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错得离谱但很普遍的中层意识陷阱:以为只要加大消耗,质量产量就肯定变好。——任正非先生说的“砍掉中...

 洸河白兰鸽 2019-12-05

任何一个生产型企业,评定车间能力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质量、产量、消耗的水平如何。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关注锦坤盈纺织公众号的朋友,应该会看过我经常说,纺厂车间,是能够做到高质量、高产量、低消耗齐头并进的,这是源于实际生产中,质量、产量、消耗之间的间隙非常大,所以有很大的深挖潜力,并不是否定它们之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而且,在如果没有去深挖间隙潜力的情况下,质量和产量的反比关系,质量和消耗的反比关系,占了主导作用。

那么,一种情况了:深挖潜力这么辛苦,还不如加大消耗来得又快有方便有直接。

这种明显是掏老板腰包弥补车间直接管理者的思路,很多时候,获得了不少车间中层的认同、宣扬,甚至很多老板,都会被这样的思路影响。

只要这种思路占主导的生产型企业,无论老板多有钱,多舍得投入车间设备和原料,永远就脱不了低端产品的路,就算是生产CPU,也是用最高端的生产设备和最高端的原料以及极高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低端的CPU而已。


深挖质量、产量、消耗之间的间隙潜力,是把生产型企业推向高端的唯一方法,别无其他。

而且,在未深挖间隙潜力之前,是不是所有加大消耗的措施,就一定会增加质量呢?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而且,在大规模投入的环节,这个情况特别严重。

举个例子,棉花库存和配棉。

棉花库存和配棉,跟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可以说,占了主导位置,很多客户的投诉,直接原因都是棉花库存问题和配棉方式问题,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客户投诉就是布面横档问题。

合理的棉花库存和配棉方式,能够取消布面横档问题,那什么才是“合理”?

有些行家,简单的以为出现布面横档问题,就是棉花资源投入不够,那么加大棉花资源的投入,那就可以解决布面横档问题,那么,这些行家的做法,就是买多很多批的棉花来加大棉花库存,同时,也加大配棉的批次数量,希望以多种棉花资源投入的方式,把布面横档的问题均衡掉。

对着这样的做法,我真为这些老板的钱包心疼。

这些行家,没搞清楚布面起横的成因,简单的以为问题就出在老板的投入不够,只要老板投入更多,问题肯定会缓解或者解决,可惜,这样的做法,浪费老板的钱不在话下,还没有解决问题,而且还恶化问题。


又举另一个例子,空调的用电。

空调是纺厂的半条命,不重视空调的纺厂或者是没有把空调调节好的纺厂比比皆是。

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说空调人员两句,“这几天空调调得不好,注意一下”,然后他们就转头回去开大制冷,开大水泵,开大风机,以为花了老板的钱,就一定是能把问题缓解或者解决。

对着这些行家,我很多时候无言以对,只能心疼他们的老板三分钟。

又再举另一个例子,配件消耗。

配件消耗的成本其实在纺纱来说不算高,每吨加100块的配件消耗,保全工不加班肯定换不完。

配件买多了,配件换多了,是不是一定质量产量就会变好?

明显不是,有不少纺厂的上销、皮圈、纲领,是到了他们自定义的某个周期,就丢弃更换的。而另一些工厂是定一个更短的维护周期,维护后再上机。两种情况对比,效果怎样其实很明显。

也有厂家,买一大堆配件,堆在仓库里,几万定的小厂的仓库随便一数,可以数个几百万的配件出来,浪费就算了,肯定对工作做好是没有好处。

综述:

很多纺厂的中层,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思想,老板肯定是要求高而且抠门,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那种,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老板的抠门、投入不够,只要老板投入资源够多,问题肯定解决。

而这些中层,不想看到也不会看到,其他的同行,投入的资源更少,但获得的效果比他们更好很多。

其实一旦中层形成这种思想,那么他们已经不是一匹喂草就能跑的马,而变成了一头吃饱了后还不断各种埋怨的怪物了。

怎么运用好老板投入的资源,才是中层管理者要做的,而不是坐在中层的位置上,不断的埋怨老板给的资源少,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任正非先生所说的“砍掉中层的屁股”就是这个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