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玫瑾: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于家庭

 祁连山人wcn 2019-12-05

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在家庭的基础上来帮助家庭。孩子的发展成长,第一是心理上的抚养,第二是教养,第三是培其智能和技能

本文根据李玫瑾教授在2019PAT家庭教育论坛的发言进行整理,

第一个台阶,心理抚养

孩子初来到这个世界,不能翻身,不能抬头,不能解决任何生存问题,这个过程当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不到位,孩子会感觉“被剥夺”。

心理抚养,“抚养”的概念是一种行为早些年,人们认为孩子3岁之前没法教,主要是养。其实,养本身就是育。养的过程中,每当孩子哭喊,父母呼应的频率有多少、呼应的耐心有多足、动作有多到位……虽然孩子不会说话,但是父母的这些行为对他来讲都是心理上的一种信息,或者叫一种营养。相反,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耳边无声,眼前无脸,他在痛苦中哭喊,没有人呼应,这会养成孩子自主神经系统的记忆,这个记忆是痛苦的,而且痛苦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可能对孩子成年后的性格有所影响。所以,1岁之内的孩子一旦哭闹,父母要尽快地抱起来,以解除孩子的痛苦,让他感受友好。

在抚养中,父母“养”的动作可以影响孩子对人的好感,因为孩子对人的记忆和美好的记忆都来自于早年的抚养,所以父母首先要养孩子的人性,养情感,还要养孩子的脾气。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话语非常丰富的,无论是家庭的话语,还是周边人的话语。

2-3岁的孩子要解决的是行走和大小便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会有很多的无奈,此时如果父母严厉批评孩子,他就会紧张,紧张的表现在孩子成年后就容易使他心理上焦虑、强迫。孩子0-3岁的阶段里,父母要给孩子爱,给他宽松自由,爱和宽松自由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台阶,即是在他完全不能自主生存、言语表达不准确的情况下,父母要给予其充分的爱,给予非常大的宽容。

第二个台阶,以教养为主

孩子发展的第二个台阶,3-6岁是性格培养的时期,此阶段要以教养为主。“教养”是为孩子建立好的社会行为模式,3岁起开始要逐渐建立,而社会行为模式就是心理学常讲的性格。这个模式如果建立了,那么孩子的成长在6岁之前就非常顺利。

模式建立的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对孩子说“不行”,对孩子的哭闹进行制止。当孩子3岁,到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已经基本会说话了,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抱起来,无论他在什么地方,当他哭闹的时候把他抱起来,可以把他带到卧室里去,然后有四个“不要做”:第一,不要在这个时候骂孩子;第二,不能打孩子;第三,不要在这个时候跟孩子讲道理;第四,不要走开。

此时,父母可以坐在孩子的对面,拿块热毛巾给他擦擦脸,然后问孩子:“还哭吗我可以等着你。”当孩子哭累了,父母可以把他抱起来放到床上,盖上小被子陪着他。孩子可能睡着,也可能不睡,过一会儿他不哭了、想起床,此刻,父母便可以回答:“那咱们出去吧”。

第二个方面是教孩子学会沟通,在沟通过程当中学会倾听,然后让孩子建立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品质——自律,自律包括孩子睡觉、起床的生活习惯,以及孩子在“该结束”的时候能够管理自己,所以自律实际上也是性格的重要内容;自律最好的建立时间仍然是在孩子6岁之前。

要让孩子知道“停下来”,法律让人知道在社会行为当中哪些行为要停下来,学校、单位的规章制度也是让人在某种界线前停下来。所以,在孩子3岁上下时候,父母要让他知道“停下来”,因为在人生最早与人互动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建立这个模式就是他未来的性格的起点,也就是他性格的开始。

第三个方面是在孩子3、4岁的时候,父母要开始让他学会等待,并且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和外界互动。管理学当中有一句话叫“恩威并施”,其实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恩威”都是互补的,家庭养育也是这样。

