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祀是一种知恩、报恩的教育

 昵称65060821 2019-12-05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 第二十集*

(本文共 2104字,阅读大约 7分钟)

我们再看下一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安国注“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如神在,谓祭百神也。”在古代的祭祀有两种,一个是祭鬼,一个是祭神。这个鬼就是自己的父母死了,被称为鬼。父母还有父母,也就是祖父母,祖父母还有父母、曾祖父母,历代的祖宗不在人世了,但是他们的精神还在,这在中国古书上说“人死为鬼”。除了自己家族里过世的,还有外面的,比如说一个人在世的时候,他很公正贤明,对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益的事,他死了之后,人们说他是神。比如说在福建、台湾那一带都祭妈祖,妈祖就是她在世的时候,在海上救了很多人,她过世之后,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功德,所以就建了妈祖庙。手工外链代发

中国历代也有很多在世间替人类社会办福利、建功立业的人,死后人们都把他尊称为神。比如说我们看到有岳王庙、有关公庙,都是纪念岳飞、纪念关公的。所以这个庙和寺严格来说是有区分的,这个庙就是祭祀神明的地方,而这个寺它是教育的机构。这个教育的机构称为寺,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学院一样。

在一般祭祀的时候,照例人只祭自己的祖先,这是不忘本。我这个人身体是怎么来的,是从父母来的,父母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祖父母来的。人都有根本,你祭祀家里死去的人,那叫先人。这就是不忘本。就因为不忘本这个道德,就要追本。对于人自己的根源,从自己的父母追到祖父母、曾祖父母,最后一直往上追上去,追到了三皇五帝,其实都是炎黄子孙。所以这个追本,追到愈后,代表你这个人越有道德,德行越深厚,你这个人人格很健全。为什么健全呢?因为你从家谱上往上推,推到最后,都是三皇五帝的子孙,一想到自己的祖先都是圣人,我们也要效仿圣贤。而且古代的礼上说不娶同姓,你按照家谱去推,往上一推,父母是两个姓,父亲的父母是两个姓,母亲的父母是两个姓。再往上一推,百家姓全都是一家人。所以我们说炎黄子孙,炎黄子孙这个不是形容,确实我和他人,甚至和众生,和万物都是一体的。你有这样的一个观念,你就不会自私自利了,把我和他给区别开来了。

所以我们修道,就是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个身体不是我,我是谁呢?你溯本追源,追到最原始的,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我和众生、和万物都是一不是二,你就见到自己的真我了。所以我们一般人迷惑颠倒,就像一个大海的水泡,我是我,你是你,我还和他起了对立。而当你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时候,这个水泡就回归大海,才知道整个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禅宗说,要寻找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你把本来面目找到了,你把自己的真心给发现出来了。我与他人,与万物是一体的。所以为什么菩萨能够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呢?他帮助众生是无私无求的。就是因为他明了了这个真相,因为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众生的乐才是我的乐,那个才叫真乐。所以中国的学问,妙就妙在这里,你无论从孔子所讲的哪一句话来研究,都能够用到修道这一个方面。所以祭鬼,是祭自己的祖宗,这个是根本。

祭神就是祭祀生前在社会上有功于人的,这个也是报答他们的功德,这也是报恩、报本。所以祭祀是教育,教导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但是在五四运动,十年文革的时候,很多人不明了祠堂的教育意义,误以为它是迷信给毁掉了。实际上,这个祠堂被毁掉了,人的责任感也就不见了。因为在春秋祭祀的时候,除了举办这些礼仪,祭祀祖先之后,更重要的是宣讲祖先的德行。因为在祠堂之中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说你们家历代祖先有哪一位人,对国家做了哪些有利的事,你作为他的后代子孙,言行举止都非常的小心谨慎,生怕因为自己的言行给祖先抹黑。结果这个祠堂被捣毁了,现在的年轻人做事,不仅不会想到祖宗,能够想到父母就已经不错了。很可能两个人都要结婚了,才把对方领过来给家长看一看,说我们要结婚了,你要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不负责任就体现在这里了。

祭也有祭的道理,祭什么、行什么礼,也都是有一定的规矩的。而且祭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所以孔老夫子说“祭,一定得福。我祭则得福,我战则克。”无论是祭鬼祭神都要恭敬,这是报恩,也是本分中应做的事。祭要得福,参加祭礼要想得降百福,必须斋戒。什么斋戒呢?并不是你吃素叫斋戒,斋戒是斋心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心中,唯有这一件事,没有其他的念头。祭时如在。这个如在,就是观想。不论在哪,祭祀观想,祭时鬼神如在目前。比如说如果你去拜关公、祭关公,关公像在这里,就如同你面对关公。如果祭家里的先人比如说祭父母或者祖父母,那么先人就在眼前。如果没有这个心理,祭不如在。还在想,那个祖宗死了好久了,祭他不过是有这个礼教,我不得不祭。怀着这样的心理去祭,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个“如”很重要。

孔子在祭祀的时候,他就做到了祭神如神在。无论他是祭祖宗,还是祭神明,都是身临其境,如同鬼神就在面前。他如果不在,由别人代祭的话,就没有这样的身临其境。没有这样的心理,就不能够得到感应。要得到感应,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至诚感通。像学佛的人烧香,就如同是打电报给佛菩萨,拜佛就如同佛在面前,用真诚恭敬的心来礼拜,才能够得感应。不要觉得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佛像,如果你这样去拜的话,那个感应就难了。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孔子的境界非同一般,可以说是真正的大菩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