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认为可能是唐朝著作。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流,有《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诸图”。今有人考证认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乃北宋周敦颐以后著作,其御制为伪托(王卡《道藏提要》)故有周氏太极图源于此图和此图源于周图之争。此图上圈为阴静;第二圈为乾卦象,右半圈为坎卦象,为乾坎相抱;第三圈为阳动,环绕五行相生图,且两边列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四圈为“万物化生”;最下一圈未标明其义。 |
|
十二、周氏太极图 |
传为北宋周敦颐易学图式。载其著《太极图说》。此图式现存有二:(1)旧本太极图。即南宋朱震为高宗讲易时所 |
 |
|
进的太极图,见于朱震《易卦图》上卷(通志堂本)。与今本太极图比较,阴静在上,而阳动在下,黑在有白,而白中无黑。清毛奇龄认为朱震所进之图是太极图原貌,与太极先天图同。(《毛西河先生全集》)南宋杨甲作《六经图》,元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其引太极图均作此图式。一说朱震献图第二圈为黑白互纠形。《四库全书》所载朱震所献图,却比太极先天之图少一个其中写着“阳动”二字的空心圆,仅有“阳动”二字,第二圈则为黑白相同。南宋黄震说:“又太极图,初圈象无极而太极者,其下注阳动二字。”(《伊川至论》)南宋肖应叟所引的“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与此形略同。 (2)今本太极图。为朱熹整理改动并流行于后世之图。朱熹说:“然既以第一圈为阴静,第二圈为阳动,则夫所谓太极者果安在耶?”(《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黄震在(黄氏日钞》中称,朱熹之前刻本,其中“第七卷载周子《通书》,缀以太极图,图与《通书》合而为一,足证晦翁之说,而解陆氏之疑。”朱熹将“阴静”置第二圈两旁,并将此圈黑中有白而白中无黑改为黑白互纠形。周氏太极图表达的基本内容为:太极作为宇宙本源,其本性是寂静,先天地而存在;后生出天和地或阴阳二气,即第二圈乾坤合抱之象;由于阳气的运动、阴气的配合,生出五行之气;阴阳五行之精华,与无极本性“阴静”凝聚而构成万物的性质,亦即五行生成图中最下一圈;乾道成男居左,坤道成女居右,男女交感,万物则生。其实质是讲宇宙的生成过程。关于此图是否为周敦颐所作,宋时即有争议。陆九渊认为:“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这文,后人不辨也。”
|
|
 |
|
(《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全祖望于《周程学统论》中亦说:“无极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作,斯则不易之论。”(《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周敦颐友人潘兴嗣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朱熹据此断定《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所作。后世多持此说。关于此图来源,观点也不一致。清朱彝尊认为此图来于道教太极图示,其《太极图授受考》说:“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之图。”(《曝书亭集》卷五十八)黄宗炎《太极图说辨》认为此图来于陈抟无极图,认为“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又说:“方士之诀,逆则成丹。茂叔之意以为顺而生人。太虚无有,有必本无。是为最上。乃更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现在多认为周敦颐当是受此二图启发而作太极图。 |
十三、太极图说 |
北宋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说明。全文二百四十九字。将道教修炼之图改为天地万物生成图式。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原始、绝对的太极能产生有形有象的二气、五行;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人和万事万物;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又称为无极;无极是指太极的无形无象、无边无限,以及万物产生以后的变化无穷;在宇宙万物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里,又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据朱熹《说濂溪传》中说,当时《宋史》中的《周敦颐传》引作“自无极而太极”,朱熹认为不应有“自”、“为”二了。清代毛奇龄认为《宋史》所载是正确的。朱熹作《太极图说解》加以发挥,遂成为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其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明人所编《周元公集》、《周子全书》;清初张伯行所编《周濂溪集》、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另有清刻单行本《太极图集解》。 |
