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是商代出现的一种用于砍杀的兵器,在商代晚期遗存中已有较多的发现,如河南辉县琉璃阁及安阳小屯墓中均有青铜刀出土,脱胎于青铜刀的玉刀在商代也已经出现。(单击图片查看大图) 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57号墓的玉三孔刀(图1),长53.5、宽8.8、厚0.7厘米。玉刀呈豆青色,长条梯形,底边为双面刃,剑刃处与两侧陡然减薄,减薄处界限分明,背部有三个等距圆孔,两侧各有齿牙4个,分为两组。 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的商代玉七孔刀(图2),长65厘米、宽9.5厘米、厚0.1-0.4厘米,现藏河南省偃师县文化馆。玉刀呈墨绿色,局部被沁成黄色,扁长呈梯形,平背,刃长于背,由两面磨成,两端有对称的齿牙六对,近两端处面部琢竖直阴线纹与菱形纹,其下有两条平行阴线与刃相隔,近刀背处有与刀身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七个圆孔,孔由一面钻穿,多孔石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有发现。但七孔玉刀此为初见。从形制考察,似不宜实用,更多可能是一种仪仗用仪器。 同样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的玉脊稜刀(图4),长13.2厘米、厚0.4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玉刀呈墨绿色,背下凹而刃略曲,刀尖上翘,刀背较厚,脊部雕有锯齿状扉棱。刀柄甚短,略下垂。刀身两面琢有双钩的S形纹为主的纹饰。在S形纹之间,琢有目形纹。刀身上下还琢有横行阴线,此种形制的刀墓中共出土两件,成对。无使用痕迹,应非实用的刀具,更可能是仪仗用器。 同样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的玉脊稜刀(图4),长13.2厘米、厚0.4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玉刀呈墨绿色,背下凹而刃略曲,刀尖上翘,刀背较厚,脊部雕有锯齿状扉棱。刀柄甚短,略下垂。刀身两面琢有双钩的S形纹为主的纹饰。在S形纹之间,琢有目形纹。刀身上下还琢有横行阴线,此种形制的刀墓中共出土两件,成对。无使用痕迹,应非实用的刀具,更可能是仪仗用器。 还有一件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的玉边刃刀(图5),长13.2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玉刀呈绿色,背下凹而刃略曲,刃由两面磨成,刀尖略翘,刀柄窄而短,与背相连,背较厚,上有阳纹脊线,脊线两侧刻阴线三角形纹,无使用痕迹。 通过归纳不难发现,商代玉刀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是背部多孔刀身长直的多孔刀,单直刃附于长直刀身,刀背有孔,两侧有齿牙。另一种是有柄翘首刀,刀身带一定弧度、刀尖上翘、尾部有一柄,整体的轮廓外形更贴近实用的玉刀。刀体刃微凸而背微凹。 弓箭是一种威力大、射程远的远射兵器。与原始的投石相比,弓箭有更远的攻击范围和更大的杀伤力。箭簇是箭矢前端的锋刃,是箭矢的关键部分(图6)。形体由尖锐的锋和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前端的尖头称为前锋,两边称为翼,翼上的锐利部分称为刃,两翼下垂的刺称为后锋,后锋与脊相连处称为本,中间为脊,脊后端与铤连接处为关,关后端的圆棍后锋为铤。 出土于河南省辉县琉璃阁村141号墓的玉箭簇(图7),脊长5.2厘米、脊厚0.4厘米、翼宽3.4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玉簇呈灰色,有深褐色斑痕,不透明。扁平等腰三角形,底边内凹成小弧状,两刃向上收成箭锋,中脊较厚,两面中脊底部磨出小沟槽,便于用来夹入箭杆上,此墓共出土形制略有差异的玉箭簇5件,商代墓中少见。 综上所述,商代玉兵器有着明显的特点。其大多外形极其精美,尺寸夸张,无使用痕迹,已脱离了实用的范畴,为统治阶级政治活动中使用的仪仗祭祀用器。这既有商代先民崇玉、爱玉的因素,也有商代青铜这种性能优秀的材料已大量应用为社会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外观、纹饰、形制等外在的特点以及包浆、比重、材质等多个方面综合判断。只有学习不同方面的知识,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使自己鉴定得更准确。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7期《简论商代玉兵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