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喊话:还我“黄芪桂枝五物汤”!

 昼三夜二205 2019-12-05

后世有传,说:黄芪桂枝五物汤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仲景先生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而今,各种解伤寒的著作也多,发皇古义,竞相争宠。什么邪入于阴,则为血痹,什么益气补虚、温阳祛风,什么该方体质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如此种种,各种解读,令人目不衔接,叹为观止。但是,所有这些经过张仲景同意了吗?他老人家是这么想的吗?

当今,几乎所有解读该方者,言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剂者,皆大言不惭讲,是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然而,可但是,真相是这样吗?首先说桂枝,不乏中外学者均已经考证,认为唐以前所用桂枝实际为肉桂树枝的皮部,也就是现今的肉桂。从北宋开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将《伤寒论》中的所有桂类药物,包括桂、桂心、桂皮等统一改为桂枝。寇宗奭《本草衍义》则明确指出:“《本经》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伤寒论》中的桂枝大都注有“去皮”,是为去掉肉桂的外层老栓皮而已。

现在所用桂枝实际始载于北宋陈承《本草别说》:“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桂枝的药用直到清代才开始普及开来,张璐则对桂枝、肉桂有着明确的区分,在其所著的《本经逢原》:“盖桂枝是最上枝条,亦名柳桂,言如柳条之嫩小也。盖牡者阳也,牡桂是禀离火纯阳之气,故味带苦,且大且厚,与桂枝绝不相类,何可混言。”是为明证。至如崇尚五运六气的张志聪在其《本草崇原》说:“桂枝去皮,去皮者,只取稍尖嫩枝,外皮内骨皆去之不用。”纯属胡解,也为后世造成了混淆。

再言白芍,《本经》只载“芍药”,但不等于《本经》中就已经使用白芍。今言赤芍,是指芍药干燥根,净制,不刮皮不水煮。今说白芍,是指将芍药于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如此,白芍视同于赤芍的加工品。署名汤一笑的《芍药若干历史问题考究》的资料中对芍药的药用历史介绍的很清楚,其中有讲白芍水煮加工法或许与朱丹溪有关。朱丹溪认为妇人产前慎用、产后忌用白芍。在其《丹溪心法》、《丹溪手镜》中均有记载。可见,现在所用白芍不过是后来产物,与仲景老人家并无半毛钱关系。

仲景先生善用桂、芍,既然桂枝、白芍均为后来产物,张师药用自然为肉桂、赤芍,此为真相,为历史真貌。再看黄芪桂枝五物汤,其组成当然为黄芪、肉桂、赤芍、生姜、大枣。结合仲景记载讲“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明言血痹,自有络脉淤阻,故以血痹名之。阴阳俱微,寸关上微,尺中小紧,言其既痹病深。身体不仁,是为外在表现,如风痹状则提示并非风痹。药用芪桂走表达里,内外兼顾,再以《本经》赤芍“除血痹”,配枣姜调和。全方补中有走,行血蠲痹,如是,当为仲景之真义。

而今,举世所见,漫解伤寒金匮者,全然不顾老人真实表达,全然不顾历史本来面貌,一味胡编乱著,只为钩名钓利!所谓的中医何尝尊重过历史本来面目?千年之间,真言寥若晨星,于今尤盛!虚荣敷衍臆测之词汗牛充栋,唯不见羞耻之心。张师疾呼:还我“黄芪桂枝五物汤”,请莫以我的名义胡逼瞎蒙!你改了的自然是你的,不是我的!请尊重我的原创!你,听到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