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保定丨1538-1956年,老地图看尽保定城市历史变迁

 唯我英才 2019-12-08

地图大概是平面时代最能够反映某个时期的城市地理、规划、社会状况的历史物证。地图的全面和所容纳储存的巨大信息量,比如区域的基本地理状况。那些走向与名称传承至今的街道还有那些历经岁月与动荡,城市是多层次、自相似、动态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其形成机制、形态特征及形态演进是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用文字、地标和线路的形式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

审视研究保定古城的演变。地图是一类最形象、最直观记录保定城市发展的独特史料,尤其值得关注。

▲保定城市小,历史地位和北京无法比拟,从1325-1950年,有70多幅老地图反映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北京的城图,时间跨度大,数量多,不一一列举了。

一个城市的历史形态的演变,反映了选址、建造、变化等,结合城市地图变迁,这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城市的发展的脉络。地图是富含信息的文献类型,它的功效在于用简洁的符号和文字,将复杂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映像到时空的大背景下,任由读者从多角度、多渠道研读,获取各自所需的养分和乐趣。

▲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清苑县志里的保定清苑城图,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保定城的地图,是保定城图的原点

城市空间也是伴随着历史不断地演变,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将保塞军设置在清苑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保塞军提高为保州,清苑县变更名字为保塞县。

金朝保塞县又重新叫做清苑县,同时再次设立满城县。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担任保州知府。任职期间,修筑城池关隘,疏通城外护城河,修葺军营民舍,开凿一亩泉河,建造船只来运输粮草,保州至此开始有了都市的规模。

▲清同治十二年(1873)《清苑县志》,保定河道图。

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定府志》,保定府境全图。

保定城池与太行山脉的狼牙山峰遥相呼应,使保定古城形成了西峙太行,东抱白洋的大尺度自然山水格局。

据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定府志,按照轴测绘制方法,形象的绘制了保定的城墙,街道、重要衙署、园林、庙宇,充分的反映了清康熙年间保定古城的城市风貌。

1227年,都元帅张柔在废墟上重新修筑保州城池。依据传统“匠人营国”的营城手法,对整个城市的结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划分街市、市场,设定民舍(居住区)、衙署(办公区)、寺庙(宗教区)、园林(休闲区)的区域,修建土城垣。

疏浚府河,环城一周,引一亩泉水入城,既防护城池又改善水质的城市,水磨在城市建设,并由此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顺天路治所设在保州,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顺天路改名为保定路。

清康熙 22 年(1683年),《畿辅通志》中保定与周边山脉和河流的区位关系。

1250年,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根据张柔副帅贾辅口述,撰写的《顺天府营建记》中记载了重建后的保州城内陆理环境、街坊、衙署、寺观、张柔府第等,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清苑县志》,直隶省城图里的保定古城布局。

此次复兴营建对保州城今后发展奠定了巩固的根基,也由此开启了古城的雏形。城池建成后的保州以很快的速度成长为燕南大都市,成为京师的门户城市。在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变迁中,保定整体城市格局都没有太多的改动。

清末直隶省城街道全图,收藏于日本京都大学。

清光绪 8-12 年(1882-1886年),《保定府志》里的保定古城图。详细的描绘了保定城的大街、衙署以及胡同,是保定古城城图上镜率最高的一张。

▲1909年保定工巡局测绘的《保定城关街巷详图》,保定地图,保定老地图。图中按颜色将保定城分成五个局,标注有房屋、道路、河流、石桥、庙宇、教堂、学堂、闸口、警察局、井、干沟、电线、水池以及树木。现收藏于日本京都大学。

▲太行人家收藏的保定市街市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测,二十八年五月复制),是民国治安部练局测绘,是近代保定第一次按照现代测绘学对保定古城测绘踏勘的成果,一比两千五百,在保定城市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保定市街要图,是日伪时期,日军根据航空影像绘制而成,后被直隶大剧院苏智勇先生重金从北京购得,成为见证保定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物证。

▲1948年四月,保定工作委员会绘制的保定市区图。

▲1956年,建国后河北省第一次完整的一比两千比例测绘而成的保定市地形图,几十张分图拼合成保定城,太行人家收藏。

▲建国后在一地理挂图后面手工绘制而成的保定城图,太行人家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