教养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孩子学会分享。分享这件事情在家庭当中很容易做,因为生活当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食物,饭桌其实是家庭团聚的象征,同时饭桌上的食物分配也是规则。有些家长看有好吃的菜马上挪到孩子跟前,这个方法是不好的,有美食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尝一尝。

最后,孩子需要懂得吃苦耐劳。孩子早年发展身体正是发展技能的时候,比如跳舞、游泳、打乒乓球……在孩子4岁上下时要开始体力训练,早年体力越好,到高中、大学的后劲越足。所以在孩子的性格培养中,体力之苦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生活条件难有体力之苦,建议可以带孩子去跑步。有的孩子刚开始跑不动,于是要慢慢开始带着他跑,逐渐增加长度;如果每周都在做这样的锻炼,当孩子适应到6岁上下就可以拉快速度。孩子早年把肺活量练好,跑步有爆发力,这对于孩子将来自我防范非常重要。体力训练可以在孩子的4-12岁, 12岁之后孩子能自主运动。

第三个台阶,进入培养阶段

第三个台阶,孩子6岁开始上学,上学就进入到了培养阶段。

培养什么?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不光是整理书包,还有阅读习惯、检查作业的习惯……这些习惯应该在小学一二三年级开始养成,其中有父母的努力,也有老师的努力。习惯是人后天建立的自动化的动作体系,当人养成习惯,把事务自动化以后就会省去很多的心理能量,这时候可以拿能量去理解、去做更多的事情。

中学阶段,孩子进入到青春期,这个过程的培养有两个问题:第一,帮孩子寻找他的价值;第二,要跟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包办。现在一些家长在孩子6岁之前不管、不耐心,孩子在12岁之后开始管学习——孩子早年的行为模式没有建立好,情感依恋关系没有满足,很多习惯没有被关注,父母现在开始管了,会让孩子出现痛苦和逆反的情况。

那么,怎么帮助孩子寻找价值呢?中学时,孩子的科目会增多,在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知道孩子有一些科目特别擅长,有一些科目不擅长。就思维来说,有的思维是灵活,有的思维是深沉;反应慢的人做哲学家,要考虑深度的问题,反应快的可以做记者,可以非常快的感知现实问题。因此,人的差别常常就像山里的玉石,它们从色彩到亮度,再到纹路都是不同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先把“石头”研究好,看它适合做什么,再顺着它的纹路雕刻,这才是育人的理念。

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门门功课都优秀,那么要关注的就是他的德育和体育。如果孩子真的学习很痛苦,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可能是一块特殊的“石材”,这个特殊的“石材”,老师会帮助去认识,但是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认识,因为有些孩子的特点跟父母有关,甚至有遗传的情况。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要帮孩子找到他的擅长,智能只是一方面,技能在于后天,当孩子智能有明显限制,那么就用技能来补。当孩子接近成年的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寻找其价值所在,他的价值就是他今后生存的本领,他在挣钱的同时也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要给他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立体的自主权。父母知道孩子不成熟,但早年的教养中已经把底线给他了,所以在孩子青春期的过程中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要以平等的身份给孩子建议,而不是包办。同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有时候有些妈妈会去孩子房间里整理书包,看看作业,建议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阶段不要这样做。

当孩子过14岁生日时,父母要告诉他14岁和13岁的区别是什么,不只是长大了1岁,而是“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一个有法律责任的人了”。当然,这样的教育,学校也一定要做,尤其是新学期开始,或者是面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

父母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教会孩子行为的限度,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成长。孩子的强大不光是心理的,还包括生理的,在孩子接近成年的时候,12-18岁的阶段,父母是帮助孩子成年,而不是包办他成年。

孩子的发展成长第一是心理上的抚养,第二是教养,第三是培养其智能和技能,既包括行为习惯,也包括知识给予、寻找自我价值。当孩子找到价值以后,他有自信了,拥有了自我独立的基础,那么他会活得很健康。到18岁后,孩子就得自我修养了。当孩子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性很好,性格很好,孩子会自我发展,他们很有思想,因此父母要学会放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