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系列383】心电图测量技术专家共识

 小草888ftzbc2b 2019-12-05

摘要 

   心电图参数是判断心电图是否异常的基本指标和主要依据,因此心电图参数测量的规范化十分重要。国际上权威的医学机构及国内、外教科书对心电图测量技术有明确定义[1~9]。1998 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曾组织国内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及心电图工作者对心电图测量的标准进行研讨,并达成共识[10],对推动我国心电图测量的标准化起了重要作用。鉴于近年来心电学检测技术的迅猛进展,某些传统的测量方法和定义已经更新[11, 12],为此,特邀请了有关的知名心血管与心电学专家起草了心电图测量技术指南 - 专家共识。经过专家工作组的多次讨论、修定,最终完成这一专家共识的定稿。希望该共识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心电图测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希望广大同道在实践应用中,对该专家共识提出积极的修正建议,以便专家共识再版时能进一步完善。

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和定义 

   有关的医学机构及教科书对心电图各波、段有统一的命名和定义[1~5, 8~9]:P 波、Tp (或 Ta)、P-R 间期、QRS、J 点、ST 段、T波、Q-T 间期和 U 波分别表示心电图中的波和波群。 

一. P 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形态可以为单向(正向或负向)、双向。双向 P 波是指波的描迹线在参考水平线两侧各有一个转折点,双向 P 波的起始转折在参考水平线以上称正负(+-)双向,起始转折在参考水平线以下称负正(-+)双向,如果正向 P波终末部在参考水平线以下,但无转折,仍应称正向P 波;同样,如果负向 P 波终末部在参考水平线以上,但无转折,仍应称负向 P 波。 

二. Tp(或 Ta)波 

   代表心房复极。位于 PR 段(P 波结束至 QRS 波开始),并延伸至 QRS 波中。通常 Tp(或 Ta)波不易观察到。房室阻滞或心房梗死时,Tp(或 Ta)波可变得明显。 

三. PR 间期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其中包含 PR 段(代表心房除极结束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四. QRS 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电位变化。QRS 波群可由一个或多个成份组成。确定 QRS 波群成份时,应以QRS 波起始部位作为参考水平线。第一个在参考水平线以上的 QRS 波成份称为 R 波;R 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 Q 波;S 波是继 R 波之后第一个向下的波;R'波是继 S 波之后向上的波;如 R' 波后又发生一个向下的波称为 S' 波;依次类推 R''、S'' 波等。如 QRS 波群只有向下的波,则称为 QS 波。QRS 波结束点称为J 点或“ST 连接点”。当 J 点偏离参考水平线时,QRS波终末成份的定义见图 1[4]。

   如果在参考水平线同侧一个波的描迹线可见 2个或 2 个以上转折点则称为切迹。波的上行支、下降支或顶部突然明显的斜率变化造成描迹线局部增粗称为粗钝。

   特指某导联 QRS 波各成份时,可在波名后加上导联下标如 RV5、SV1 等。可用小写的 q、r 和 s 符号表示振幅相对较小的 QRS 波各成份。

   使用 12 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时,各导联 QRS波的起点和终点并非同时出现。进行同步测量时,某些特定导联 QRS 波前和后可见等电位段,分别用字符 I 和 K 表示[4],见图 6。(下图,顺序挪动)

五. J 点与 J 波 

   J 点是指心电图 QRS 波终末与 ST 段开始的连接点,是心室除极的 QRS 终末突然转化为 ST 段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心室除极结束和心室复极开始。当心电图 J 点从基线明显偏移后,形成一定的幅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呈圆顶状或驼峰形态时,称为 J 波或 Osborn 波。

六. ST 段 

   代表左右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是指 J 点与 T 波起点之间的一段,可呈水平或平缓倾斜,并逐渐过渡为 T 波,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将 ST 段与 T 波截然分开。

七. T 波 

   代表左右心室快速复极过程。T 波方向大部分与QRS 主波方向相同,双支不对称,上升支缓慢,下降支稍陡。T 波形态可以为单向(正向或负向),双向(正负双向或负正双向),其定义同 P 波。

