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洲人结婚之风俗仪式

 伯乐书香小屋 2019-12-07

​满洲人结婚之风俗仪式

金筠泉

【自我简介及前宫】笔者生于1899年

,满族,姓爱新觉罗,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子和硕武肃亲王(名豪格)之后的第十代,曾祖(名敬孰)号不入八分辅国公,降等承袭。祖父(名恒训)是辅国将军,父亲(名盛昆)是镇国将军,官至御史

。先伯讳盛呈,字伯羲,曾作过庶吉士、

国子监祭酒,甚有文名。启功先生是当年花园博家兄弟的序二大人的曾孙,比我晚两倍,称我为太夫人。他的姑祖母是博大大人之女,是先夫苏字我的二嫂

。先夫是镶白旗兀扎拉氏,满族人,

生前供职于上海海关,上海第一届政协委员。我自幼喜书画旧诗,只略窥门径

,著有《绿华仙馆诗稿》。

1981年赴美探望长子时曾参加了伊利诺州画展,画墨梅一幅,侥幸得头奖,并刊登美国报纸。均为自谈而已。

   回忆过去亲身经历及听先人言满洲人结婚之风俗仪式,偶与友人谈及一二,皆认为新奇有趣,乐于听闻,要求略写梗概

,以供欣赏,但事隔多年,虽尽可能回忆写出,亦难免挂一漏万。或有不确不详之处,尚望知者不吝教言、并按事实代为改正是幸。

说媒

满洲人家女孩多数与兄弟同入家塾读书,兼习珠算。彼时尚未立学校,坦家庭

亦不愿叫女孩出外读书,到六、七岁就请家庭教师。习珠算,为的是将来可作主妇管家。到了十五、六岁,如生的略为端正,书念的好,就不断有人来说媒。

如父官略大,则防指婚之事。宗室同族不能互相结婚。觉罗是红带子,是远祖未同入关的,或因获罪不准系黄带子,叫挑带子,也不能互相结婚,还不能选后妃宫女,因皆是同族。只有八旗人家,只要不是同一满洲姓氏,皆可互相结婚,又可以与宗室觉罗结婚。还有汉军和内

务府,宗室一般也不愿与之结婚。但是在内务府作事的人家,都极豪富。因在帝制时,如遇“大婚礼”(皇帝结婚),“万寿

”(帝后生日),或“国服,(皇帝家有丧事),皆由内务府备办一切。一请拨银,就是几万两,其中自然大有好处。因此宗室满洲八旗人家,羡其豪富,亦愿与之通婚了

所有说媒的资格,有以下几种:

1指婚,在慈禧太后时,

要是她知道或看见过作官的人家姑娘

,她就要“指婚”,就是两家都不愿意或年貌不相当,也要遵旨,并且能当着双方当事人的面,说:你俩人都愿意吧,就得回答说愿意,还要叩头谢恩。如我的九姑母死得早,遗有一子,在十几岁时承袭他父亲的公爵,西后就将醇王之女,光绪之胞妹,指与这公爵为婚。年龄相差较多,男方二十岁,女方才十四五岁,只好等待成年结婚。公爵因年岁已长,就与一侍女恋爱,;’在那时本无所谓,不料被该女得知,因思想负担太重,竞成神经病,拖了三四年才奉旨成婚,称为公福晋,貌极端丽,

温和知礼,琴瑟甚调。那个侍女分派另一院,侍奉公爵未出嫁的老姑母,早已置之度外。不料有一次,福晋在老姑姑处遇见此侍女,她又触及前事,大发神经,打人自打,语无伦次。从此时发时愈,后数年生一女,即不再发病,不久即死。其所生女神经亦不正常此皆西后所造成的恶果

