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七卷│治期篇第五三(4)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2-06

《论衡》第十七卷│治期篇第五三(4)

【原文之四】

贤君之治国也,犹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明令,耐使子孙皆为孝善。子孙孝善,是家兴也;百姓平安,是国昌也。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此善恶之实,未言苦乐之效也。家安人乐,富饶财用足也。案富饶者命厚所致,非贤惠所获也。人皆知富饶居安乐者命禄厚,而不知国安治化行者历数吉也。故世治非贤圣之功,衰乱非无道之致。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

《论衡》第十七卷│治期篇第五三(4)

《论衡》第十七卷│治期篇第五三(4)

《论衡》第十七卷│治期篇第五三(4)

【拙解】

贤君治国,犹如慈父治家。慈父能正确教化子孙并明告家训,则能使子孙皆成孝善之人。子孙孝善,此家必兴旺;百姓平安,此国必会昌盛。有昌盛则必有衰落,有兴旺必有毁败。兴旺和昌盛非因德所能成,衰落毁败亦非因德所能败。昌盛衰落兴旺毁败,皆由天时决定。这是说善恶的实际情况,未谈及痛苦和欢乐的效验。家庭平安人皆欢乐,是因家庭富有财物充足。查富饶之人是因其命厚所致,而非因其贤惠而有所获。人皆知家境富饶身居安乐者其命禄厚重,却不知国家安定政治可行是因其历数正为吉时。所以天下得治非贤圣之功,天下衰乱亦非君王无道所致。国家当处衰乱,贤圣亦不能使其昌盛;其时国若当治,恶人亦不能使其衰乱。天下得治或衰乱,在于天时而不在于政治;国家安危,在于期数而不在于教化。君王贤与不贤,国政是否清明,对于天下得治或衰乱没有作用。

【小议】

一国之治,只有贤君定然是不够的,更需贤能之臣、勤勉之吏尽职尽责。贤能君臣治理天下,可使政通人和,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自然愿意也能接受所谓的“德善教化”。然而人的心思是最复杂难测的,人的品性也是良莠不齐的。世上哪有诸多贤圣之君?所谓的贤圣之赞,溢美的成份太多了,有的甚至已经被尊成了神、奉成了仙。贤能之臣、勤勉之吏又当如何?古往今来,被世人颂扬的贤臣能吏确实不少,他们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若以贤臣能吏为阳,则佞臣劣吏为阴。阴阳之争是没有停歇之时的。阳盛阴衰,天下得治,民生得安;阴盛阳衰,天下纷乱,世无太平。阳盛,即贤臣能吏左右天下事,则现盛世;阴盛,即佞臣劣吏蹂躏天下,国无宁日。道德之规,人或从之,人或弃之,皆在于人。贤臣之家亦有逆子叛道,贤君天下也不乏奸邪之人。以天时之期说道德兴废,当是妄言!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