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80年修建铁路的一场大辩论:洋务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交锋

 花间挹香 2019-12-07

如今,中国的高铁已经遍地开花,它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想想前些年,有一些人还在争论中国是否有必要修建高铁,这个疑问现在不攻自破了。

在100多年前,铁路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当时的国人围绕着是否要修建铁路,也是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19世纪的西方铁路

一、清廷早期对待铁路的态度:拒之门外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随后,铁路在很多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在中国却受到了一致阻挠。

直到同治年间,国人对待铁路的态度才开始有所缓和,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提出了修建铁路的主张,容闳、李鸿章、郭嵩焘等人提议在不丧失主权的条件下修建铁路,但朝廷赞同者寥寥。

1874年,英国商人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在上海到吴淞之间修建了一条吴淞铁路,并于1876年建成通车,结果由于一个官兵被轧死了,铁路被迫停止运营,最后,清政府谈判未果,花了28万两银子收购了铁路并将其拆毁扔进了大海。

同年,为满足“开平矿物局”的运煤需要,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铁路,结果因满朝反对而收场。

19世纪的中国铁路

二、光绪六年:一场铁路利弊的大论战

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初二,直隶提督刘铭传再次奏提议修建铁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中国有关铁路问题的一次大辩论。

辩论正方代表:刘铭传、李鸿章——修铁路利国利民

刘铭传在奏折《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中提出,中国想要富强,就必须跟上世界的脚步,因此要加紧修建铁路。

刘铭传说明了兴建铁路的各种好处,尤其是军事方面。他说: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趋,相机策应。万里之遥,数日可至。百万之众,一呼而集。且兵合则强,分则弱。以中国十八省计,兵非不多,饷非不足,然此疆彼界各具一心,遇有兵端,自顾不暇。征饷调兵,无力应承。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

清廷看到刘铭传的奏折后,觉得很有道理:“所奏系为自强起见,著李鸿章、刘坤一按照折内所陈,悉心筹商,妥议具奏。”

李鸿章在复奏中,明确表示大力支持刘铭传的提议,他认为,兴修铁路可以带来有九个方面的好处: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简单点说,要想富,修铁路;要想强,修铁路,这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朝廷应该着手去兴办。

19世纪的火车

辩论反方代表:张家骧、刘锡鸿——修铁路百无一利

然而,不待李鸿章复奏,翰林院侍渎学士张家骧就率先上折反对。

此后,又有一批保守派强烈反对兴建铁路,其中意见最激烈的一个人就是刘锡鸿,他针对李鸿章提出的铁路的九个优点,很快写出了一篇《仿造西洋火车无利多害折》,向光绪皇帝上奏。全文洋洋洒洒七千多言,提出了“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总共二十五条理由。

刘锡鸿是一个乡绅,光绪二年(1876年)被授光禄寺少卿,与郭嵩焘出使英国,并任驻英副使,光绪四年(1878年)被召回国。他虽然出访过英国,但在思想上是属于保守派。

纵观刘锡鸿的25条反对理由,言辞十分激烈,明显是针对洋务派。但有些观点是重复叙述,笔者总结了一下,他的主要论点有:

第一,清廷财政匮乏。因为修建、维护、运营铁路需要巨额资金,而当时清廷财政窘迫,他说:“百废之不举,类皆以财力未裕而苟安之,惟筹款项以事此不急之务,甚于政体亦似略乖矣。”他还说由于西方国家的资金充足,所有有实力修建铁路,而即使搜刮完天下的中国富商,也未必有西方国家一个大公司的财力雄厚。他还明确算了一笔账,如果借款修筑铁路,政府是无利可图的,就是一桩赔本生意。

第二,火车会扰乱民生。刘锡鸿认为修筑铁路会惊扰山川河神,他说:“我中国名山大川,历古沿为祀典 ,明堙既久,神斯凭焉。”他还认为,火车会导致治安恶化:“西洋各国,地狭而分治者众,莽无伏戎,故火车之行无他虞耳。我则山林丛菁,常有剧盗,行旅被劫,视为等闲。”这里,他指出,西方国家面积小,便于管理,而中国地大,荒僻之地较多,火车途径之地容易被劫被盗。

第三,修铁路容易滋生腐败,败坏民风。他认为,一些官员会借修铁路之机大肆贪污。他说:“法令久弛矣,在下者知侵冒不足以干典刑,遂相习以自肥其囊橐;在上者知徇庇不足以获重咎,因相率而见好于属僚。”同时,他认为兴修铁路会助长奢侈浪费 ,败坏社会风气,因为铁路一旦运营 ,则货物流通,人们生活方便了,必将带来奢侈之风。他还指出,铁路会使中国淳朴的民风不再,因为洋人好利,开口必言利,这样会带来民风的堕落。

第四,修铁路会丧失主权。一是“火车事件,与垫路之铁条,脂轮之油水,中国皆无由制造,一概需诸外洋”,如果向洋人借债修路的话,欠下巨债,则会授人以柄;他还从军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兵力强则我可速以挫人,兵力弱则人反因以蹙我”,西方的军事力量比中国强,如果修建了铁路,则中国更容易被他们控制。

他还进一步分析了为什么众人提议修建铁路,或是被 “洋匪之怀叵测心者”到处煽动; 或是跟随“华人之好奇喜新不读诗书而读新闻纸者”随声附和;或是被“沿海之黠商捐官谋利者”所蛊惑。

总之,刘锡鸿认为,兴建铁路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国家负债加重、失去军事控制权;从民生的层面来看,则会助长奢靡之风、导致民风堕落,有百害而无一利。

1880年修建铁路的一场大辩论:洋务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交锋

19世纪的火车

三、这场辩论的实质:“重农抑商”与“重商主义”之争

可以看出,这场辩论的实质是一场保守派“重农抑商”与洋务派“重商主义”之争。

刘锡鸿在思想上崇尚程朱理学,他曾明确提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强。”他认为,中国千万不能学习“夷狄之道”,因为夷狄之道就是“逐利”的“市侩之徒”,仿效他们就违背了“为政以德”的治国方针。

他反对洋务运动,经济上主张“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他认为只有农业才是国之根本,并且他还十分欣赏西汉初期的抑商政策。他看到英国人用机器印刷报纸,就担心机器会让工人失业;看到用机器代替人力耕作,就认为农民会失业。

反对修建铁路也正是他这些思想些的集中体现,也是当时保守派的代表思想,显示了农业社会对工业社会的排斥。

保守派固守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近代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带来的商业变革,让他们无法适从。他们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视而不见,极大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最终被工业化和商业贸易的浪潮所淹没。

1880年修建铁路的一场大辩论:洋务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交锋

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

以李鸿章、刘铭传为代表的洋务派,深刻地到了商业贸易的重要性,看到铁路为商业带来的革命性突破,通过兴办铁路可以富国强国,所以势在必行。李鸿章说:“铁路之妙用在调兵运饱,铁路之命脉在商贾贸迁。”

在保守派的阻挠下,清廷颁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着无庸议。”刘铭传的提议虽被搁置,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铁路史上零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清史稿·交通志》

2.《论刘锡鸿的守旧思想》,张立胜,《哈尔滨学院学报》

3.《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贡献》,曾凡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4.《论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的思想及其影响》,江中孝,《广东社会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