2女仆、满族人家,有少数互相弯转沾点亲戚,有的知道谁家姑娘与谁家儿子

,年茂相仿,就谴仆妇探问口气,是否有惫

,一或由仆妇嚼劫麟往滋合公J夸张双方如何的好,说成了,她可得赏。总是由男方先同意,然后再说动女家。甚室有先将男方照片送至女家的,女家是决不会出照片的。女家这时就满处打听,如男方的家世、经济、人口,最重要的是本人学问人品等。如姑娘快到二十岁,就要注意,怕年岁大了,要做续弦。说媒的不定多少家,挑捡起来不定几年,如最后决定一家,认为满意,先要过门户帖,男家

可有一线希望,但仍不敢过于希望成功

。,过门户帖男家用大红纸封,内装红单帖,_仁写本人的上三代的姓名、官职,

由媒人送到女家后,要供在堂佛、称堂各三天。在此期间内如无不吉利事发生,再与打听过的相符犷就同样将女家的门户帖送到男家,当然也同样请示吉利,如皆能满意,然后过“生辰八字帖”,是双方当事人的生辰年月日时。也是男方先送到女家。如女家能出八字帖时,

已有几分肯定,双方还要经过算命、合婚,都圆满吉利,然后男方再请大媒。媒人必须是有资格的官太太,有丈夫儿女的全福人。再定日相亲。以大致如此,

但事实上都较之更为麻烦。

相亲

以前俗称“相看”。如双方家长都未见过本人,必须由媒人传话约定在某一地点先看男方,不能叫本人知道,叫“偷相”

。女家的至亲家族到约定地点,看过男家本人后,大家如认为可以,再定日看女方本人,更不能叫知道。男方虽亦约请亲族,但女方先期普告,不可人多,恐防姑娘知道此时男方已备好“小定”,如认为满意,就请全福太太到女家放“小定,。·

放小定,可以说就是一件信物,甲一个一尺多长方形五面玻璃盒,红锦糊底和四周,

面上红油漆双喜字,四周漆“万福流云”,

盒底里面糊红绸`,中放一对红绸荷包,用扣珠锈成葫芦万字,取子孙万代之意。荷包内各放小金如意一柄,两荷包当中系一坠,有翡翠,白玉、红玉等,均为贵重物品,以示珍视,女家保存起来,等到迎娶送嫁妆时,再“同送回。放“小定”就算定了婚。双方家长,对儿女婚姻虽如此郑重繁仪,却严守秘密,不叫定婚的本人知道丝毫消息,天家瞒~人是容易的事于此可见,完全包办婚姻。当然他们也有理由,在结婚前既恐本人知道,有些不愿之处,致生疑虑,又恐知道一些,认为满意,致生想望。或有不幸,对方夭折,而致有殉情者。为父母者,也是听说过,这类情况,做为前车之鉴,即如笔者,在十五六岁时,就有多人来说媒。当然完全不叫我知道。书案有一大抽屉,长期锁着,不开。有一次父母皆出门,钥匙忘在桌上

,我一时好奇,拿钥匙试试,不料竟打开了

,见有很多半大男孩子的照像片,吓得我没敢再多看一眼。忙又销好抽屉,钥匙放在原处,自己赶紧走到旁的房间,表示并无此事之意。从此我心里像系了一个疙瘩,从前没有想到,

原来我自己将来也要有此一段经过,真是前途茫茫,如待罪之囚,绝对不敢向父母言及,只有整天躲在内书房,看书习字

,以自宽艇其实这都没用。到我二十一岁结婚后,才知道底细,原来在我十七岁时,父母即接受七姑母家定礼,对象是我第三表兄,比我大一岁厂那时他在税务专门学校肄业,我父母很喜欢他好学上进。因我姑母在世时无所出,三十岁时就代娶侧室,生了五女三男。我姑母曾说,将来要为她家最小的儿子要这侄女

那时都很小。后来我姑父放了外任,在杭州我十岁生日,他家竟派人来京,送了一份厚礼屯附带说媒,我母以我年小而推辞。后数年姑父姑母都去世,他全家回京,照常以亲戚往来。我大表姐巳出嫁。他家又来说媒,我母仍以年幼而推辞,说等都长大成人,说定了就办喜事,以免妨碍走亲戚。其实我母是嫌他家人口多。不料在清帝退位后,光绪帝所遗之瑾妃,要将他侄女,’t旨婚”,因如接受,必

