难,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自然形成习惯。 例如,当我们要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让孩子想想,他需要带什么东西,经过几次提醒之后,他就知道出门前自己要主动穿戴好衣帽。 如果他去上学忘记带铅笔盒或者某个课本,回来后责怪父母没有提醒他,那么就要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下次你要记得每天晚上检查好书包」,或者「你自己来收拾书包,就知道有没有落下东西」。
例如,孩子要过生日了,通常他们会选择和朋友们一起过,那一整天的行程就交由孩子自己来决定,是邀请朋友到家里举办party,还是小伙伴去外面安排吃饭和娱乐活动。 当他有没想到的地方时,我们可以适当提醒。例如,他要出去玩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带雨具,而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我们可以建议:「你出门前要不要看看今天的天气,也许会下雨哦」。用类似的方法提示他们带上自己的必须品,而不是命令他带上。
一个有领导力的孩子,一定是有主见的。如果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就总是代替他做决定,他就会对父母形成依赖性,缺乏主见和自己的想法。此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 例如,在周末的时候,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你希望上午去博物馆还是下午去?这周你想去攀岩还是爬山? 通常,懂事的孩子就会被认为是个好孩子。而有些孩子,习惯用哭闹来表达情绪,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又哭什么哭?」、「这点小事儿也值得你哭一场」。 这些家长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也没有问孩子究竟因为什么而哭,更没有和孩子解释,不允许他们做一些事情的原因。 孩子闹脾气,也许是因为感到委屈,不明白父母做事情的原因,这时候,我们要进行解释,而非打压孩子的情绪。 在美国家庭中,年纪最小的吃货妹妹偷吃了带有生鸡蛋的材料,被爸爸妈妈制止,她就哭了起来。这个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斥责孩子不听话,而是反复解释这个食材里有生鸡蛋,孩子是不能吃生鸡蛋的。 领导力需要热情,只有孩子非常关心手头的问题时,才能担任这个角色。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就要让他们更多地去体验生活。 雨后的一块湿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一个会弄脏孩子衣服的隐患。对孩子而言,却能够发现从泥土中钻出的蚯蚓、看到潮湿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蘑菇,这一切都可能激发他探索和学习的热情。 这一点上,也要从家长做起。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在家里不做“一言堂”。当我们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既要说自己的观点,也要允许孩子表达。 我们可以说:「这件事爸爸妈妈是这样认为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或者,这件事你怎么看呢?」 这样平等的交流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倾听,同时也能养成他们有主见、不盲从、自主思考的习惯。 哈佛商学院的弗朗西斯·弗雷教授说过:「领导力表现在,因为你的存在能使他人变得更好,而且当你不在时,你的影响力还能一直持续。」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也许他具备了领导力品质,也未必会真的去做一名领导。但他若能负责任、充满热情、善于合作和听取他人意见,那么这个孩子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END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