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由来与工艺 年画,是富有绘画特色和装饰意味的民间美术品,在民族传统节日中常用作“除旧更新”的重要象征。苏州的桃花坞曾是江南民间年画生产的荟萃之地,发展最早,延续时间较长,因之,人们习惯将苏州年画称为“桃花坞年画”;木刻年画又被称作“姑苏版”或“苏州版”。 桃花坞木刻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一幅年画作品,由构思起稿到完成,必须经过画稿、刻板、套印3个密切相关的步骤,必要时还需人工填色和装裱,工序繁多复杂。 ▲图为手工印刷桃花坞木刻年画,摄于50年代。 ▲图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职工在工作,摄于60年代。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 清康熙年间,桃花坞年画得到发展,至雍正、乾隆时期,更为兴盛,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成为中国两大民间年画中心之一,因而史称“南桃北杨”。太平天国时期,苏州年画铺遭战争破坏,枫桥、山塘一带画铺的印版毁于一炬。抗日战争前,桃花坞年画铺只有鸿云阁、王荣兴、吴锦增3家。苏州沦陷时,吴锦增的版片被日军所毁,画铺随之倒闭。至苏州解放前夕,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桃花坞年画业凋零停顿,几乎泯灭。 新中国建立后,桃花坞年画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期间,桃花坞年画被迫停产。1971年,根据市轻化工业局工艺美术调查组建议,桃花坞年画小组恢复成立并附属于苏州民间工艺厂。197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和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相继恢复。1980~1985年,桃花坞年画创作一度形成高潮,一批题材新颖、形式生动的年画作品相继问世。1985年9月,桃花坞年画社与艺石斋合并,对外挂两块牌子,内部则实行统一行政管理,年画社有34人。在桃花坞年画继续创作和生产的同时,开始采用胶版印刷,由江苏省新华书店在华东地区发行,年销售量达30多万张。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实用功能减弱。2002年5月18日,苏州市政府决定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1月,桃花坞木刻年画传统作品中“琵琶有情”“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十美踢球图”被国家邮政总局设计为邮票公开发行。 2006年5月20日,桃花坞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2004年1月公开发行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琵琶有情”“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十美踢球图”邮票。 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品赏析 ▲图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品《一团和气》。 ▲图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品《门神》。 ▲图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品《莲年有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