八. QT 间期 

   指 QRS 波起始点至 T 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所需要的总时间。

九. U 波 

   位于 T 波之后的小波。正常 U 波极性常与 T 波相同,通常 V2、V3、V4 导联的 U 波较显著。

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 

一. 测量参数 

   图 2 为心电图常用测量参数示意图。基本测量参数包括心率、P 波时限、PR(PQ) 间期、QRS 时限、QT(QTc)间期、平均心电轴以及 P 波振幅、QRS 波群振幅、ST-T 振幅等。除特殊要求外,建议振幅测量单位统一用毫伏(mV)表示;时间测量单位用毫秒(ms)或者秒(s)表示[10]。

   由于受呼吸、干扰等因素影响,各心动周期的心电波形存在某些差异,应选择心电图记录中最具代表性的心搏,通常选择基线平稳,干扰最小的P-QRS-T 波测量。为了校正呼吸变异及降低心搏之间的噪音,现代的数字化心电图仪通常都采用平均化或中位数的方法描记出各导联典型的心搏。为了获得准确的测量值,建议在每个导联典型的心搏上测量[11]。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滤波装置,以避免引起心电波形失真。

二. 振幅测量 

1. P 波振幅测量 

   P 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以 P 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正向振幅自 P 波起始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负向振幅自 P 波起始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2. PtfV1 测量 

   PtfV1 表示 V1 导联的 P 波终末电势,是指 V1 导联 P 波后半部负向波的宽度(s)和深度(mm)的乘积。测量时,自 P 波起始水平线下缘作水平延长线与 P波的下降支相交,此交点与 P 波终点之间的水平间距为 P 的负向波宽度,水平线与负向波底端的垂直距离为波的深度,见图 3a。由于是负向波,应在乘积前加负号,单位为 mm·s。如 P 波终点偏离参考水平线,测量方法仍然相同,如图 3b、3c 所示[10]。PtfV1 异常时,其绝对值增大,但因是负值,应以<正常负值表示,如不采用负值表示,应描述为 PtfV(1 绝对值)>正常值。

3. QRS、ST-T 振幅测量 

   测量 QRS 波群、J 点、ST 段、T 波和 U 波振幅统一采用 QRS 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4, 6, 7, 9]。如果QRS 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影响,预激综合征等情况),应以 QRS 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4, 10]。向上的 QRS 波成份(R、R' 等)自 QRS 起始部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向下的波(Q、S 等)自 QRS 起始部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采用 J 点作为 ST 段抬高的测量点[12]。关于 ST 段压低的测量点目前尚无统一标准。ST 段呈水平型下移时,测量 ST 段水平部与 QRS 起始部的垂直距离。ST 段呈非水平型下移时,建议采用教科书通常推荐的方法,即 ST 段偏移在 J 点后 60ms 或 80ms 处测量建议在报告 ST 段测量结果时,应描述 ST 段的测量点及 ST 段移位的类型(例如,ST 段水平型下移 0.1mV)。常见的 ST 段形态改变及描述如图 4 所示。ST 段偏移的测量应在 QRS 起始部与 ST 段描迹线同一缘(上缘或下缘)之间进行。

4. T 波振幅测量 

   除应以 QRS 起始部作为参考水平外,其测量方法与 P 波相同。常见的 T 波形态改变及描述如图 5所示。

三. 时间测量 

   使用多导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可以发现,由于某些导联 QRS 波前或后有等电位段的存在,测量某一导联最宽 QRS 时间并不能精确地反映真实的心室除极时间,如图 6 所示。鉴于多导(特别是 12 导)同步心电图仪的广泛应用,现对各波、段时间的测量作如下定义[4, 7, 9]:

1. P 波时限 

   P 波时限在不同导联可有不同,采用 12 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最为准确。应从 12 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中最早的 P 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 P 波终点。鉴于绝大多数情况下,额面 P 环向量投影与肢体导联电轴平行,为简化测量方法,亦可采用同步记录的肢体导联心电图最早的 P 波起点至最晚的 P 波终点的间距作为 P 波时限[4]。如采用单导联心电图仪,应选择12 导联中最宽的 P 波作为 P 波时限。

2. PR(PQ)间期 

   各导联的 PR 间期可不相同,正确的 PR 间期测量应是 12 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中最早的 P 波起点至最早的 QRS 起点的间距。如使用导联可任意组合的 3 导联同步心电图仪,建议采用类似正交体系的组合导联测量[4],例如Ⅰ、aVF、V2 或 aVL、Ⅱ、V1 或Ⅲ、aVR、V2 或Ⅲ、V1、V4 同步测量,以组合导联中最早的 P 波起点至最早的 QRS 起点的间距作为 PR(PQ)时限。如使用单导联心电图记录,应选择 P 波宽大且有 Q 波的导联进行测量。

