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应修养性德,反省自己,克制怒气

 昵称65060821 2019-12-05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 第二十九集*

(本文共2867 字,阅读大约 9分钟)

樊迟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毋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论语》原文有一句,“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群书治要》删掉了。樊迟跟着孔子到舞雩之下去游览。孔子出游,弟子也一同跟着出游。孔子带着门人到了舞雩坛,出游饮食起居也没有离开求学,虽然是在游览的过程中,仍然不忘求学问道。于是樊迟就问孔子:崇德、修慝、辨惑是什么意思。从这里我们看,古人好学体现在方方面面,即使是在游览参观的过程中也是在求学。蜘蛛池出租

樊迟提出疑问,前面子张已经问过这两条了,现在又加了一条,为什么樊迟还要再问?因为这三句,都是古代的谚语,也是圣言。既是古谤语,就会有很多人说,说法各不相同。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上以为:崇德、修慝、辨惑是求雨之词,在这里边的“德”、“慝”、“惑”三字是押韵的韵文,很好记忆。古代的小孩没有上学就先学念诗。因为这个诗都押运,很容易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做事后来才想到所得的报偿,这不就是崇德吗?“先事后得”,就是先要把事情做好,才想到所得的报酬。“崇德”就是增进自己的德行。办事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事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德日进,过日少。所以无论从事哪一种工作,都要能够做到自利利他,给别人带来真实的利益。

第一就是能够满足于人的衣、食、物质利益,让人衣食无缺,解决温饱问题;第二就是能够促进人的健康。像现在很多人提倡素食,素食馆那就是促进健康的事业,这也是很好的正业。还有就是提高人的德行,可使人过上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事业”。那我们做这样自利利他能够给人带来真实利益的工作,就会使我们的德日进,过日少。我们现在很多人,把文化都做成了赚钱的产业,文化成为产业是不错的,但重要的是你传播的什么内容?不能是杀盗淫妄、唯利是图,因为这个有市场,能够赚钱,我们就去做,但是你不知道传播这些东西,蒙蔽心性,引起物欲,增长人的贪心,这种结果是很不好的。凡是这样的事业,这样的恶业,都不能够去做。

我们各人有各人的事,家有家事,国家社会各有其事,都得符合道。办事开始就是种因,后来就是结果。不可刚干了一半就想结果,这样是干不出事来的。比如说烧开水,不可能烧到一半就取来喝,古人办大事者叫大器晚成,就像我们种菜一样,和种桃种李子种苹果是不一样的,必须先受辛苦,受多少辛苦得多少结果。所以古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什么?因为你这样去耕耘了,你去做好事了必然会有结果出来。

《大学》上也告诉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人,有多大的事业,有多少财富,多高的名声,都是和他的心量有关系。所以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厚德,拓宽我们的心量,把我们的心改过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厚德载物。你明白了这个,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不用问别人,要问自己。因为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田都是由我们方寸之心所导致的,这个后人说“先事后得”这个言语语气都非常的缓和、含蓄。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这个“攻”就是改正的意思,“其”就是指自己。自己有了过失,立即改正,就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攻其恶。一个认真改恶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过恶太多,自己改正自己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改正别人?所以说“无攻人之恶”,不要去改正别人的过恶,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修慝。这个“慝”字,从“匿”从“心”。“匿”就是隐藏的意思,“修慝”就是修去心中之恶,在心里藏着的,不可告人的话语、意愿,既不是好事又不是好话,所以必须修,修理修改的意思。如何将藏心昧己的毛病改正去除,这个是我们必须学的。

像我们现在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即使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学儒的人,也都有自私自利的心。有这样的心,将来不会有大的成就。为什么?

在《大学》开篇就说“明明德”,然后才能“亲民、止于至善”,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修身从哪里做起,前面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以你想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开始,修身从格物做起,就是格除自己的物欲,不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贪求。财、色、名、利都要看的淡一点,不为它们所左右,这样才不会“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情令智迷”,你这个智慧才能够生起,这样才能够做到诚意、正心。当然不经过一番长期的修养、克制的功夫,是很难达到的。

一般的人都是容易批评别人的过错,而原谅自己的过错。读书人、学儒的人必须改正这个毛病,就是凡事要找自己的毛病,改毛病是每一天都要如此。如果你天天能够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一周之后你的样子就变了,你的言行举止让人看起来都不同了,再过上三个月,这个变化气质就更加明显了。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这个惑的种类有很多,“忿”就是其中之一。“忿者”,《广雅 释诂》云:“怒也。”“忿”就是怒的意思。一时忿起不能自制,忘记了自己,忘记了父母,这就是惑。所谓的辨惑,就是在怒气初起之时,要考虑它的后患而不能冲动,以免给自己和父母带来灾祸。像我们看到社会有很多人犯罪,都属于激情犯罪,不能够在那一瞬间克制自己的怒气,结果盛怒之下,做出了令人后悔的事。

其次说这个辨惑,这个辨惑为什么单单讲出忿这一点,因为忿是非常难克制的,也是很容易犯的,像很多人改毛病,改自己爱发怒的脾气,改了十年了,觉得自己修养已经很好了,遇到什么人都不着急不上火了,但是如果遇到那些能牵动你神经的问题,你还是不能够克制自己的怒气,可能还是会火冒三丈,做出像以前一样愤怒的事情。所以从这里看,这个愤怒是不容易克制的,要克制习气也是一个长期修养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这个一朝就是短短的时间,现在很多人看见不如意的事,天天发牢骚、怨天尤人,而且不仅中国是这样,天下各国都是如此。

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就是天下无道久矣,只有那个君子学道的人,能够做到坦荡荡,素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结果也不得志,没有国君要重用他,但是孔子从来没有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情绪。在《论语》的开篇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是圣人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一愤怒起来连自己也忘了,这就是“一朝之忿忘其身”,不仅仅忘了自身,还忘记了父母。由于你忘记了自身跟人家拼命,如果自己死了,是无所谓的事,但是对于生者,就很困难了,父母看到儿女去世那都是悲痛欲绝。在古代,即使是盗贼,对自己父母也都有孝心。现在有的年轻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没有想到父母,所以才会走上轻生。这一朝之忿就起惑,起惑就要造业,造业就要受苦。所以佛家把“贪、嗔、痴”称为三毒,“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这个就是惑。

你看你以前对人家特别的好,特别的义气,甚至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辞。但是在盛怒之下,说了几句让人伤心的话,结果别人就记住这几句伤心的话,把你以前对他的好全都忘记了。从这个世间上来看,也是“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所以经常喜欢生气,控制不了自己脾气的人,他的人际关系很难和谐,很难交到长久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