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出青铜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在清代被誉为满清“青铜四大国宝”的四件宝贝全部出土于宝鸡,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如今散氏盘和毛公鼎被老蒋带到了台北博物馆,虢季子白盘在北京,大盂鼎在上海。与当时大盂鼎齐名的还有大克鼎,也是出土于宝鸡,如今也在上海博物馆,有幸这些宝贝咱都亲眼见过。
宝鸡地下有的是宝贝,这些年宝鸡轰动世界的文物还在不断被发现。窖藏是宝鸡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在众多窖藏中,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则是重中之重。也许正是窖藏的原因,时隔数千年,很多器皿光鲜如新,令人惊讶。这里2003年的一次考古发现最为丰盛,共27件大型青铜礼器,形体之大、铭文之长、内容之重要、保存之完好,都极为罕见,被海内外誉为本世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批器物造型精美,纹饰华丽,形体硕大,而且,27件器物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达4000多个。其中,逨盘铭文372字。铜盘、铜鼎铭文记述了文王、武王至厉王、宣王计12代周天子的业绩和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王室伐商纣、建周邦、征荆楚、讨猃狁、管山林,致和天下,因公受册封赏赐等重要活动和事迹,这对于西周历史、考古、文物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杨家村窖藏曾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我们还是先看这杨家村窖藏吧。
单五父壶A 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 铭文铸于壶口内壁及盖上。口内铭文4行19字,含2个重文符“单五父乍朕/皇考,壶/其万年子子(重文符号)/孙孙(重文符号)永宝用。“盖上铭文4行,17字.其内容与口内铭文相同,少重文符。意思是,“单五父”(即“逨”)为他的父亲做了此壶,以后的子孙要好好保存。 四十二年逨鼎,共两件,器形、纹饰、铭文内容皆同,制於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大者器高57.8厘米,口径48.6厘米,腹深24.4厘米,重46公斤;小者器高51厘米,口径43.5厘米,腹深22.7厘米,重35.5公斤。立耳,口沿平且外折,圜底,蹄足,口沿下饰变体龙纹,腹部饰环带纹,耳外侧饰凹弦纹。器身铸扉棱6个,足根部外侧面饰饕餮纹。铭文铸于内壁,计25行,约280字。铭文年、月、干支、月相俱全,內容记述逨及其父亲因伐戎有功,受周王室册封、奖励之事。 余藏原拓為較大者。 釋文: 惟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穆宫,旦,王各大室,即位,司工散右吴逨,入门,立中廷,北向。尹氏受王釐书,王呼史淢册釐逨。王若曰:“逨,丕显文武,膺受大命,溥有四方,則繇,惟乃先圣祖考夹诏先王,爵勤大命,奠周邦。余弗遐忘圣人孙子。余惟闸乃先祖考有爵于周邦,肆余作[彤]沙。询,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命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惟克弗乃先祖考辟玁狁,出捷于井阿,于历谷敢 。汝不艮戎,汝 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馘,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朕亲命。釐汝矩鬯一卣,田:于疐卅田,于阝屖 廿田。”逨拜稽首,受册釐以出。逨敢对天子丕显鲁休扬,用作将 彝,用享孝于前文人,其严在上,趩在下,穆秉明德,酆酆免免,降余康虔纯祐,通禄,永命,眉寿绰绾。畯臣天子,逨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逨盘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 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 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这件西周青铜逨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铭文多达380余字,其内容为:单氏家族第一代先人“单公”在辅佐文王、武王灭了殷(商)后,对周朝新占有的土地进行国土治理;第二代先人“公叔”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第三代先人“新室仲”帮助周康王处理朝廷事务;第四代先人“惠仲父”辅佐周昭王、周穆王讨伐楚国;第五代先人“零伯”辅佐周共王、周懿王;第六代先人“懿仲”辅佐周孝王、周夷王;第七代先人“龚叔”辅佐周厉王;第八代、即在世的“逨”辅佐当朝天子周宣王治理朝政,并出任管理山林的官员。 逨盘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逨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使它成为此次发现中的重器,也是目前存世的青铜盘中铭文最多的一件,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第一盘”。铭文最长、记录史实最多的是“逨”盘,。 古代兵器
㝬簋又称胡簋,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厉王时期青铜器,1978年5月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内有铭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
(亻朕)匜 盛水器,出现于西周中晚期,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流相距31.5厘米,重3.85公斤。(亻朕)匜(音yìng yí)造型古朴,底部为四个兽蹄足,盖前端有虎头,口沿下饰窍曲纹,腹底和盖铸有铭文,共计157字,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法律判决书,享有“青铜法典”之美誉。铭文记述了牧牛和他的管理者(亻朕)打官司的过程。牧牛违背先誓,输于诉讼,按罪行应鞭打一千下,并处以墨刑,经过大赦,改判鞭打五百,罚交铜三百锊,判官伯扬父还命牧牛立誓。(亻朕)胜诉后,用得来的铜做了这件水器,用以纪念此事。这篇刑典对断狱量刑、加减等都有所规定,可见西周的法律制度已相当完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与礼相辅相成有助于西周社会政令实施畅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