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瞻战死前,为何留下“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的遗言?

 剧透历史 2019-12-06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与关羽的儿子关兴、张飞的儿子张苞一道,都是蜀汉政权的顶级官二代,论辈分可以跟后主刘禅平起平坐。

关兴、张苞继承了父辈的勇猛善战,只可惜寿命太短,以至于蜀军中高级将领出现青黄不接,出现了“蜀中无大将”的局面,姜维的九伐中原只能拿廖化这样的老将充数撑场面。

相对于关兴、张苞在战场上的表现,蜀汉政权上下寻思着以诸葛亮的声望和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儿子诸葛瞻自然也是虎父无犬子,在内政管理上应当有特别的长处,于是蜀汉政权后期上上下下对诸葛瞻,都有极高的期待。

由于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仕途起点很高,17岁娶了公主为妻,拜骑都尉之后就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一级级地顺利升迁,直至35岁时做到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尚书令樊建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诸葛亮的学生刘禅当蜀汉皇帝,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主掌蜀汉军政,这对深深地带着诸葛亮光环的CP组合,到头来被证明完全不能守住蜀汉那点基业。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刘禅便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尚书台机构管理国内所有军政事务。

诸葛瞻进入尚书台,表明刘禅实际上已经把蜀汉的军政大权,很大部分委托给了他,他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蜀汉政权未来的生死走向。

内政方面,到了诸葛瞻手里,蜀汉逐渐呈现出宦官干政的势头。不同于他的父亲诸葛亮,诸葛瞻并没有实际的一把手地位和威望,对蜀汉政权内部各条线的掌控和管理没办法大刀阔斧,自然效果要大打折扣。

说实话在黄皓问题上,也不能完全怪诸葛瞻理政无能。再怎么说他上头还压着一个皇帝刘禅,人家刘禅宠幸维护黄皓,当宦官的保护伞,能让臣子身份的诸葛瞻怎么办?

但蜀汉官场人心涣散、乌烟瘴气,连东吴使者来访都看出“入其朝,不闻其言”,大家都习惯不讲真话成普遍现象,这口黑锅诸葛瞻不背谁背?至少屁股坐在那个位置上,也要负个领导责任吧。

再看军队事务,诸葛瞻照样没什么威信,根本指挥调动不了大将军姜维。

诸葛亮死后,蒋琬、杨仪、姜维等人联合杀死魏延,在内斗中胜出掌握蜀汉上层权力,说起来有点来路不正。

为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姜维一直以继承武侯北伐遗志自居,效仿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搞出了长年累月的九伐中原军事行动。损耗蜀汉大量的国力,闹腾出的动静不小,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止步于魏国的秦岭防线。

蜀汉在魏蜀吴三家中,本来就人口、国力最弱,再加上几十年不断用兵,名利早已趋向于枯竭,呈现出“经其野,民皆菜色”的亡国景象。

对此,诸葛瞻也是毫无作为,因为手中握有蜀汉绝大多数兵权的姜维,根本不搭理他。姜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汉中地区屯田积蓄粮食,手中有兵又有粮,诸葛瞻也是奈何他不得。

有皇帝罩着的黄皓,不敢搞;有兵马护身的姜维,又搞不动。诸葛瞻管理的,就是这样一个权力松散的国家。

等到魏国伐蜀,邓艾的部队深入蜀国腹地,逼近成都门户绵竹时,诸葛瞻只能带着蜀汉最后的禁卫军,硬着头皮去迎战邓艾。

可这场仗打下来,又暴露了诸葛瞻行军布阵的不在行。

当时,部下建议诸葛瞻凭借涪县一带的有利地形,采用据险而守的战术,将邓艾的人马阻挡在成都平原外头。等到这股魏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发挥主场作战优势,以逸待劳地扑灭敌军。

这个方案切中敌我双方要害,其实很可行。

蜀汉最精锐的兵马都在姜维手里,正在剑阁一线跟魏国邓艾的军队对峙。而诸葛瞻率领的阻击部队,名头响亮是刘禅的禁卫军,但他们大多是成都附近的二流守城兵马,战斗力较弱,并不适宜在开阔地形的野战格斗厮杀。

而邓艾避开姜维的防线,由狭窄的阴平小路偷渡至益州腹地,沿途山高水险根本带不了任何攻城器械,城池险关对他们来说是难啃的硬骨头,正千方百计寻求与蜀军的野外作战呢。

偏偏此时的诸葛瞻,在进攻还是固守的战法上犹豫不决,白白让邓艾进军到了绵竹的开阔地带。

双方一开打,蜀军毫无悬念地兵败。眼看大势已去,诸葛瞻留下一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的遗言后,便冲入魏军阵中战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