3. QRS 时限 

   正确的测量应在 12 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中进行,以 12 导联中最早的 QRS 起点至最晚的 QRS 终点的间距作为 QRS 波时限。如使用 3 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应采用上面提及的类似正交体系的组合导联进行测量。如使用单导联心电图记录,应选择 12导联中 QRS 最宽的导联进行测量。

   采用多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测量某一特定导联QRS 波成份 Q、R、S 时限的方法见图 6[4]。各波成份的分界由 QRS 起始部参考水平延长线与描迹线的交点决定。应注意的是,测量特定导联的 Q、R、S 波时限时,应排除等电位段时间。

4. QT 间期 

   指 12 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中最早的 QRS 起点至最晚的 T 波终点的间距。在临床实践中为了降低测量的变异性,建议测量 V2 或 V3 导联,取其中最长的间距为 QT 间期[4, 7, 9]。测量 QT 间期应排除 U 波。

5. R 峰时间(R peak time) 

   又称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 ,WHO/ISFC 建议采用术语 R 峰时间更为确切[5]。正确的测量应是 12 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中最早的 QRS起点至特定导联 R 波顶端垂直直线的间距。如使用单导联心电图记录,则直接从各导联 QRS 起点测量至 R 峰。如有 R' 波,则测量至 R' 峰,如 R 波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个峰。临床上一般测量 V1、V2 与V5、V6 导联的 R 峰时间。图 7 为各种波形的 R 峰时间测量方法[5]。

平均心电轴 

一. 心电轴的测量方法 

   理论上讲,可用额面任何两个肢体导联中 QRS的面积来计算出 QRS 的平均电轴,要比应用振幅法测量 QRS 心电轴准确。事实上用 QRS 净面积法测量心电轴,只有数字化的心电图机才能做得到。因为,手工测量 QRS 的净面积需要求积,QRS 面积较小,也不便于测量分析。即使是经过仔细的计算,所求出的 QRS 面积也很难真实地测出 QRS 平均电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目测法,先计算出 QRS 电轴的度数,然后再用振幅法求出 QRS 电轴。

   数字化心电图自动分析仪采用面积法计算以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人工测量仍然推荐采用Ⅰ、Ⅲ导联 QRS 波振幅代数和法。亦有学者建议采用Ⅰ和aVF 两个互相垂直的导联测定心电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方法测得的心电轴值不完全相同。

(一)目测法 

   六轴系统目测法:对六轴系统各个导联轴的角度要记熟。心电轴平行于导联轴正侧,该导联正向 R波振幅最高,心电轴平行于某一导联轴负侧,该导联负向 S 或 QS 波振幅最深。心电轴垂直于某一导联轴,该导联 QRS 波振幅最小(图 8)。

I 导联 QRS 振幅代数和最大,QRS 电轴接近于 0°。 

aVR 导联负值最大,QRS 电轴接近 +30°左右。 

II 导联振幅最大,QRS 电轴接近 +60°左右。 

aVF 导联振幅最大,QRS 电轴接近 +90°左右。 

III 导联振幅最大,QRS 电轴接近 +120°左右。 

aVL 导联负值最大,QRS 电轴接近于 +130°左右。 

I 导联负值最大,QRS 电轴接近于±180°左右。 

aVR导联振幅最大,QRS电轴接近于210°(-130°)。 

II 导联负值最大,QRS 电轴接近于 240°(-120°)。

aVF导联负值最大,QRS电轴接近于270°(-90°)。 

III 导联负值最大,QRS 电轴接近于 300°(-60°)。 

aVL导联振幅最大,QRS电轴接近于330°(-30°)。

   某一导联 QRS 波幅最大,心电轴平行于该导联轴。如 I 导联呈 R 形,R 波振幅最大,目测心电轴为0°左右。I 导联 S 波最深,心电轴指向±180°。还可根据相邻的两个波幅最大的导联进一步目测心电轴。例如 II 与 aVF 导联 R 波振幅最大且相等时,QRS电轴在 +75°左右。

