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师大原校长宫辉力:分段式培养未来师范人才

 王大根 2019-12-06

首师大原校长宫辉力:分段式培养未来师范人才

宫辉力

2019年,我国的师范教育似乎并不“太平”。这种不安定感来自于外力的冲击,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分别成立师范学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深圳一所中学招20名教师,有19名来自北大、清华;教育部鼓励高水平工科大学培养职教师资……

种种分食“蛋糕”的迹象,让人们不禁疑惑,我国的师范教育未来的机会究竟在哪里?如何与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在协同与竞争中取长补短?

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科学报》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资环学院教授宫辉力。

面对竞争机遇何在

《中国科学报》:最近一段时间,综合性大学成立师范学院,教育部鼓励高水平工科大学培养职教师资,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宫辉力:

这对师范教育而言,不失为一个机会。

如今,我国高水平师资培养的体量、规模还达不到发展需求,除了师范院校之外,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培养师资,对于丰富教师队伍的多样性,起着很好的协同、促进作用。

但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师范院校没有完全成为教师的工作母机,报考师范院校的高水平考生数量存在一定不足,没有完成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任务。

这个问题往前延伸,是基础教育第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资待遇、学术发展、职业发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与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构成了竞争发展的态势,对师范院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综合化的要求。

《中国科学报》:面对竞争的态势,师范院校自身存在哪些发展机遇?

宫辉力:

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主要是学术文化氛围的差异。

实际上,早在二三十年前,师范院校就在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毕业生、高水平的师资。

但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同区位的师范院校采用的方式、方法有所区别,然而,它们的共同理念是营造高水平、综合化的育人环境,使得学生有长远的发展能力、广阔的视野,包括国际化视野。

师范院校的发展机遇,是伴随着国家高水平、快速发展带来的对高水平基础教育的迫切需求而产生的。

师范院校积累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的优良传统,以及对教师基本能力的了解和认同,是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很难一步到位的。

这是基于它们所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准确把握不同区域的需求而产生的。

师范教育应在变中求发展

《中国科学报》:师范教育本身需要完成哪些转变?为什么?

宫辉力:

我国的本科师范教育在四年内既完成了本科专业教育,又完成了教师教育。而国外大学则是分段式培养,学生先完成本科专业教育,再到教师教育学院深造。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保证了社会需求,但随着社会进步,未来的教师教育可能不再是用四年时间完成本科教育与教师教育,而是逐渐走向类似国外“专业教育+教育学院”的模式。

四年的本科教育,应鼓励更多师范院校采用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使其拥有良好的基础、全面的素养。

这样的影响和熏陶无论对学生未来在学术上发展,还是高校的高水平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科学报》:不久前,深圳一所中学招收了20名教师,其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占了19名,北师大仅1名,且20人均为硕士以上学位。如何让更多有志于从事教师教育的学子,进入师范队伍,并成为高水平人才?

宫辉力:

目前的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考虑全面对接教育硕士,这种对接应是“无缝”的。所谓“无缝”,是将其作为一体化设计,不再经过一次竞争性选拔。

目前针对教师教育专业考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是必需的,但在国家有能力培养高水平教师的现阶段,应该有所改变,应鼓励有志于从事教师教育的考生安心完成系统学习、专业实践,不再为应付或通过考试花费大量时间。

我们注意到不少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并具有一定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经历之后,再回到高校攻读硕士、博士。

我国的情况则是从“校门”到“校门”,而教师教育强调实践取向,更看中一个人的经历和责任感。

在教师教育专业本硕连读、特色培养,鼓励更多有志之士进入,将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一种体现。

同时,要允许在校内进行分流,学生入校时接受的都是普通全日制、基于通识教育的本科教育,要有政策允许有志于从事教师教育的学生,通过辅修、第二学位等制度设计,分流进入教育硕士阶段学习。

学生流动带动教师发展

《中国科学报》:师范院校在与综合型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协同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哪些方面?

宫辉力:

我国的师范院校是区域性的,社会发展与师范院校的发展密切关联。

我们希望和高水平大学联手,发挥名校的辐射作用和区域性师范院校的引领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给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注入新活力。

厚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我们注意到一些顶尖高校的理科生多转到数学系,文科生多转到中文系,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他们认识到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外语,从前被认为是“工具”,如今被赋予了“文化”使命。总之,语文、数学、外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生而言,对语文、数学、外语应有特别的感受,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艺术素养。

我们强调文理艺教四个学科群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宽厚的多学科素养下成长,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走上岗位后与下一代分享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中国科学报》:请谈一谈师范院校与高水平大学协同发展,所期望的收获。

宫辉力:

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共建项目,实行学分互认;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的内培项目,采用前两年赴加学习的模式,目前已有一些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获得在顶尖高校深造的机会。

鼓励学生流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

地方性师范院校与高水平师范院校的主要差距在于教师团队的整体差距,就学科带头人而言,二者的水平没有太大差别;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学科带头人数量少,后者则整体保持了较高的师资水准。

学生两年交流回来,在高水平大学中亲身体会到教师授课、科研、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回到本校就会明显地认识到需要改进,进而自下而上地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水平。

尽管目前交流的成效还在一点点挖掘、呈现,但是交流对于高校、教师、学生,永远是需要的。

给一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交流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时候选择甚至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乐见未来有更多的改进。

《中国科学报》 (2019-12-04 第4版 观点 原题《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教授:分段式培养未来师范人才》)

首师大原校长宫辉力:分段式培养未来师范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