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碰撞 共同提升——南京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纪实

 布利丹毛驴1991 2019-12-07

20191017日下午,南京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在南京市第一中学江北新区分校举行。全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的王瑾业老师主持。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南京市百家湖中学的黄伟老师开展题为《何以解决新教材使用中的结构性疑难问题》的讲座。黄伟老师从教材定位出发,按照教材维度、教师维度、学生维度分享了教材使用中的结构性疑难问题和解决路径。他认为,教材维度上出现了以课程名称、课题、框题、目题、正文、栏目为特征,遵循形式逻辑的外显性结构问题,以意识形态、课程理念、教育价值、学科本质、教育哲学、认知逻辑、思想方法为代表,遵循实践逻辑的内隐性结构问题,以及遵循育人逻辑的显隐性结构问题;在教师维度上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难以准确解读教材、过于遵循教材、难以应对知识点繁多、难以将文本逻辑转化为教学逻辑、难以应对教材话语体系、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学生维度上突出表现在虚假学习,浅层学习,价值观迷失等问题;从而也提出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体验性学习,立足核心素养、经验改造、成长需求、价值引领、释疑解惑、高阶思维、实践运用、创新迁移的深度学习。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由南京市第一中学江北新区分校的程萍老师执教《让友谊之树常青》和南京市中华中学庄晓卉老师现场说课《延续文化血脉》。

程萍老师通过“栽种·友谊树---灌溉·友谊树---滋养·友谊树”三个环节,从行为作业的真体验到友谊矛盾的真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体验友谊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任务驱动探究灌溉和滋养友谊树的品质,进而落实到实践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庄老师说课:庄老师的课有三个环节,分别是导入、自主学习交流反馈、质疑共解。本节课从师生互动的活动,引出姓名文化,导入课题。用知识竞答的方式反馈预习效果,将知识性的学习放在课前,课堂的时间用于问题的探讨,认识的澄清。在“学贵有疑”环节,师生共同质疑,开启深度学习。“质疑共解”环节中,重点讨论了三个话题:1.中华文化在哪里?通过看视频找中华文化的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2.在开放多元的世界背景下,为什么要延续中华文化血脉?通过“你是谁”的身份之问让学生明白我们有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使命和担当。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的展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延续文化血脉的意义。3.如何延续文化血脉?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误区澄清,让孩子们明白如何践行。话题探讨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对延续文化血脉有什么新的认识?延续文化血脉,我还能做什么?整节课环节清晰、层层深入。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许冬红老师对两节课做精彩点评。许冬红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执教老师对推动南京市特色教学理念的作用,程萍老师的课在教育价值上更加关注对学生个人的意义,而庄晓卉老师的课在教育价值上则更加注重对国家、对社会的意义。同时指出,道德与法治课需要追求真、善、思、美的目标。真,即真实,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有一种真诚的态度,同时找到学生的“真问题”,并能指导学生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程萍老师的课利用了行为作业和体验教学达到了“真”,庄晓卉老师的课则立足前测,充分发挥学生资源从而达到了“真”。最后,结合两节课,许冬红老师谈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会学生去“爱”,即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同时,许冬红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期望,道德与法治课在处理具体情境时要注意其隐性的消极影响,要坚持真实情境,坚持价值引领;公开课的的部分亮点可以简约设计应用到日常课当中。

整场活动,教师们热情参与、认真聆听,不仅学到了优秀的教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教学技术背后的“道”,即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和有意义的人生,从而达到了马斯诺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层次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获得幸福感。

供稿:刘婧婧

编辑:戴小敏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