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曼底公寓现称武康大楼,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上海淮海中路1842-1858号。是邬达克早期的作品。 1924年邬达克来到上海已有六、七个年头,他也设计出美丰大楼、何东住宅、中西女塾以及卡尔登大戏院四个建筑,克利洋行的老板,也是他的合伙人罗兰德克里,对他自然是赞叹有加。那年之前,老板克里又为邬达克从万国储蓄会手中争取到了一张新订单:诺曼底公寓。1923年1月,诺曼底公寓进入邬达克的设计草图,到了1924年公寓便耸立在福开森路这一边了。 “诺曼底公寓”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一件标志性建筑作品。公寓巍峨瞩目,和它所在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基地本身为三角形,又处于五条马路交汇的岔道口,视野开阔,30°角头部倒成圆角比例仍显高瘦,昂首的气势颇似战舰。 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建筑立面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一、二层处理成基座,底层外墙为连续拱形卷廊。三至七层为清水红砖墙。三层和顶层设环通阳台式走廊,既可以作为消防通道,又替代腰带起到美化里面的作用。三层里面采用三角形欧式窗楣装饰,四至五层立面部分设挑阳台。 
诺曼底公寓落成伊始,进入的便是身价不菲的外国侨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居住在诺曼底公寓中的大批英、美、法侨民不是被日军关入集中营,便是被遣送出境,到了1945年,诺曼底公寓的全部套间竟有三分之二无人居住。1945年之后,孔祥熙的女儿孔二小姐把整幢大楼买了下来。她一人成了诺曼底公寓的最大业主。 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据说孙道临夫妇居住的房间正是孔二小姐原先的“闺房”。
有一个入住者的故事充满了凄楚的意味。 她叫上官云珠,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她已经名噪一时。上世纪的60年代,她居住在武康大楼七楼的那个拐角的套房中。1966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那场空前浩劫,上官云珠也不能幸免,那些日子她时时地被所谓的造反派揪斗和殴打,忍无可忍之际, 1968年11月22日,上官云珠作了人生中的一个决绝选择:她从自己居住的武康大楼七层楼上,一跃而下地了此一生。 多少年后,上官云珠居住过的这个套间依然空无一人,但她的老邻居说,每年秋天,在她居住的房间门前走廊上,总会有人放上一大束兰花,“这是上官云珠最最喜欢的味道,也是老上海特有的味道啊。”
武康大楼就座落在武康路与淮海西路相交的那个狭长地块上,它就像一艘巨轮昂首挺立,劈风斩浪。

建筑的一、二层立面是水泥仿石墙,是整个建筑的基座。 
建筑的三至七层,外立面为红褐色砖块贴面。 
建筑的顶层又回到水泥仿石质墙面。整个建筑成三段式划分。 八楼的阳台沿整个外墙绕了一圈,中间全部贯通。从建筑审美上看,贯通的长阳台起到了顶层腰线的作用,加强了建筑立面的层次感。
斑驳的红褐色显示了时代的沧桑。
吸引人们视线的是大面积的钢窗、铸铁栏杆的阳台、阳台下的牛腿,让人们见识了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 
底层设置骑楼。这种做法在法国殖民地地区很常见。

大楼的北面是武康路。 
从淮海中路看,建筑的底层是一个连着一个的拱门,门洞中一条长廊也兼做人行道,而商铺则退入建筑的内部。
诺曼底公寓是邬达克在上海的第五个设计。也是五个设计中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围合下的建筑总面积达到9275平方米。要不了多久,他将与克里央行的老板分手而自立山头了。 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孙道临夫妇的这张老照片似乎就是在武康大楼里照的。(照片下载自网上) 三十年代诺曼底公寓。(照片下载自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