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十二】且凡言谴告者,以人道验之也。人道,君谴告臣,上天谴告君也,谓灾异为谴告。夫人道,臣亦有谏君,以灾异为谴告,而王者亦当时有谏上天之义。其效何在?苟谓天德优,人不能谏,优德亦宜玄默,不当谴告。万石君子有过,不言,对案不食,至优之验也。夫人之优者,犹能不言,皇天德大,而乃谓之谴告乎!夫天无为,故不言灾变,时至,气自为之。夫天地不能为,亦不能知也。腹中有寒,腹中疾痛,人不使也,气自为之。夫天地之间,犹人背腹之中也。谓天为灾变,凡诸怪异之类,无小大厚薄,皆天所为乎?牛生马,桃生李,如论者之言,天神入牛腹中为马,把李实提桃间乎?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又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人之贱不用于大者,类多伎能。天尊贵高大,安能撰为灾变以谴告人?且吉凶蜚色见于面,人不能为,色自发也。天地犹人身,气变犹蜚色,人不能为蜚色,天地安能为气变!然则气变之见,殆自然也。变自见,色自发,占候之家因以言也。 夫寒温、谴告、变动、招致,四疑皆已论矣。谴告于天道尤诡,故重论之。论之,所以难别也。说合于人事,不入于道意,从道不随事,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 【字词】1、万石君:指西汉大臣石奋。石奋并无学问文才,但极恭敬严谨,15岁时便随侍汉高祖,汉文帝时官至太子太傅、太中大夫,汉景帝时位列九卿,俸禄二千石,号称万石君。 2、牢:子牢,传说是孔子的学生 【拙解】况且凡是说谴告之论的人,都是以人间之道加以验证。人间之道,君王可以谴告臣下,上天可以谴告君王,认为灾异便是谴告。人间之道,臣下亦有劝谏君王者,若将灾异视为谴告,那么君王亦应当时常有劝谏上天之举。其效验又在哪里?如果认为天德至优,人不能劝谏,那么有至优之德的天亦应清静沉默,不应当谴告人类。万石君子孙有过,他不说话,只面对食案而不进食,这是至优之德的证明。德优之人,尚且能做到不言,皇天之德至优,却认为它会谴告人类!上天无为,故而不说灾变,灾变时常到来,是气自然形成。天地不能造灾变,亦不能知灾变。腹中有寒气,腹中会有疼痛,不是人使腹疼痛,而是气自然所为。天地之间,犹如人的背腹之中一样。认为天有意制造灾变,凡是诸多怪异的东西,无论大小厚薄,皆是天所为吗?牛生马,桃生李,如依谴告论者之言,是天神钻入牛的腹中造出了马,把李树的果实从桃树中取出吗?子牢说:“孔子曾说:‘我没有被任用为官,故而学会技艺。’”孔子又说:“我小时贫穷,故而学会了很多平常技能。”地位低贱不被重用者,通常具有很多技能。上天尊贵高大,怎么能选择用灾变来谴告人类呢?而且面部出现预兆吉凶之色,人不能有意为之,而是自然发生的面色变化。天地犹如人身,气所形成的灾变犹如面色出现的变化,人不能有意做出面色变化,天地怎能有意使气形成灾变!如此则气所形成的灾变出现,大概是自然之变。灾变自然出现,面色自然发生变化,占候之家便以此预言吉凶。 寒温、谴告、变动、招致,四个方面的疑惑皆已论述。谴告之说于天道而言尤为诡异,故而重点加以评论。评论,是为对其提出质疑并予以辨别。谴告之说符合人间之事,却不符合自然之道,遵从自然之道且不顺从人间之事,虽有违儒家之说,却是符合黄、老之道义。 【小议】谴告,是上对下、强对弱所为。君谴告臣,或因臣有过,或因君不贤,于臣而言,只有谏,若臣对君说出谴告之辞,其或为诤臣、或为巨奸。强者谴告弱小,实力使然,与德之优劣无干。孔子曰:“吾不试,故艺。”孔子不是“不试”,实情却是“试”而不成,其“艺”只在文。孔子又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年少时,确实是家境贫困,他本人却未必“多能鄙事”。人无完人,孔子虽被尊奉为圣,是因他的儒家学说,而非他“万能”、“无过”。天本无意,人却是有情。万能的“天”,出自人之口;“天”的万能,来自擅长笔墨之人的手。天地自然,经人口之传、人手之书,便成了灾变谴告之说,便有了吉凶征兆之卜筮。儒或道,是华夏文明的经典传承,其中有圣论,却也不乏失实之说,读之、品之,皆需思辨。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
来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王阳明心学等其它哲学派别知识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