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未变,而是形式变了

 21楼楼主 2019-12-06

近几年人们经常会议论,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意思了,甚至有人说年过不过没什么意思,过不过都一样,是这样吗?

   那首先要探寻一下年是怎么来的?

在人类早期的时代,人们没有年的概念,人们过的是无头无尾、混混僵僵的日子,那是一个直线条的生活轨迹。应该是不知多少代巫师经过长期观察和记录星辰和天气的变化,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有了“年”这个概念后,劳作和生活变成一个圆型的轨迹,有始有终,周而复始,人类无论怎样辛苦劳作也有了盼头。停一停,歇一歇,乐一乐、算一算,想一想,望一望,再出发,这才应该是过年的本质,而吃穿玩不过是赋予年的一些形式,将一年收获的果实犒赏自己和家人。

   在古代由于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所以一般不允许民众自由迁徙,没有大的动乱都是祖祖辈辈在一个地方生活,只有外放的官员和商人是流动的,但是数量有限,而且由于交通的不便,即使想赶回家过年,由于需要马匹、轿子等交通工具价格昂贵,不要说普通人,即使达官贵人也不是随便可以说走就走的,所以,古代由于制度的限制和交通能力的局限,是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的。

“春运”这个词也是随着改革开放农民可以到大城市工程或建设工地自由做工和学生毕业政府不再包分配而是自由选择就业而产生的新名词。

     进入21世纪,随着生活的节奏变快,飞机、高铁等高速交通工具普通人也可以乘用,通信进入4G时代,不受空间限制的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交换覆盖。人们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种形式过年了,从有春节这个概念开始,过年的形式就在不断演变中,而且会随着人类科技能力的提升而变化也来越快,当你感觉年味不浓的时候,其实是你在内心中还在留恋过去的时光,而你的身子已经将你怀念的时光抛的很远了。

    感觉年味没有过去浓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古时候人们缺吃少穿,过去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现在的人们不愁吃不愁穿;

   古时候人们地洞里存食物,过去的人们赶集购年货,现在的人们逛超市和网购;

   古时候人们击石跳舞,过去的人们赶集场看大戏,现在的人们观看电视浏览网页;

   古时候的人们群聚而拜,过去的人们走家串门拜年,现在的人们在外地短信微信拜年;

   古时候人们过冬叫猫冬,过去的人们冬天围炉取暖,现在的人们冬天在家里可以像春天;

   古时候人们围篝火跳大神,过去的人们逛戏院、遛大街、甩响鞭,现在的人们国内游,海外游、卧室网络游,想怎么游就怎么游。

时代变了,过年的形式也在变,而且一直在变。

所以,不是再说年味淡了,是你还没有跟上或找到或适应新的年味,不要再怨天尤人的说没有年味了,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交通极度快捷、信息变化极速迅捷的年代,快去寻找你自己的年味吧!否则,就会被已经启动的时代列车遗留在站台。

    过年了,找点时间,抽点空闲,回味一下我们从经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的“过年”味道。

    古时候达官贵人可以乘牲口拉的轿车赶回家过年。

    古时候人们上坟祭拜祖先,家中设置“家堂”引先人回家过年,这一习俗保留至今,并应该延续下去,到永远——

    家中的老人已经开始贴春联,挂灯笼,盼着家人回来过年。

    想点不敢点,想听捂耳朵,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放鞭炮的样子吗?

    一家老少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大人喝酒,小孩喝糖水,说着因为屋外鞭炮鸣响而听不清的祝福话语。

    青岛农村过年的场景,我还记得夜里12点在家吃完水饺,打着爸爸做的灯笼到村子给长辈磕头讨压岁钱的样子。

80、90年代来了,那拥挤在火车站门外一圈圈转圈的人群里,是否还能看到自己的身影;矫健的身躯钻进火车窗户的样子今天是否还能重演;在车厢里挪向厕所如厕的艰难,体会到了“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的意境。

   其实,回家过年的路上所有的辛苦,都会被那奔跑出来的孩子一声声“爸爸、妈妈”的娇嫩叫声而消融于飘落的雪花中。

多年前,我曾经问过一个四川工人:你为什么不把挣得工钱存到银行卡里回家取,这样多安全!,他说:你不懂,我带着几万块钱回到家里,老婆已经将做好的酒菜放在桌子上,我喝着酒、吃着菜、吸着烟,看着老婆在那儿数钱,孩子在那儿穿新衣,玩玩具,老婆孩子都欢天喜地的,我一年的辛苦也就值了!

而这样的场景可能今后也要慢慢消失,据报道,2019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反向春运”,即:子女不回家了,父母进城去过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青岛、宁波、厦门已是十大热门目的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流,很简单,现在80后、90后的父母大都是60后、70后,他们是经历文革、改革开放这些大事件的一代人,他们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什么都可能实现的年代。所以,在他们的思想里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交通规划者们可能没有想到,挤满了乘客的火车空着开回来的历史结束了,春运交通往来平衡的时代开始了。

变的是过年的形式,不变的是我们希望老人健康长寿、亲朋好友事事舒心、孩子都快乐成长,来年我们过得比去年过的更愉悦的愿望。

   新年快到了,还有许多在路上赶着回家过年的人们,千万记得坐车一定要系安全带,带着一年的收获安全回家——过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