须进内谢思(那时溥仪尚未出宫),不能不叫本人知道,但本人听说,大表示反对

,说既巳退位,怎能还用专制手段,如必相迫,当出走远地。我继姑母闹的手足无措,急求人来求我母,说如肯重申前议,必须急早定妥,对那边“指婚”,可以说早以定下亲,即可推却无事。我母体弱,此时正在病中,我父也以我的婚事为一桩心事,他又很喜爱他这外甥,就对来人说,如果能成事实,彼此既是至亲,都知道详细

,也不用“过门户帖”、“八字帖”、“相亲”

等手续,到很省事。来人认为已是应允

,说那么就叫他们予备,’放小定”了。我母说:“等我病好了再商量”。来人去后

,我母大报怨我父,说你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太简单了。我父说:“可是要怎样麻烦才算对?”次日大表姐又来相求,说她最小的弟弟如何如何的好,说的我母也活了心,再一次应允,才定了吉日,由大表姐来放了“小定”,她就算是大媒。这就是我的婚姻史(满族皇族男人对父母和长辈人姑舅岳父母是请“双腿安”。就是左腿一跪,右腿往下一扣,赶紧跟着起来

,非常快而灵便,非至亲是单腿安,八旗请单腿,(俗叫打千)。到了1920年,先夫在税务学校毕业,供职海关总署。是年八月结婚,经过四年,照原来一样走亲戚,双方当事人竟毫无所知。因旧家庭礼教甚严,内外隔绝,男客来了在外书房接待

,如有女长辈,要进内请安毕,仍出去在外书房待茶饭。所以在定婚后、结婚前,

已算年长,双方相见机会很少。更有意思的是先夫与先兄同学,在许多同学中,

虽有知者,皆不漏一言。因曾经嘱过,如一说明,即不叫他们在一处游玩,那时人皆肯服从长辈,所以都不敢说。我的婚

姻全属旧式,幸尚极和睦,亦是徽幸。

放大定在同治、光绪年间,还有“放大定

”一节。是在“放小定”后择一吉日,请四位全福太太,到女家,姑娘坐在床上,由四位太太将如意一柄,放在姑娘身上,然后大家道喜。因如此就不能不叫姑娘本人知道,而且每位太太都要带男女仆从、车马夫等,都要赏“道喜钱”。摆筵席坐坐不吃,也要赏钱,真是浪费。后来为了省钱,又不愿叫姑娘知道,就将此节免去,将如意改在过礼时送到女家。听说汉族人家,不用如意,是由四位全福太太带衣服首饰,给姑娘穿上衣服,带上满头首饰〔叫插带〕。然后要姑娘给四位太太叩头道事。

过礼

在迎娶前二三个月,择吉日送到女家,

第一样就是“如意”。讲究的,有家传整身翡翠、或整身白玉制成的,普通的是红木三镶翠和玉制成,都是外罩五面玻璃匣,看作非常郑重。也有长辈寿日呈递“如意”者。

礼盒(也叫“食盒”)是一层层的长方木盒,

内装衣物,两边有木杠,用二人抬着。此类家俱,喜轿辅可租用,讲究的要十抬八抬,或六抬四抬不等,内中所装,头一台就是“如意”。其次是新妇带的“头面”当时所谓“花锢”,现已失传。其次是衣服,被褥,棉花,都是没做成的原料。还有玻璃匣装的小银锭,叫作“针线银子”,意思是叫女家用此银代做婚服,为是新妇穿用合适。最后是一斤一个上印大红双喜字的大馒头一百个,最后一辆小厂车,装着小猪、小羊鹅酒每样二至八对。猪羊鹅都是活的。后来减省不用猪羊但至少双鹅酒和大馒头必须有。女家得此,只有送人,也用小厂车拉着送至各家亲友,可随便多留少留,一般只留下大馒头数个,多半糟塌,不能吃。其中还有一个小馒头,外再包一层,蒸的也不熟。此项物品,皆由蒸锅铺承做。其它猪、羊虽也有留的,但如留此等物,将来必须大填箱,就是结婚时要多送姑娘礼物,多半是至亲,如姑、舅、姨等才肯,绝不会完全送出。最后只好送到祖坟莹地,交给看坟的乡下人,说是代收养,还要给他钱。日久是他自吃,或卖了,也就不管了