十四、太极六十四卦图 |
 |
|
元陈剩夫进上之图。图载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以先天圆图为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秩然于一图。以O为阳爻,以—为阴爻。阳在左而上下皆包于阴,阴在右而上下皆包于阳。虽卦位稍参差不齐,实于太极图合。来氏说:“宪宗乾原图下有一心字,以图中心一点,未免视图与心为二也。”(《易经来注图解》)故去“心”字。并认为:乾坤阴阳皆由微至著,其机实始于姤复之间。此图体现太极图阴阳渐次消息之理。 |
|
十五、来氏太极图 |
 |
|
明来知德易学图式。其图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黑白二路,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说明气机生生不息、循环不绝之理。“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中空以圆,用来象征太极,共阴阳渊由自微而显,则显而著,均与自然消息而合。来氏作《美圆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合,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其源出于古太极图。清杭辛斋《易楔》:“此本瞿塘氏之图,亦从古太极图研索而出者也。”图中以居中的黑白二条线代表原古太极图中的两点。来氏认为:“此图为圣人作易之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寓于其中”。体现伏羲六十四卦阴阳消长之理,反映伏羲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及一年气象、一日气象、天地形象、帝王文章、人材等混沌状态。 |
|
十六、伏羲八卦太极图 |
 |
|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伏羲八卦方位的图式。其图中空,以圆象征太极,白线居于黑中,黑线居于白中,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中分太阴、少阴,白中分太阳、少阳,说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精义。来氏认为:“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后圣许多爻象。如一阳上加一阳为太阳,阳自然老之象;加一阴为少阴,阴自然少之象;一阴上加一阳为少阳,阳自然少之象;加一阴为太阴,阴自然老之象。太阳上加一阳为乾,加一阴为兑;少阴上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上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上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皆阴阳自然生八之卦。”(《易经来注图解》)说明伏羲八卦体现太极自然之妙。 |
|
十七、文王八卦太极图 |
 |
|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文王八卦方位的图式。以白路为坎卦,黑路为离卦,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理。认为诸儒依据邵雍解释文王八位,通说穿凿,解之反晦。“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节是也。”“盖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难晓,难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属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一阳复,自复而临,而泰,而大壮,而夬,阳以渐而长,至乾为纯阳;黑路,为一阴姤,自姤而遯,而否,而观,而剥,阴以渐而长,至坤为纯阴。说明其太极图完全体现伏羲六十四卦而列之。”(《易经来注图解》)说明文王八卦体现四时、五行之理,而与其太极图合。 |
|
|
 |
|
|
十八、气象太极图 |
 |
|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一年、一日之象的图式。一年气象图将二十四节气配以太极图,说明一年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人事,一年之气象也。春作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不过如此。自盘古至尧舜,风俗人事,以渐而长,盖春作夏长也。自尧舜以后,风俗人事,以渐而消,盖秋收冬藏也。”一日气象图将十二辰配以太极图,说明一日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始终者,一日之气象也,一日有昼有夜有明有暗,万古天地,即如昼夜。” |
|
十九、太极河图 |
 |
