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学问要专一,实修,求悟处

 分发给第三个 2019-12-05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 第二集*

一般人不能够专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喜欢追求名闻利养,因为你看你讲的东西很多,这个也能讲,那个也能讲,人家提到这一部经你好像知道,提到那一部经你也懂得,这个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名利,想让别人赞叹自己。所以孔老夫子早就提醒我们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做学问求学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学问、道德,提升自己的修养。而现在人做学问的目的就大相径庭了,都是“为人之学”,讲出来都编成书,一部一部,著作等身。别人一介绍,你看出了多少多少著作,说起来很好听,但是自己没有开悟,这个就是我们做学问,追求在名闻利养上了,没有追求真实的学问、真实的修为。

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实修,特别是儒释道三家,都是心性之学。这个心性之学就是你通过潜移默化地学习熏陶,使你的心性有提升。有提升,心清净,自然就会有悟处。圣贤人的经典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你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通的,你怎么会看不懂呢?而我们现在的障碍就是要求多,要求名闻利养,这一下就把悟门给堵住了。

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呢?你看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叫“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说明我们在研究,用的心意识,那能研究什么呢?所以古人是离心意识,用的是参究,就是离文字相,不要去研究,研究就落在分别之中,落在意识之中了。白山云

我们现在的博士生,你看“博士”,要求广学多闻,知识很广博,学了很多的知识,但是没有智慧,遇到问题还解决不了,这就叫“博士”。所以中国古人告诉我们,你要有知,就会有所不知。你有知道的,无论你知道的多么的广博,那你总会有不知道的,这就是你有知就会有所不知。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呢?古人教导我们要求“无知”。“无知”起作用才能无所不知,就像在我们面前放着一个镜子,这个镜子上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叫“无知”。无知起作用,是“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就是中国人来了,它能够把这个中国人照出来;外国人来了,它能够把这个外国人照出来。为什么它有这个功能呢?就是因为它本身一尘不染。

如果我们有知,就等于我们在这个镜子上画了一幅图画,画了一个像,这个镜子就被蒙蔽了,结果汉人来了照不清楚,胡人来了也照不清楚。所以中国古人做学问的方式,求真理的方式恰恰是先求无知,让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

用水来比喻,就像这个湖水,它是波澜不兴,一个波纹都没有,非常地平静,这个时候就是把外界的环境、树木、山等等都能够映照得清清楚楚。但是如果水起了波纹,它对外界的映照就歪曲了,而水起了大风大浪,又泥沙俱下,很浑浊,外界的事情,它完全映照不清楚了。

这水面就像人心一样,比如说,人心起了大悲、大怒、大喜的时候就像惊涛骇浪一样,就对外界的人、事、物看不清楚了。比如人在盛怒的时候所说的话,一定是过分的,一定是不能够如实地表达他的真正想法。人心起了一个小小的波纹,比如说我们看谁不顺眼,不满意了,对他有嫉妒之心了,人家即使是做好事,做善事,我们看了也会挑三拣四,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平静所导致的。所以,修学的过程就是使我们回归到本性的一个过程,让我们的心波澜不惊,非常地平稳。

这就是告诉我们,悟要专一,要求悟处。那怎么样求专一,求悟处呢?比如说,我们学《论语》,我们每一天把《论语》读诵两遍,早晨读诵一遍,晚上读诵一遍,坚持十年,十年之后,你看你的心地非常地清净,就在这一部书上,“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意思自然就出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