。到了宣统年间,过礼已无猪羊,如按旧

制,只有鹅酒和少数礼盒而已。

迎婆

双方家长口头定好(请星卜家选定)喜期

,多由媒人传说,于某年月日时,写好

“通书”,送交女家。这“通书”有一尺多长

,半尺多宽,大红厚纸,描金龙凤,又叫“龙凤帖”。内容多半颂扬词藻,四六排偶,

称赞聘定之女如何贤淑、美丽,婚后定然琴瑟和好,最后才是写明迎娶日期时辰。女家从此忙于予备嫁妆,说起来是无尽无休,但要看经济状况,有的过于要面子,几至倾家败产,太不值得。在这筹备嫁妆时,必将待嫁姑娘送往近亲,如姑

、姨、舅家,或近族伯叔母处暂住,以免在家诸多不便,等到诸事齐备,喜期临近

,才将姑娘接回,告知所有一切,姑娘必大哭,父母及兄嫂其他人等,必多方相劝,晓以大义,不要叫父母着急,真有饮食不进

,惬惬欲绝者,近亲友还有请吃所谓“上轿饭”的,或有送食品相慰的。嫁妆(木器

,用绳梆在二木杠上,二人抬一件)有一百二十抬、一百抬、八十抬、六十抬等,

包括木器(木器用绳梆在二木杠上,二人抬一件)讲究的用红木,也有用次一点的木料。男家新房多半是两明间,一里间,

大柜、顶柜放在外间,像一座小山,占了一面墙。条案放在外间迎面,桌放在条案前。衣架连三屉桌放在里屋,上面摆

放四木匣,另四茶几,四椅四凳,都有坐垫

,同床上慢帐、坐垫、靠枕、门帘同是一色大红缎子。还有绣五彩花的窗帘

,是红绸的。最早王府嫁女还有车、马

、床帐(帐蓬),后来当然是没有了。再就是陈设,大座钟摆大条案上。一边大磁胆瓶,上插绣花套的鸡毛掸子,一挂麒麟送子,孔雀带眼翎等。一边是大磁果盘,要摆上一百个大苹果,用红绳网上,要垒高起来,与大胆瓶一样高。那时专有作这手艺的,三样中间要加二人磁帽筒

,“如意”放在桌上,磁茶盘、茶壶、碗、

磁盖碗等都放在茶几上,这些磁器都是

一色花样。一支旧式香油灯,灯碗里放上棉线捻,女家添上蜂蜜,到男家再添香油,取其和好如“蜜里调油”之意,一送到就点上。一对一尺多长大双喜字红蜡

,由新郎入房时燃至次晨,男家派年长有资格的女仆,在外间坐守,名叫“看蜡灯花的”,其实是防新人有意外事。

送嫁妆

吉期前一日,女家请亲族长辈二人,叫安妆老爷,二位高级女仆,穿礼服,坐车,随嫁妆至男家,看在新房摆好嫁妆,到兮婆前交代一切。男家称“谢要”,送女仆礼物,不能赏钱。在同光年间,有在夜间子

、丑、寅三时迎娶,后皆在日间午时以后。先由作大媒的男人(称“媒老爷”

)带领新郎到女家给女方父母叩头,

叫“谢亲”,又叫“谢妆”,叩完头不坐就走。然后八位娶亲老爷先来,女家院内喜棚下,先摆好四桌干鲜果品。一桌坐二位女家,有二位男客相陪。另备下二个小碗.小碟、二双筷子,用红绳系好,放在桌上,由来人拿去.彼此不言.叫“偷子孙碗”,也是坐一下就走娶亲太太头带花细身穿大红衣外罩大红披风到女家也是坐一下给姑娘盖上盖头,带上红绒“刘海戏金蟾大上头花”就走。因这谢亲与娶亲的、和“官轿”同时出发,“官轿”到门