(二)六轴系统坐标法 

1. 用 I 与 III 导联测量心电轴 

   临床上测量心电轴最常用的方法,测量 I 与 III导联 QRS 振幅,求出额面 QRS 电轴(图 9)。

(1)计算出 I 与 III 导联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 ,I 导 联 呈 rS 型 ,1-5=-4;III 导 联 呈 qRs 型 ,9-3=6。 

(2)找出垂直于 I 导联 -4 与 III 导联 +6 的交点 E,连接中心点 O 与 E,OE 所指方向就是心电轴的方向。

2. 用 I 与 III 导联 QRS 面积测量心电图。 

   图 10 中导联 I 的 R 波高度为 12,q 深度为 1.2,R-q 等于 10.8,而导联 III 中 r 高度为 2.5,S 波深度为 12.2,R-S 便等于 2.5-12.2= -9.7,以这两个值分别在导联 I 及 III 上画出垂直线,求得其交叉点,O 点与该交叉点所形成的直线便代表这个人的额面心电轴(-25°)。用 QRS 面积计算出的心电轴为 -14°。

3. 用 I 与 aVF 导联测量心电轴 

   用 I 与 aVF 这两个正交导联测量 P、R、T 电轴,并认为是最佳方法。从定量的角度上讲,标准导联的电压比加压单级导联电压力大 1.13 倍。有学者用 I导联与校正后的 aVF 导联测量心电轴,即对 aVF 导联所测得的振幅代数和乘以 1.13 后,再作垂直测量,将所得的结果与 I 和 III 导联法进行 F 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 与 aVF 导联法和 I 和 III 导联法测量出的心电轴有良好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I与 aVF 导联正好构成一个直角坐标。根据两者振幅的代数和就可在坐标中找到相应的对应点,估计出相应的位置。I 与 aVF 导联测量心电轴相关性好,重复性好,因为 III 导联 QRS 波形常受呼吸影响而发生明显改变,而 aVF 导联波形较为固定。适合于医师和心电图工作者应用(图 11、图 12)。

   应用校正 I 与 aVF 导联和 I 与 aVF 测量心电轴比较,平均相差 2.28°,两种方法和 I 与 III 导联法比较,平均差别为 4.11°及 4.99°,偏差是双性的,很难说明哪一种方法更均精确。有学者主张不必考虑这种偏差,采用 I 与 aVF 导联法测量心电轴不一定进行校正。将 aVF 导联测得的结果×1.13 后再与 I导联进行测量心电轴才符合严谨的科学做法。

4. 12 导同步心电图机自动测量 P、R、T 电轴 

   数字化 12 导同步心电图机,运用先进的心电分析测量技术,在同步记录的叠加后的 12 导联心电图上,用面积法快速精确地测量出 P、R、T 电轴,并与12 导心电图同时打印出来。为心电图工作者和医师带来了方便。

二.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 

   1985 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联盟协会主张所有的计算机心电图分析程序都应使用面积法决定QRS 平均电轴,并推荐平均心电轴的偏移标准。最新版《诊断学》中,正常心电轴范围为 -30°~ +90°之间[9]。中国专家建议:正常心电轴范围额面 QRS 平均电轴 -30°~+90°(图 13)

-30°~ -90°,电轴左偏 

+90°~ +180°,电轴右偏 

-90°~ +180°,电轴不确定

QRS 电轴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额面 QRS 平均电轴在 -30°~ +90°之间,平均 58°。心电轴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新生儿 QRS 电轴可右偏 +120°左右,这是右室占优势的缘故。出生 6 个月以后,左室发育逐渐占据优势,电轴渐渐转为正常[10~16]。

   测定心电轴有助于了解以下情况:

一. QRS 电轴左偏 

1. 儿童电轴左偏 

   儿童 QRS 电轴左偏少见,见于先心病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等。儿童电轴左偏可除外法乐四联症。

2. 成人电轴左偏

   常见于多种病因所致的左室肥大,左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预激综合征、下壁心肌梗死等。

