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菊东篱下,读陶渊明的诗,那种悠然自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读书工 2019-12-05

现在不是陶渊明那个时代了,居住大城市的人越来越多。城市现代化程度高,生活方便快捷,还有一定的福利待遇。特别是北上广,成为了人们落户首选的目标。人们对城市总是津津乐道。

但是由于是市场经济,竞争也很激烈。于是有些人又反过来羡慕乡下,羡慕山水田园,他们一有闲暇,就要搞户外活动,跋山涉水,不辞辛苦。有的是属于那些紧张的工薪一族,去农家乐,为的是放松心情,吃点野味,图个开心。

还有少数人,他是在城市里住腻了,对喧闹的环境变得有点讨厌了,于是要把家搬到乡下,在那里买房子安家,还要学着晋朝的陶渊明,来开荒种地,享受躬耕陇亩、自食其力的乐趣。

古人早就说得有,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一个人要想过平静的生活,在城市里也是可以的。陶渊明之所以要解印归田,过隐逸生活,他是看不惯封建官场那些丑陋现象,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他回归本真,他的悠然自得,是很难模仿的。

我们来看看他的诗篇《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读过他的《归去来辞》就知道,那里记载了作者解印归田的志趣和情怀,这首诗可以和文章互相参照着理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按理说,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居住,车马的喧闹是有的,而诗人却说没有。这就像我们说“心静自然凉”一样,这里有一个客观和主观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呢,“心远地自偏”。是有喧闹,但是我的心安静下来了,不会再受到它的干扰。既然自己决心回归田园,那就要远离尘世的物欲贪念,放弃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联极妙,表现了作者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状态。在东篱边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所有的行为都没有丝毫勉强,是一种水到渠成。更何况菊花是四君子之一,是高洁的象征。

就像那大好天气下的“飞鸟相与还”,鸟类疲倦了,也知道飞回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没有强迫,没有“心为形役”。这里看起来写动物,实际上是写人。

作者告别了官场,已经是“心远”了,但是只是远离还不够,还要把一颗心融入到大自然中,在那里实现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结合。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心境净化到大自然那样的纯洁,那就是最理想的境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终于从大自然中得到了启发,懂得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是它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是没有必要明白地说出来的。

陶渊明远离了官场,完全是自己半生经历的感悟。他回归到山水田园,扛着锄头亲自下地种豆除草,在篱笆旁采摘拾取菊花,饮酒赋诗,与农人一起郊游,悠然自得,享受着自由的农村生活带来的闲情逸趣。

现在有些人想学习陶渊明,但是他们却没有领悟到陶渊明的“真意”,连皮毛也没有得到,因而感到很后悔,感到很疲倦。要知道陶渊明不是消极避世,不是遁入空门,不是把一切都看作虚无。

事实上他远离官场以后,与社会实际结合得更紧密了,变得更热爱生活了。他在参加农村劳动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也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陶渊明在诗里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高度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只要我们用心体会,那种精髓我们还是能够领悟得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