,就出不去了,赶快回去,等待还有任务。

满人不用绣花轿,一色大红毡轿面,叫“官轿”。满份执事,八面大鼓、大锣,八个大喇叭,八支大红双喜字,牛角灯、用高竿举着,夜间必须点亮。八人抬轿,到门鼓乐停止,由院撤杆,搭至屋内。送亲太太和陪嫁仆妇,称作“陪奉”,要全福人,忌未婚女、婿妇、孕妇和三个属相,每年不同,这些人都不能在新人旁,男女两家一样。新人上了轿,仍搭至院中,穿上桥杆

,轿夫抬走。如,有亲兄、或弟、在两旁扶轿杆出门,到街上才上车。随后送亲

的八位“老爷”和“送亲太太”也上车。那时多半是四轮马车,因用的太多,自家有也不够用,只好租用,在前是方车或桥车,当然都比轿车走的快,都是先到等候

。男家在一早就将租定的轿车放在门外,叫亮轿。讲究的要头水犷新制成的轿,、发轿前,要用镜子把轿内外都照到

,然后用铜盘烧上藏香,放在轿内薰透,扣好轿帘,到女家上轿时才能开:娶回来后到门前由新郎用去`了箭头的箭对轿射三支箭,下面放一炭盆,烧红了炭、轿由炭盆上经过,都是避邪祛崇,迷信风俗。这时大乐停止。换了笙管笛箫细乐,到拜完天地停止。轿也搭入新房,娶亲太太拿一大苹果,送到新妇口边,叫她咬

一口,含在口里,是平安不空口意思。再拿一红漆木瓶,内装金银珠宝、五谷杂粮,红细札口,称“宝瓶”,叫新人抱在怀内

,搀扶下轿。先拜天地,然后坐在床上。

新郎抓下盖头(也有用称杆挑的),头花摘下后插在窗前墙上。然后用两杯酒各换吃一口,坐在地上吃“阿叉鸟蜜”,不知译作何词,应当是全羊蒸熟,后改用羊腿,旁有二小碗饭和炒的肉丝,

由娶送亲太太用小刀割下两片羊肉,每人喂一片,再将肉丝和饭每人喂一口,都不能下咽。然后吃“子孙悖悖”,是女家包来的饺子,男家代煮半熟,韭菜或藕作馅,取其“佳偶长久”之意,也每人喂一口

,窗外有人问:“生不生?”,屋内有人代答:

“生里”是生儿女之意。二位新人将这些东西都吐出来,用红纸包上,放在床边。此时娶送亲太太皆退出,由男家全福人铺床。次晨约五点,由外间看蜡烛花的女仆叫出新郎,到他原住处梳洗。新妇由女仆给妆扮,头戴花锢如帽形,四周满贴珠翠花锢,皆作凤形,每个凤口皆挂上串串长珠前面是各色小花组成两支大花,伸到新妇面部之外,上面也满缀长珠

,形成新妇头上四回皆如珠帘,身穿下摆有很高立水(五彩色抖纹组成)、上身绣八个大团花长褂,虽是青色地,但露出很少,两袖长“哇杭”(满语译音,就是马蹄袖)盖上手。装扮好了,叫来新郎对坐床上,全福人“倒宝瓶”,将宝瓶内金银杂粮等,倒在两新人怀内衣襟上,同时要说:

