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供,供的是自己的那份清心。

 闲人品悟 2019-12-06

“觽堂跟其他艺术区有什么区别?”

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堂主都会回答:他们收藏艺术家的作品,觽堂收藏艺术家。

是的,觽堂大院里有好多艺术家的工作室,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还可以零距离的了解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

来参观过觽堂的朋友们,不知您对哪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印象最深刻呢?其实他们每个人工作室里的一些布置都可圈可点,从一些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喜好和生活方式。

比如,雕塑家任哲在工作室里摆放了文房四宝,是的,他非常酷爱书法,甚至他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书法运笔的流畅与气势。

沉香雕刻大师郑尧锦的工作室里,除了沉香,能见到最多的估计就是花瓶了。

琴房时,映入眼帘的绿植应该就是任静先生在几上放置的兰花

雕塑家夏航不锈钢雕塑世界里的一隅,摆放着一个瓶花。

油画家由金也喜欢在工作室放瓶花,春去秋来,看花开花落。

除了他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非常喜欢花些心思布置自己的私人空间,比如墙挂名人字画,瓶插素净之花,桌上放块别致的石头……

其实这是古人非常典型、生活化、含蓄而清雅的一种情致的遗风——清供

古人的清供有一套非常讲究的完整的体系,今天堂主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

无名之供

清供在古代一般被分为“无名之供”和“有名之供”。

无名之供,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这些,在生活里比较常见的,是在非节日之时随心无来由地在案头摆上几样物什,以增加生活情趣。在客厅、书房等案头,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珍爱之物,如花卉,陶瓷,观赏石、字画、古玩、各种雕件、摆件等等,表达自己的审美喜好、情趣。

旧时文人,最喜欢在书斋摆点盆景,称之为“案头清供”。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案头清供不在乎是否名贵,一般是就地取材,以下是古人常用的案头清供,我们一起来看看。

水仙花

北方冬日里的清供,水仙花确实是再好不过的。清代李渔嗜水仙如命,据说每到冬季,李渔都要令家人购回许多水仙花,并亲手雕刻成各种造型,置于精美的器物中,或置于自家客厅和书房,或分送亲朋好友。

石菖蒲

此物自古为文人喜爱,常作案头清供,且多有吟咏诗作传世。菖蒲雅气,需要细心养护,《群芳谱》记载:“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

又云:“添水不换水,添水使其润泽,换水伤其元气。见天不见日:见天挹雨露,见日恐粗黄。宜剪不宜分,频剪则短细,频分则粗稀。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滋生,浸叶则溃烂。”说的就是种养之道。

画家李巍巍养的菖蒲

瓶花

瓶花是文人士大夫寄托林泉之思的案头清供之一。在明晚期,更是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品评原则,除了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燕闲清赏笺》部分有专章论述外,明代张丑的《瓶花谱》、袁宏道《瓶史》更是瓶花专著中的佼佼者。

清《雍正妃行乐图》中桌案上的花器/香炉

花瓶

 有花还得有瓶,关于花瓶的质材、器型,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说:“若书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短瓶、纸槌瓶、鹅颈瓶……俱可插花。”忌有环,忌成对,忌雕花妆彩。

明朝画家文震亨在此基础上继续分出雅俗,认为插花的瓷器,可以用官、哥、定窑的古胆瓶、一枝瓶、小蓍草瓶,“余如暗花、青花、茄袋、葫芦、扁肚、瘦足药坛及新铸铜瓶、建窑等瓶,俱不入清供,尤不可用者,鹅颈、壁瓶也……大都瓶宁瘦,无过壮,宁大,无过小,高可一尺五寸。低不过一尺,乃佳。”

画家李巍巍工作室摆放的花瓶

观赏石

观赏石,也就是供石,是在室内条几、书桌、案头和博古架上摆放抚玩、清供观赏的天然奇石。

它的性格特质是质朴坚实、典雅脱俗,最能体现中国人宁静致远、坚定执着、谦和待人的传统精神。

画家李巍巍工作室摆放的观赏石

文房四宝

文人的案头清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离不开文房器物。文房器物也称“文房”,最早指的是笔墨纸砚等文具,所谓“文房四宝”是也。

后来,与笔墨情趣不可分离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现,超出了笔、墨、纸、砚的范畴,如笔床、笔架等等。

有道是,“案头清供是君子之心”。因为无须刻意,无须破费,心有所属,寄托于物,自有一种生活态度或情趣在其中。

有名之供

有名之供,可按礼俗分,如寿诞清供;也可按节日分,如岁朝清供、瑞阳清供,中秋清供等。

其中,“岁朝清供”还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

岁朝即一岁之始,指农历正月初一,“岁之朝也”,有庆祝新的一年开始,并预报一岁平安吉庆之意。岁朝清供蕴涵丰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赏,给节日平添了吉庆祥和的气氛。

元明时期,清供图逐渐形成,以宋人为典范,清中期以后达到顶峰,清供图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 天竹果、腊梅花、水仙。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慈禧(款)  岁朝清供

壬寅(1902年) 作 

什么是清供,为何而供?

以上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什么才是清供呢?古人为什么而供呢?

清供,古汉语专门工具书《辞源》释为“清雅的供品”,又称“清玩”。

清供源于佛供,在早期更多的是一种带有祭祀性的摆设。

回溯魏晋时期的兰亭雅集: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风雅集会,即“修禊”,这种古老的民俗,为的是洗去冬日尘埃,感受春意。

树丛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头上放着一瓶花,那些花瓶、杯盏也成了清供摆设的雏形。

清供的完整体系产生于隋唐以后,唐宋时期已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清人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云:“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书中女主角“芸”不仅欣赏夫君插花“精妙入神”,还别出心裁,“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令见者无不称绝。

沈复与“芸”亦属贫贱夫妻,却如明人袁宏所言:“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

清供一般有两层意思:

一指清雅的供品,如松,竹,梅,鲜花,香火和食物;

二是指古器物,盆景等供玩赏的东西,如文房清供,书斋清供和案头清供。

总的来说,不仅限于花、石、文房这些具象的饰物,那些给生活增添雅趣的饰物、趣物都可以概括为清供。

王原祁《艺菊图》局部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器为人用”的理念,正应《闲情偶寄》中曰:“是无情之物变为有情”。

古代文人往往会对花果及其他摆设寄寓某种情感与志向,使之成为人格的化身与精神的展示。

所以清供的审美意义和人文精神大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清雅脱俗、清逸不浊。体现书房主人的高洁品格。

二是精巧别致、极具匠心。因为有文人参与直接创意,创作时,文人参与设计和定制,完成后,有文人品评,赋诗撰文褒扬看,集中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三是天人合一、和谐相生。与文人的艺术生活,如琴棋书画、造园赏石、契阔谈宴等爱好需求相一致,营造浓厚的艺术化人文化的氛围。

仇英《蕉阴结夏图》局部

有人说,清供,供的是自己的那份清心

我们一直说的迷古而不泥古,古人对于清供的这般广泛应用或许不见得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但是这份雅致的生活美学以及这背后精致考究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折一只春花或是手持一把如意,不仅是美的装饰,更是一份雅致的心境。

堂友们可以随手拍下您最喜欢的清供发给堂主,或者把自己清供的心得留言给堂主,让我们的生活更雅致~

看都看完了,点个赞再走呀~
戳原文,有空来觽堂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