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八卷│感类篇第五五(7)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2-06

《论衡》第十八卷│感类篇第五五(7)

【原文之七】

又问曰:“鲁季孙赐曾子箦,曾子病而寝之。童子曰:‘华而睆者,大夫之箦。’而曾子感惭,命元易箦。盖礼,大夫之箦,士不得寝也。今周公人臣也,以天子礼葬,魂而有灵,将安之不也?”应曰:“成王所为,天之所予,何为不安?”难曰:“季孙所赐大夫之箦,岂曾子之所自制乎?何独不安乎?子疾病,子路遣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孔子罪子路者也。已非人君,子路使门人为臣,非天之心而妄为之,是欺天也。周公亦非天子也,以孔子之心况周公,周公必不安也。季氏旅于太山,孔子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以曾子之细,犹却非礼,周公至圣,岂安天子之葬?曾谓周公不如曾子乎?由此原之,周公不安也。大人与天地合德,周公不安,天亦不安,何故为雷雨以责成王乎?”

《论衡》第十八卷│感类篇第五五(7)

《论衡》第十八卷│感类篇第五五(7)

《论衡》第十八卷│感类篇第五五(7)

【字词】

1、箦:(zé)竹编床席

2、睆:(huàn)明亮、鼓出、浑圆之意

【拙解】

又问:“鲁国季孙氏赐与曾子竹席,曾子病时便卧息于席上。童子曰:‘华丽漂亮的竹席,是大夫所用之席。’曾子闻之感到惭愧,命曾元更换了他的卧席。依照礼制,大夫之席,士不得卧其上。如今周公身为臣子,以天子之礼安葬,倘若其魂魄有知,将会否安心?”回答说:“成王所为,是天所授意,为何会有不安?”质疑说:“季孙氏所赐的大夫之席,难道是曾子自已所制吗?为何独感不安?孔子身患重病,子路派门人作为孔子的家臣。孔子病情转轻时说:‘很久了!仲由常做弄虚作假之事!我本无家臣却似有家臣,我在欺骗谁,欺骗天吗?’孔子此言是在怪罪子路。自已并非君王,子路派门人充作家臣,不符天意而妄自为之,是在欺骗天。周公亦非天子,以孔子之心比照周公,周公必会感到不安。季孙氏于泰山行祭,孔子说:‘行祭泰山的季孙氏竟然还不如林放知礼吗?’以曾子地位之低,尚能拒做违礼之事,周公为至圣,岂能安心于以天子之礼归葬?是认为周公不如曾子知礼吗?由此推知,周公必会感到不安。圣人之德与天地相合,周公感到不安,天亦会感到不安,却为何有意降雷雨以责怪成王呢?”

【小议】

周礼,“礼不下庶人”,故而古时自以为仕贵之身者,倘若不守礼制,便是将自己置为庶人之列。仕贵者,等级亦是分明,随性僭越便是失礼,或将因之获罪。周公所制礼乐,周朝强盛时无人敢违。然而随着诸侯们的日益强势,周礼渐渐成为了虚设之规,天下但凡能有些作为者,都会依已之需解释礼乐之道,进而借其言而行已事。如若上天有知,且能以雷雨而责违礼失德的人或事,那么何来春秋战国的争霸杀戮?儒者常说秦始皇无道,却为何秦能灭诸侯而亡周最终一统天下?若是上天认为秦始皇所为符合天道,从而助其成事,那么便是儒者信口妄言;倘若秦始皇确如儒者所言极为无道,而且如儒者所说天亦有知,岂非天虽有知亦时有昏聩?人如何能知天何时喜、何时怒、何时昏?天性不定如人心,故而可以说,世人口中的“天”,实则是人心。人心贪欲过度,天下必然大乱。人心思定,天下何愁不太平?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