二. QRS 电轴右偏 

1. 儿童电轴右偏 

   儿童期 QRS 电轴为右偏者可能是先心病引起的右室肥大。

2. 成人电轴右偏 

   成人生理性电轴右偏少见。明显电轴右偏见于成人先心病、风心病、肺心病、肺气肿所致的右室肥大、预激综合征、左后分支阻滞、高侧壁心肌梗死等。

三. QRS 电轴不确定 

   QRS 电轴不确定见于 SI、SII、SIII 综合征、右室肥大合并束支阻滞及其分支阻滞、大面积心肌梗死、弥漫性室内异常等。在宽 QRS 心动过速中 QRS 电轴不确定,多为室性心动过速。

心率的测量

   先进的心电图分析诊断仪,可将心率和 12 导联心电图一起显示出来,在无噪声或外来干扰的影响下,快速、准确地打印出心率、各种心电参数和心电图报告。又可显示出每一个心动周期的长度及折算成心率的次数。仪器误判时应注意修正。

   无自动分析测量功能的心电图机,在心电图上测量心率,应用双脚规测量 P-P 间期求出心房率,测量 R-R 间期求出心室率。无房室传导阻滞者,测量R-R 周期即可求出心率。可采用下列方法:

1. 查表法 

   用双脚规测量 P-P 或 R-R 间期,将测量的 s 数乘以 100,得出为每分钟心率。例如:测得的 R-R 间期为 0.75s,第一列第 4 个数字,与此对应的第二列数字 80 即为心率(表 1)。

2. P-P 或 R-R 间期以 60 除计算心率 

   测量 P-P 或 R-R 间期(s),用以 60 除,所得数值即为心率。例如:R-R 间期为 0.75s,则:心率 =60÷0.75=80(bpm)。

3. 简便的目测方法 

   为节省计算心率的时间,亦可采取简便的目测方法,粗略推算心率。心电图机的走纸速度一般为每秒钟 25ms(即 5 个中格,一个大格),每一中格的时间为 200ms。两个中格为 400ms,依此类推。目测 P-P 或 R-R 间距约占几个中格,若其间距 为 一 个 中 格 , 则 心 房 或 心 室 率 便 是 300bpm([ 60÷0.20=300(bpm)],若为两个中格,心率便是150bpm[60÷0.40=150(bpm)]。依此类型。若为 3、4、5 或 6 个中格,其心率分别为 100、75 及 50bpm。在实际工作中,只要能熟记上述规律,可立即推算出心率来(表 2)。

4. 心电图测量尺 

   使用心电图测量尺计算出心率,原理同上。

   心律失常,节律不规则,可用以下测量方法 

5. 取多个 P-P 或 R-R 周期平均值除以 60 计算心率 

   用双脚规测量 5~6 个 P-P 或 R-R 周期,求出平均值,用以除 60,得出心率。 

6. 取 8~10 个 f-f 或 R-R 间期平均值除以 60 计算出心房率和心室率 

   心房颤动时,连续测量 8~10 个 f-f 或 R-R 周期,取平均值,用以除 60,分别计算出心房率和心室率。 

7. 连续测量 6s 距离中的 P 或 R 波数目计算心房率与心室率。

   以任何一个 P 或 R 波作起点,连续测量 10s 距离中的 P 或 R 数目(作为起点的 P 或 R 波不计算在内),将 R(P)波数目乘以 6,分别求出心房率和心室率。如果测量的终点不在 P 或 R 波起点上,可粗略测量最后一个心动周期所占的百分比,将所得值加入 P波或 R 波数目中,再乘以 6 便得出每分钟心房率和心室率。

专家共识编写组主要成员 

卢喜烈 谭学瑞 郭继鸿 王思让 张海澄方丕华 吴 杰 杨晓云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 兰 王永权 王红宇 王丽华 王晓明王宏治 王新康 王 斌 尹彦琳 邓国兰石亚君 冯 艳 朱力华 朱金秀 刘 鸣刘桂芝 刘德平 刘秀荣 孙芸芸 李玉英李世锋 李乔华 李忠杰 李学斌 李江波李春雨 杨丽红 吴岳平 吴桂海 应鹏翔沈 灯 张 萍 张永庆 张丽娟 张夏琳张兆国 陈元秀 邵 虹 罗昭林 周军荣钟杭美 贾玉和 徐金义 黄 焰 韩卫星彭 伊 彭 军 储 伟 雷 超

致谢 

国际医药信息学会中国理事会心脏监护专业委员会 

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心脏监护技术专业委员会 

实用心电学杂志编委会 

临床心电学杂志编委会

版权 临床心电学杂志

利益冲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