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百多年前的唐朝,一个18岁的青年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洛阳,拜谒当时的学者令狐楚。已经60多岁的令狐楚是朝廷的重臣,又是博学之士,但是他见到眼前这个青年的时候却青眼有加,把他留在身边请他作为自己的幕僚,还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这个青年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一并被称为“杜”。是一个情商很低,智商很高的人。之所以说他的情商低,是因为他在自己不知不觉中竟然被卷入了唐朝的政治斗争里,也就是“牛李党争”中。 令狐楚是李商隐的大恩人,也是牛党的中流砥柱。而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却被认为是李党的重要成员。夹在其中不受待见的李商隐,自然被人大骂成忘恩负义、见风使舵的小人。从此,恩人变仇人,而李商隐的政治生涯也因此饱受摧残,于是他写的一首颇具讽刺意味,又暗示自己人生的诗。 《贾生》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一开篇就是笔墨华丽,“宣室”是汉代宫廷未央宫的正殿。汉文帝在这里面召见了曾经被他贬谪的贾谊。能够在这里被召见,自然是十分高兴。这也体现了皇帝对贾谊的礼遇之隆重,和皇帝求贤若渴的心态。 难道汉文帝真的是对贾谊格外恩宠、慧眼识才,想要重用他这样的有才华的人是吗?这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疑问。汉文帝为什么要召见?他究竟要询问什么问题?这还要在后面找寻答案。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里面一个“可怜”就表明了用意,“可怜”就是可惜的意思。两个人谈话太过于亲密了,情不自禁地向前移动膝盖靠近对方。将坐席向前移动,这里自主移动的自然不是贾谊,而是听入神了的汉文帝。贾谊的侃侃而谈,吸引了爱才心切的皇帝,他听得入神了。这本来是许多臣子的梦想,能够让皇帝倾听自己的想法。这是多么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诗人所用的“可怜”二字,就表明了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 原来李商隐遗憾的就是,汉文帝向博学多才的贾谊询问的并不是治国之策,而是荒诞的鬼神之事。对于贾谊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竟然不问苍生而问鬼神。的确是令人可悲可叹啊!这也对贾谊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自己胸怀天下,学富五车,但是却不能为苍生社稷而出力,反而只是为皇帝解释鬼神之事。不得不说,这也是天下学士的一个悲哀。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贾生的故事,但是这又怎么会不是李商隐对自己的一个描写呢?诗人身负才华、心怀天下,他并不想做一个只会吟诗作赋的诗人。他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想要展示自己的志向,可是结果呢?却毫无用武之地,他只能给人做幕僚。怀才不遇的悲哀也成就了他这首诗的基调,他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是写的也是自己。这首诗实际上就是一个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啊!李商隐的这首诗水平高超,只有28个字,堪称最犀利的讽刺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