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最“神奇”的一首词,以“藕”比情长,太生动,太形象了

 静雅轩345 2019-12-06

什么是回文诗?

回文诗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一首好的回文诗词,除了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的要求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讲究,就是倒读后的文意应与原来的有所不同,这是比较难办到的。

回文诗再难,也难不倒大文豪苏轼。苏轼写了许多回文诗,今天,隐娘要介绍的这一首,以藕比情长,可谓妙绝。

这首回文诗名为《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全诗如下: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一般的回文诗,是整首读完,再整首倒读,而苏轼的这一首,两句为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

虽然这是一首回文诗,但诗意却是通的,隐娘试着翻译下这首诗。

白日静悄悄的庭院里,柳叶飘飘,女主人公睡眠正香。一个女子睡眠正香,一切都静悄悄的,那微风还吹拂着庭院里的柳树。

女子流汗了,伴着脂粉香,汗水湿透了她薄薄的衣衫。衣衫被汗水湿透,伴着脂粉香,汗也变得香起来。

她睡醒了,嫩红的手端着一碗冰凉凉的藕片,装着冰藕片的大碗又冰着她那嫩红嫩红的手掌。郎君讥笑她藕丝牵连得是那样的长,长长的藕丝却又讥笑郎君的傻样子。

这首词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下片写醒后的怨思。没有深沉的情感,词语自清美可诵。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二句,关键在一“静”字。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两句,细写昼眠的人。风吹香汗,薄衫生凉;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是睡醒后的活动。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

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这首回文闺怨诗,清新淡雅,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诗中以藕比情丝,古已有之。


六朝诗作《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

“藕”谐音“偶”,在诗词中,一直被比作佳偶。而藕有丝,且丝不断,与“思”谐音,更是为后世的文人墨客大书特书,喻意“思念”。在这首苏轼的词中,“藕丝长”便有此意。

以生活的形象事物来比喻爱情或志节,是诗人的常见手法,如虞志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喻高洁品质。

隐娘总是对的古之先哲充满了敬意,他们写物吟咏,从未脱离现实,而是在现实中生发出来,如此处的“藕”,还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诗经》中的以植物起兴吟咏,是那么形象,那么生活化。


其实诗词从来不是云端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