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的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但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二十四桥位于扬州的何处? 《水经注》中曾经记载,广陵城东有过一座桥,名字叫洛桥,这也许是已知的扬州最早的桥名。到了唐代,扬州的桥梁才忽然为天下所瞩目,最有名的是“二十四桥”。 隋唐以前,广陵城(扬州古城)一直在蜀冈之上,隋炀帝重开邗沟,仍将官衙宫殿修建在蜀岗上面。到唐朝初年,扬州大都督府衙等也集中在蜀岗上,并没有移到蜀冈下面的平原上,这就束缚了扬州城市的发展。 云集的工匠、商贾只能在靠近蜀岗下的平地,沿邗沟两岸建屋居住。邗沟两岸渐渐热闹起来,经济中心便逐渐移到了平原之上,后来修筑了罗城。 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应当沿着邗沟故道分布,就是今天的竹西佳处。蜀岗下邗沟两岸发展到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所云:“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的局面。 这一时期,扬州城市也空前的繁华,蜀冈下新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区,称为“罗城”,亦名“大城”,城内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 俗谚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墙近斗牛”;“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反映了扬州城市的繁荣景况。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城市建设,为了加强联系,开始大规模修建桥梁。古代修桥,技术不如现在高超,古桥大多分布于较小的河道之上,供周边居民步行之用,也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韵。 千年之前的瘦西湖,还是与长江相通的古邗沟一段,向东就是今天看到的邗沟故道。唐代的的桥应该就在这一条水道上,而且桥很多, 就有了“二十四桥”之说。也许是在第二十四桥处最为热闹,那里就是竹西佳处。 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桥一一考证,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 后来的藩镇割据,战祸连年,蜀冈之上的牙城完全被毁。958年,周太祖郭威的旧将韩令坤,在唐罗城故址东南隅筑城,称“周小城”。 960年,李重进移守扬州,对“周小城”加以改建,并向东南延伸,称为“州城”,也就是现在考古发现的“宋大城”的部分基础。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200年来的割据混战的局面,使得中原与江南得到了较为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宋太祖即位后,在965年下令允许开夜市,允许商人只要缴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店铺,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北宋时扬州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地,此后借盐运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逐步复苏。当时的扬州仅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35个城市中居第3位。 扬州位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江南地区重要的贸易口岸,有着广阔的经济腹地,能够提供众多商品,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司马光写到:“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可见其当时扬州水运交通发达。 到了宋代,扬州城市才完全移到了平原之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完全融合在一起,极大促进扬州城市文化的繁荣。 北宋时扬州的繁华从考古中也可看出,在西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北宋、南宋瓮城外砖铺路面都是历史的原状,北宋路面车辙痕迹深凹,路面损坏严重,同时还发现散落在地上的铜钱,“由此可见,当时的北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说明社会安宁,经济繁荣”。 从1984年至今,扬州已先后发掘宋大城的4座主要城门,分别是:扬州城南门、宋大城西门、唐宋东门和宋大城北门。4座城门始建年代不一,形制也各有千秋,但都依据地势,巧妙地利用地势的差异,完善了城防。 “宋大城”建在扬州平原之上,地势低洼,平均海拔5米左右。地表沟渠密布,江河纵横,桥,成为最基本的交通设施,有了桥,扬州水乡因河流阻隔而分割的地区形成了一个整体,使在沿河两岸形成的村落互通往来。 宋代扬州有多少桥梁,并无专书记载,但在前人笔下有零星而真实的记载。比如:山光桥。梅尧臣《山光寺》云:“古桥经废寺,苍藓旧离宫。”可见山光寺前有桥,它应该就是有名的山光桥。 廿四桥。姜夔的《扬州慢》词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之句,故“廿四桥”又名“红药桥”。 此外还有扬子桥、万里桥、月明桥、迎恩桥等,因字数限制,就不一一列举了。 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中。现今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