|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河图的图式。《易经来注图解》认为:“河图虽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实皆阳上而阴下;虽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实皆阴左而阳右;虽曰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其实皆生数在内,而成数在外;虽阴阳皆自内达外,其实阳奇一、三、七、九,阴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渐盛。不可分裂将其几点置某处。阴阳左右虽旋转而无定在。阴阳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气,故不可拘执河图虚中五十无位之说。”河图阴阳数排列符合太极之理。 |
|
二十、景岳太极图 |
 |
|
明张景岳制。图见其《类经图翼》。用于概括宇宙阴阳变化之理。其内圈左黑右白,二黑左白右黑,外圈全白,以示阴阳循环,生生不息之意。张景岳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一般认为此图从立论到作图,均源于周敦颐太极图。 |
|
二十一、左辅太极后图 |
 |
|
明左辅制。见于其著《泾川文集·太极后图》。左辅在其《太极后图说》中认为,周氏“太极一图,别立于阴阳五行男女万物之上,则有异乎形而上下之谓焉。此其图之所以不尽意也。”故“窃取夫子之意而发挥于周子之图”,乃作太极后图。其图包含阴阳、四时、五行内容,将四时一分为二,八个节气配属四正四维八卦,中有由立夏到立冬之间的太极图曲线。其太极一分为二的分界线已经不是子午线,而是戊己连线,且呈现曲线形式,揭示了立夏与立冬二节的运动变化规律。曲线两边各有一条狭窄的曲线表示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另外,《太极后图说》虽有“后天卦位”,图中实为先天伏羲八卦序位。 |
|
二十二、地承天气图 |
 |
|
清胡渭易学图式。图见《易图明辨》。据《周易·坤·彖》“至善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之意而绘,用以说明天地万物生长变化的基本规律。《易图明辨》卷三:“《参同契》曰:恒顺地理,承天布宣。石涧俞氏琰曰:人之元气,藏于腹,犹万物藏于坤;神入气中,犹天气降而至于地;气与神合,犹地道之承天,天地以此而产物,吾身以此而产药。《太玄经》云:藏心于渊,美厥灵根。与此同旨。” |
|
二十三、循环太极图 |
清胡煦所制太极图式。图见《周易函书约存》。本于明来知德太极图。胡氏认为此图与河图及先天八卦相似,均体现 |
 |
|
循环不息之机。河图之象,一奇生于北内,三奇长于东内,然后七奇出于南外,九奇尽于西外。二偶生于南内,四偶长于西内,然后六偶出于北外,八偶尽于东外。传统以为先天八卦图乃则河图而画,除坎、离为交接之际外,其震之一阳生于坤内,即一奇生于北内;兑之二阳盛于东内,即三奇之长于东内;乾之三阳,极盛而外出,即七奇之极盛而外出。其巽之二阳消于外,艮之一阳尽于外,即九奇之尽于外。其巽之一阴,生于乾内,即二偶之生于南内;艮之二阴,盛于西内,即四偶之生南内;艮之二阴,极盛而外出,即六偶之极盛而外出。其震之二阴消于外,兑之一阴尽于外,即八偶之尽于外。先天八卦图上下盛衰、内外始终之方位,与河图相似。说明河图先天八卦原本具有循环之义。此图内外三分,则可以配三画之卦;内外六分,则可以配六画之卦。阳之初生,必在子中,及返而就消,即在子初;阴之初生,必在午中,返而就消,即在午初,既分位不移,以定其上下之体;阴阳之生,皆必在内,及盛而就消,乃始外出。与八卦、六十四卦横图、方图相合。震、巽居中,兑、艮居外, |
|
体现《周易·彖》自内为来、以外为往之义;乾虽位上,而始终必交至于坤,坤虽位下,而始终必交至于乾,以定其下交上跻之理;阴虽极盛,必不离阳,阳虽极盛,必不离阴;以阴终阴始,即在纯阳极盛之时,阳终阳始,即在纯阴极盛之时,以定其两相依附、根阴根阳之理;阴阳皆旋始而旋终,均体现流行不息之用;又纯乾纯坤,分位所得,只于六爻以合于周天三百六十,为六十卦所得前三后三之数;阳进则阴退,阴进则阳退,以别其更迭著作之体;阳多则阴少,阴多则阳少,以辨其分位各得之宜;阳有进退,阴无进退,以别其行止动静之节;虚其中间以为天心,使人知卦爻所起,以象其肆应不穷之妙。此图蕴含河图与先天八卦的精义。 |
二十四、端木氏太极图 |
 |
|
亦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义图”。清端木国瑚解释太极是生两仪的图式。其图为一圆圈,中列一直线,分圆为二,体现《周易·系辞》“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之意,中线左边为阳仪,右边为阴仪,其太极之义自然显现。端木氏认为太极之理不可用图表达详尽,然而无图又不足以明阴阳显化之妙,因此便舍弃太极而画两义,若两仪之理明,太极自然存在其中,无象之象,因象而显,于是作此太极图。清杭辛斋《易楔》认为“此端木国瑚氏之图也。”并详解“是”字的深刻含义,“于文日正为是。下正北方下,而上直日,日中影正,影正则左右自分为两,左阳而右阴,故易于乾之初爻曰‘不见是’,未济之上爻曰‘有孚失是’。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为始终,其故可深长思也。”认为:“是生两仪”之“是”,上贯“易有太极”四字,下贯全章,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是”作骨,故特此乾卦初爻与未济卦终爻强调发明,可知孔子赞易笔法。又认为“易有太极”之“有”表示孔子赞易从“有”立说,而与老子以“无”立说不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了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