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正德瓷 |一位“迷恋”伊斯兰教的皇帝

 晓方g0rp243ekt 2019-12-08

来源:陶瓷艺美  

历史上有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皇帝,你们知道是谁吗?

那就是明正德(是明代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据史料记载,明武宗是位极具个性的皇帝,他在个人生活及其宗教信仰方面都表现地较为特殊。

明武宗曾自封为“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并自加太师、称“镇国公”,改名“朱寿”,他曾推崇藏传佛教,精通佛教经典和梵语,并自封“大庆法王”,命令所司铸印以进,所下诏旨亦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并经常在宫廷内顶礼事佛。

对于来自藏传佛教的奇异装束、法器、法术,武宗十分着迷。明武宗自己常身穿藏传佛教僧衣,在内廷讲演佛法,并派太监刘瑾率兵前往西藏迎接活佛。此外,他还为藏传佛教僧人修建了护国佛寺。


除了信奉藏传佛教以外,明武宗皇帝还尊崇“清真”习俗,使得伊斯兰教在正德时期极为盛行。

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

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其对伊斯兰教的推崇。

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在这里,举其中一首作为例子,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正德皇帝推崇伊斯兰教,促使这一时期生产以阿拉伯文、波斯文做装饰的瓷器数量增多,是以往各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这类瓷器无论在造型还是装饰上,与其他时期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相比,都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

造型

正德瓷器上承成化、弘治,下启嘉靖、万历,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阶段。这时期生产的瓷器在造型上改变了前期纤细、静雅的风格,大件器物幵始增多,并由成化、弘治时期的圆润器物向多角、多棱式方向发展。

正德时期器物造型十分丰富,比起前朝较为多样化,尤其是青花瓷器。除常见的碗、盘、瓶、罐、烛台、香炉等,还增加了山形笔架、盖盒、多孔花插、澄斗等正德时期创新的造型。

表现题材

正德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上的表现题材多种多样,其中以阿拉伯、波斯文字为主题纹样,以植物纹、几何纹做辅助纹样。植物纹题材包括番莲、梅花、牡丹、灵芝、蕉叶纹等,这些纹样也是正德时期其他瓷器装饰上的常见题材。几何纹样多呈独立图形或不规则图形,常见题材有圆形、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及不规则变形几何体。

文字以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字作为装饰题材,是正德时期瓷器的一个显著特点,然而中国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以阿拉伯文字做装饰纹样的瓷器。

正德瓷器上装饰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字,内容为《古兰经》教义的瓷器数量较多,古兰经教义被书写在瓷器表面,具有明确宗教意义。

几何纹装饰

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正德瓷器,除了以植物纹做辅助纹样以外,器物表面还大量装饰几何形纹样。这类几何纹样题材丰富,常见的有线形、圆形、正方形、菱形、三角形、不规则的变形何体等,这些纹样或做独立装饰,或与其他几何纹样组合装饰,形成各种不规则的几何图形。

正德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是围绕瓷器主题纹样阿拉伯文字、波斯文字进行装饰。主要运用了花捧字式,以植物纹衬托阿拉伯、波斯文字。开光式,由单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纹样组成开光体,开光体内饰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字。

正德时期大量生产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低估。它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内陆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鲜明例证。

这些装饰阿拉伯文、波斯文字的正德瓷器,在中国历代瓷器中较为罕见,它不仅体现了正德时期精湛的制瓷水平,而且还反映出世纪前期伊斯兰教在明代宫廷中风靡一时的时代背景。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生产的阿拉伯文瓷器,造型及装饰均呈现出伊斯兰风格,而正德时期阿拉伯文瓷器在造型上却较多受到中国器物风格的影响,少数融合伊斯兰文化元素,这皆可反映出伊斯兰教本土文化不断消解,汉化逐渐加强的历史进程。

正德时期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是伊斯兰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相融合的艺术结晶,其造型及装饰艺术体现了中国与伊斯兰两种文化相互接纳与选择的历史过程。

阿拉伯文、波斯文字及各种具有伊斯兰艺术特色的植物纹和几何纹,与中国瓷器相结合,不但拓展了中国瓷器上的装饰题材,而且丰富了中国瓷器的艺术面貌,其在中外美术交流史上应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