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道武当,感悟生命》太极图说

 目良 2015-10-29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今、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朱熹与吕祖端合著的《近思录》,是600年来长盛不衰的理学基础著作,第一章为道体,正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道之本体是太极,不是什么符命在身的君王,这可是了不起的革命!太极阳动阴静,循环反复,永不停止,而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所以太极之道就是人人必修之仁义之君子修之则吉,小人悖之则凶,这个道理等于直接判了不修仁义为妄想一山下的君王死刑。朱熹又以毕生精力编注《四书集注》,甚至直言《诗经》、为鸡肋皆不如大学给力,如筷子夹肉,一筷子下去便有收获。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放在《四书》之首,是有深意的,可以说是看中了《大学》的一句断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更有人认为,图书自古就有,是汉以后才突然不见了。原因很简单,君王不愿意这些图流传于民间,让天下百姓一眼就看明白,不存在什么永远在上的阳,永远在上的君王。而朱熹顶着天大的压力将陈抟传出的太极诸图,放在了他的《周易本义》卷首。这样,《周易》才恢复了本来面目,图与经一并流传。朱熹的《周易本义》和程颐的《周易程氏传》被定为科举考试周易试卷之标准答案,其影响之深远,自在不言之中。

可以这样说,关于太极之理的探讨,让儒家完成了道理学的飞跃。孔子之儒家学说,多在伦理道德层面,而世界本原之问题,人性本质的问题,还有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孔子很少涉及,或语焉不详。北宋五子仕,除了周敦颐外,张载提出了气本体论,程颢程颐提出了天即理,而南宋朱熹则认为理为本气为具。观念性的理气一体、为世界本原。对人性认识方面,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心统性情,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颐提出性即理,性是形而上之理。朱子认为心之本体是,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是,是已发之和。认识论方面张载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提出穷理尽性为学,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等等。朱子全面继承了北宋五子,特别是二程之理之思想,构成了更加完整的概念及系统化的哲学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人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形成了理高于势,道德高于 的政治理想,为抑制君权,专向平民政治提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天理或天道,取代了符命,

仅以对人性之认识为例说明之。孟子与苟子同为孔子之学得大儒,二人一称人性本善,一称人性本恶,截然相反,而孔子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无定论。有了太极图,这个问题一目了然,不再难辩黑白了。清胡煦将太极图分拆为先天八卦,全白在上为乾,三爻纯阳,全黑在下为坤,三爻全阴,而其余则有黑有白,有阳有阴,组成了兑离震巽坎艮六卦。很显然,纯阳之乾与纯阴之坤为先天之象,为易之门,而存天之人与万物,皆秉阴阳之气,不能有纯阳无阴,或纯阴无阳的。也就是说,如果说纯阳之乾与纯阴之坤代表至善,那的确是先天所赋,但人已生落入后天,夹杂肉体之情,若不修是不可能回到先天至善的。则孟子之性善指先天之明德,苟子之性善指后天之情欲,孔子之习相远指人修与不修之事关重大,按图索骥,全是对的。

西方人奇怪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却没有宗教信仰?太极论由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提出,却完善于距今八百年的北宋五子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邵康节及南宋朱熹等,有一个原因,正是佛教道教大兴,而汉以来就被官方定为主流思想之儒家学说受到了冲击,不得不完善本体论,这才将太极上升到了之层面。中国人的确需要一个高高在上,永远不可知的东西罩着,不然没个怕主,骄奢淫佚,诸恶皆肆无忌惮,岂不坠入了动物世界!所以,认识到太极是一个,一个绝对不可能全知的,则太极可以称之为太极道了。几千年来,无数有志之人求仁行义。只是一个,如夸父逐日不管跑得多快,太阳并没有近一点,而日日行着的看得见摸得着。这看上去有点不切实际,也太不功利了。但我们的祖先,正是这样不计功利一路走过来的,不计功利的中华民族是世界第一大民族,占了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看上去无理的东西,往往才是真理啊!(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