“左金右银,儿女成群”,然后再收入宝瓶

,放在床上。接着“摆园饭”,将短腿园桌放在床上二新人面前,摆上一桌酒席,

由全福人给二新人各喂一口酒、一口菜,说:“天长地久!”如喂鱼则说:“吉庆有余”,喂一口馒头,说:“白头到老!”等吉祥话。新妇起身下床,“叫下地”,由两仆妇搀着,怀抱一捆细木条,叫“抱柴”,又叫“抱财”是烧火主中馈之意。先到佛堂,有人代上香,二新人一同叩头,叫“磕双礼”。次到祠堂,也有人代上香,按神主牌位行礼,再到堂上给公婆父母行礼,次与长辈兄嫂姐等行礼。

比新人

年龄小的互相见礼,叫“分大小”。然后下人参见请安道喜,要发赏钱。长辈对新妇有见面礼,多半首饰。行礼毕,新妇娘家要来四位太太叫“吃酒”多半是姑、

姨、嫂等,但必有新妇之母在内“开箱

对于男家一家人皆有礼物必有一厘叫针命

分男用女用,有九件,七件,五件不等,多半是扇套、荷包、表套、料方、手巾,男多用眼睛套、搬指套,女用多挂镜、香袋等,不必细叙

,皆是红缎绣花,

也有淡红湖的,或堆花的,满人拿这针带又叫活计,当作官礼,

无论是作寿,郑重的礼节,都要有一匣活计、穿宫服时男人挂在腰带上后就一点用处没有了,只送来送去,串百家门。如这开箱每人有,按身份大小

,最高位份必九件,其次七件,用五件就很少,讲究的有尺头,就是衣料,或鞋抵

。男家的至亲,

也都有开箱礼

。送上礼,新妇都要请安。然后“摆筵席”,在院内喜棚下摆四桌摧席,请女家来的四位太太上坐,男家另请四位太太在旁相陪,叫“陪笼席”。斟上酒,新郎按桌叩头,业不真吃,就起席发赏封钱,再到

新房坐一下就走。每位必带二用人,连坐来的车都要发赏钱。回门有有四天回门或天回门。是日晚

,女家来人接回门,新妇人仍如下地那天,所有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都要叩头。同来接的人回到娘家,必与父母亲人谈述经过,后半夜稍休息。次早新郎自己来到

,又摆酒席,二新人上坐,亲友夹菜敬酒,说吉祥话,也不真吃,坐一下就发赏钱

,所有发赏钱的

,都是大红纸印双喜字大封套

。然后请新郎

另用饭,有男客相陪,这回是真吃,饭毕就走。

女家另派人送回新妇,又要送八盒,讲究的是烧猪、鸭,喜家馒头,再加果品点心。以后是

“单九”,(“第九天

”)、“双九”(十二天、十五天),女家轮流来看,叫“认亲”。来前先送八盒,就是通知要有人来了,男家好予备招待。最后是“对月”,到一月,女家先送八盒,来人接住家,

由公婆分派,有六日、·八日、十日不等。走前新妇仍按人叩头,到指定日期(总要早一日)

回来后,仍要送八盒,新妇仍技人叩头,至此又告一小段落。在这个月内,要

“拜客”由婆母带二新人,到近亲族家,如舅、姨、姑、本族伯叔家,再一次

“叩双礼”。远亲

族就带新妇一人去叩头。都是自己带拜垫

。以后如新妇每月住几天家

,来去都要送八

盒,所谓八盒,内中多半是四样满洲悖悖、萨其马、镶饼之类甜点心,四样干鲜果品,也有送菜肴的。挑这八盒,都是另用人,用绳纲起

,一头四盒,用扁担挑,多远都是步下走,送到得赏钱不少。总之,满人旧式结婚完全是奢侈浪费,有些生意人仗此发财,如大饭庄,从前都叫什么“富贵堂

”、“福寿堂”等,

接受这种买卖,

他有一种伙友叫“茶坊”,有茶坊头目带领一切,都仗他们调动,得赏也多分润。还有“喜轿辅”、出租喜轿

、食盒、抬嫁

妆的栏杆桌,穿杠等,获利不少。所用的搬佚、抬运人等

,也由喜轿铺找

,也有组织,他跟头目相约,要多少人都有,却是临时养一班无专业的人,在那时也算一桩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